男耕女織,這是傳統中國社會常見的家庭分工,然而,廣西來賓市忻城縣34歲的壯族漢子梁恆源卻痴迷女紅,他在女性擅長的織錦行當裡,揮洒自如。他從祖母和母親的手裡,接過針線和竹籠機(壯錦織布機),扛起壯錦織錦技藝的傳承大旗,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忻城壯族織錦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大膽創新,將時尚元素注入壯族織錦中,讓千年壯錦“時尚復活”,煥發出新的魅力。
梁恆源操作竹籠機游刃有余。 蔣雪林 攝
“我13歲開始學習織壯錦,但真正接過傳承重任是在18歲之后。”梁恆源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梁恆源最初的興趣並不是織錦。他初中畢業后選擇到柳州一所中專學校學獸醫,后繼續到廣西大學深造,畢業后在縣城開了一家寵物醫院。
“在柳州讀書時,經常到博物館玩,在那裡竟然見到忻城壯錦。回到家一問,我們家也有壯錦選中去展示。那時就想,這項本地經典的民間技藝,必須有人傳承下去。”梁恆源說。
“但家族裡的年輕女性都沒人再願意學習織錦,家傳的技藝到了我們這一代,面臨失傳。”梁恆源說。
在縣城經營寵物醫院的梁恆源,閑時喜歡閱讀忻城的歷史書籍。他發現,壯錦在歷史上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一樣有名。而忻城正是壯錦的發源地。據文獻記載,忻城縣的壯錦最早產於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忻城的壯錦曾作為貢品獻給皇室。
梁恆源展示用壯錦制作的敦煌飛天壯錦娃娃系列旗袍。 蔣雪林 攝
“這使我堅定了傳承壯錦織錦技藝的決心,盡管一開始父母不同意我這樣做,但我還是堅持我的選擇。當我把家裡失傳的壯錦復制出來后,父母認可了我的選擇,並協助我開展工作和尋找突破口。”梁恆源說。2014年下半年,在母親的幫助下,梁恆源織出第一批壯錦,他把壯錦做成了時尚的壯族新郎新娘服飾,這些具有濃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服飾,深受消費者歡迎。
“壯錦織錦技藝要傳承下去,就要有市場,要打開市場,就必須創新。”梁恆源說。他經過調查了解發現,傳統壯錦用色艷麗,與當下的大眾審美觀念並不相符。為了讓壯錦煥發新的生命,梁恆源自費前往南京、海南,甚至去泰國、越南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習先進的織染技藝。
為了讓年輕人喜歡消費壯錦產品,梁恆源將現代流行元素和傳統壯錦相結合,打造出符合現代市場需求的復古型、珍藏型、旅游型產品。他將壯錦與西方的芭比娃娃造型相結合,打造出了“民族芭比娃娃”系列產品。“壯錦不應隻成為挂在牆上的藝術品陳列在博物館裡,它應該變成‘行走的藝術’進入尋常百姓家。”梁恆源說。
梁恆源表示,在傳承壯錦織錦技藝過程中,他聽取了很多專家的意見,結合了先進的企業家經營發展經驗,才形成了自己目前較有特色的產品。在浙江理工大學和來賓市外事部門的幫助下,忻城壯錦走出國門漂洋過海,銷往東盟和歐美。
為了傳承壯錦傳統工藝、保護壯族文化遺產,忻城縣在保持建筑原貌和布局的情況下,在忻城莫土司衙署大夫第舊址,打造了壯族織錦技藝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打通“非遺扶貧”“旅游扶貧”特色產業鏈。梁恆源在織錦之余,負責在傳承基地培訓當地的婦女,將忻城壯錦織錦技藝的精髓傳承下去。這些婦女在傳承織錦技藝的同時,也實現了居家就業。他們當中有不少是當地的貧困戶。
忻城縣城關鎮板河村板河屯的村民黃再玉,就是在傳承基地接受培訓后學會壯錦織錦技藝的貧困戶。身有殘疾的黃再玉,由丈夫將布料領回家,她每天在家裡制作“壯錦娃娃”系列產品,梁恆源將做好的產品回收,然后賣給客戶。黃再玉每月可以獲得1500元人民幣左右的收入。有了穩定就業的黃再玉,已於2018年順利脫貧。(蔣雪林)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