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雄的店鋪——品鮮集,主播正在向拼多多用戶講解人參果的食用價值。
8月20日,打包工人正在王雄的發貨車間裡裝貨,這個車間高峰時有150人打包,每天能發出3萬個人參果包裹。
在拼多多平台銷售帶動下,石林縣山土間合作社去年把100畝藥材種植基地改造成人參果基地,8月22日,基地新一季的人參果開始上市。本組圖片穆功攝
人參果是雲南的小眾水果,20多年來無人問津,1994年石林縣開始引進人參果后,周邊地區陸續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近年來,得益於拼多多平台,該水果不僅打通了銷路,更轉變為廣為人知的網紅水果,帶動形成價值數十億元的富民產業。
“人參果之鄉”推動產業輻射發展
陸良縣召夸鎮2020年人參果種植面積超過8000畝,縣政府在高速公路邊豎起“雲南陸良——中國人參果之鄉”的巨幅招牌。曲靖市師宗縣和紅河州彌勒市一些鄉鎮,也開始宣傳自己是“人參果之鄉”。對此,石林縣西街口鎮的人參果果農很不服氣。
無論是種植面積還是種植歷史,石林縣都認為周邊縣市無法與自己相提並論。石林縣經濟作物站副站長黃興龍介紹,石林縣晝夜溫差大,加上石漠化的地理特點,種植出來的人參果甜度、硒含量高,形成獨特品質。最近5年,石林縣人參果種植面積從1萬畝擴大到了15萬畝,不僅調整了當地產業結構,也帶動了周邊地區開始種植,是名副其實的“人參果之鄉”。
“人參果之鄉”稱號的歸屬之爭是一種幸福的煩惱。2016年秋天,雲南農產品商家在拼多多上把人參果賣爆之后,人參果的收購價坐上了火箭,從每公斤0.5元一路上漲到每公斤4元,人參果也因此超過玉米、菊花和煙葉,成為雲南東部最賺錢的農作物品種。陸良縣召夸鎮新庄村村民王喬生多年來都以烤煙為主要種植作物。2017年,隨著村子裡越來越多的村民種植人參果,他也開始了解人參果市場。王喬生表示,從地理位置和土壤來看,他們村種植人參果有天然優勢,不僅長出的果子皮厚,長途運輸不容易破,味道也比較甜,價格能穩得住,種植第二年,就產生了看得見的收益。“以前種烤煙每畝地收益3000元左右,種植人參果后,每畝地收益增加至8000元,是以前的2倍多。”目前,王喬生家人參果種植面積從一開始的8畝擴大到20畝,今年收入預計達18萬元,新庄村種植人參果的村民已有近300戶。
對此,昆明市農科院生物所所長張麗芳表示,根據統計,石林縣周邊地區近兩年有近萬農戶依靠種植人參果致富,人參果成為真正的富民產業。以石林縣西街口鎮為例,隨著當地人參果合作社建設的大型育苗中心、外來企業投建的包材廠和鎮政府主建的人參果交易中心拔地而起,今年初,西街口鎮政府一口氣批准了60多戶村民蓋樓房。“當地人現在說話的口氣都不一樣了。”張麗芳感嘆道。
小水果遇上新農商
人參果能發展成價值數十億元的富民產業,離不開一批拼多多的雲南商家,王雄是其中的代表。
王雄1992年出生,在昆明讀大學期間,就開始涉足電商行業。2015年大學畢業后,他一頭扎進農產品電商,在昆明水果市場批發水果到淘寶賣,結果第一個月就虧損50萬元。2016年之后,王雄嘗試直接在產地採購農產品到拼多多上賣,這改變了他的命運。
人參果是一種小眾蔬果,由於種植面積小,甚至都沒有被收進中國水果名錄。1994年,石林縣圭山鎮的一位農民從甘肅民勤將其引入石林后,經過10多年的發展,本地人逐漸開始食用這種略帶土腥味的蔬果,主要是炒著吃。2010年,石林縣人參果種植面積擴大到5000畝,主要種植區域就在西街口鎮。2013年,西街口鎮的人參果優化出一個新品種,果肉呈黃色,口感鮮甜,當地人將這種圓形的人參果稱為“圓果”,將此前橢圓形的老品種稱為“菜果”。品種優化之后,縣政府謀劃將“圓果”賣到省外去,連續兩年開了招商會,也做了很多宣傳。
