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走進雲南

馬鈴薯成了致富“香餑餑”

祝鴻偉、董童、李發興、程浩、符皓

2020年08月25日16:45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蜿蜒的柏油路兩邊,田裡的馬鈴薯像綠色的地毯。人民網 李發興 攝

蜿蜒的柏油路兩邊,田裡的馬鈴薯像綠色的地毯。人民網 李發興 攝 

蜿蜒的柏油路,把山上的農田一分為二,田裡的馬鈴薯像綠色的地毯,綴滿了紫色或白色的小花,漫山遍野地鋪開,一望無際。劉飛站在地頭,欣賞著這幅田園畫,陽光照射下,他的眼睛瞇成一條縫。

劉飛是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新興馬鈴薯專業合作社負責人,2008年,他領著168戶農戶組建合作社,開始規模化種植馬鈴薯,這些年在雲南省農科院助力下,合作社發展越來越好,老百姓收入跟著水漲船高。

魯甸地處烏蒙山集中連片特殊貧困地區的腹心地帶,是雲南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當地農業種植以馬鈴薯為主,可老品種畝產不到1000公斤,老百姓要想靠這點產量脫貧太難。

咋辦?2017年,雲南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隋啟君和同事組成專家服務團隊,帶著新品種“雲薯505”到魯甸。經田間測產,“雲薯505”平均畝產2000多公斤,相較老品種增產不少。

“大規模種!”劉飛拍板。

那時起,合作社在流轉的3000多畝田裡種上新品種,在雲南省農科院技術支持下,年產量、產值大幅提升。

看到效益,合作社帶著農戶一起種。為提升貧困戶種植積極性,合作社免費給他們發放種薯、提供技術,成熟后由合作社統一回收銷售。目前,合作社帶動周邊貧困戶種植“雲薯505”15000畝左右。

蜿蜒的柏油路兩邊,田裡的馬鈴薯像綠色的地毯。人民網 李發興 攝

蜿蜒的柏油路兩邊,田裡的馬鈴薯像綠色的地毯。人民網 李發興 攝

水磨鎮鐵廠社區山腳自然村村民盧應德是種植戶之一,“我家種了10多畝馬鈴薯,成熟后由合作社統一收購,光這一項年收入就3萬多元。”盧應德說。

基地規模大,合作社長期吸納周邊村民務工,每天收入50元至250元不等。平日做完自家做地裡活計,盧應德又到合作社打工,一年下來又有三四萬元。

合作社還用價格差的方式對社員進行分紅,“打個比方,如果(收購馬鈴薯)非社員每噸1200元,那麼社員就是1600元。”劉飛說。照這樣的算法,盧應德每年還有近萬元分紅。

全部加起來,“現在年收入七八萬,之前想都不敢想。”

沒必要羨慕,在合作社,日子比盧應德過得好的還很多。

2017年,合作社提供給水磨鎮滴水村貧困戶張興祥家10畝種薯,指導他種植馬鈴薯新品種。除去成本,當年張興祥就賺了2