2016年,石林縣舉辦人參果節,前往考察的王雄發現,這種水果收購價低,市場沒有打開,耐儲運,屬於有潛力的品種,於是決定把人參果放到拼多多上試賣。這次嘗試大獲成功,僅兩周,王雄店鋪的人參果日銷量就達到5000單,每天賣出近20噸。
和王雄一樣,這一年剛剛轉戰拼多多的商家畢鵬也發現了這一“秘密”,銷售后台顯示,消費者對這個新品種評分好、復購高、售后少,可以迅速賣爆。在幾個商家帶動下,其他商家很快跟進開始在拼多多上賣人參果。2018年,拼多多賣掉了西街口鎮近二分之一的人參果。
線上銷售火爆提高了雲南人參果的知名度,帶動人參果線下市場銷售。往年不願光顧的外地客商紛紛到石林採購,推動人參果價格一路上漲。2019年,由於供不應求,連尚未成熟的生果都被蜂擁而來的客商搶購一空。“在拼多多上賣爆之后,創造了一個巨大的增量市場,人參果市場價值被發掘出來了。”王雄說。
“拼”成大產業
在拼多多上賣了人參果3天后,王雄就發現,拼多多的“拼購”模式不同於傳統電商平台。拼購能迅速匯聚同類需求,產生穩定的規模化訂單。“從產地直接發給消費者,突破了傳統批發整車採購的制約,還減少中間環節,讓消費者得到實惠。”王雄解釋人參果在拼多多上賣爆的原因。他在拼多多的旗艦店名為“品鮮集”,目前這個店鋪每天穩定銷售出3萬單農產品,憑借穩定的訂單,王雄組建了一個覆蓋石林縣和陸良縣的人參果供應網絡,形成人參果供需匹配的雲端網絡。
2019年,人參果收購熱潮之下,王雄發現採購人參果的品質參差不齊后,開始和石林縣最大農業企業合作,在當地投建了100畝人參果生產基地。雲南人參果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雲南和甘肅的農業交流。甘肅民勤也開始嘗試通過拼多多打開人參果銷路,並派人到石林學習脫毒種苗技術,提高品質。石林則派人學習民勤的溫室種植模式,提高人參果的畝產量。
“通過拼購和產地直發,讓人參果從田間地頭直達消費者的廚房餐桌,農產品由‘產銷對接’升級為‘產消對接’。”拼多多新農業農村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韓東原表示,在拼多多內部,這種引爆人參果的新型農產品上行模式被稱為“農地雲拼”。基於“農地雲拼”的農產品上行模式,拼多多已經發展成為國內農產品第一大上行平台,預計2020年農產品交易額超過2500億元。
人參果產業發展只是拼多多助力雲南農產品上行的一個案例。連續幾年來,在銷量過百萬的“冠軍農貨”中,雲南的蒙自小黃姜、屏邊玉米、石屏火龍果等多款雲南邊陲的農特產品通過拼多多接入全國大市場,成為熱銷爆品﹔曾經無人問津的雪蓮果,在拼多多平台上風靡一二線城市。拼多多還積極嘗試多種營銷模式,幫助提升雲南地域農特產在全國的知名度,如2018年雙11期間聯手央視推動漾濞核桃的銷售,觀眾掃描央視直播鏡頭裡的二維碼后直接在拼多多上購買漾濞特產核桃,截至當年11月11日,實現收入逾300萬元。
此外,拼多多還與中國農大聯合培養雲南本地電商人才﹔探索“多多農園”模式,把利益和人才留在農村﹔上線雲南消費扶貧館,激發用戶的消費熱情等,全力幫助雲南“拼”出農業大產業。未來,拼多多將持續投入電商人才及營銷資源,與政府開展深度合作,共同孵化和打造100個特色農產品品牌,提升雲南優質農特產品在全國的知名度。(記者張怡報道)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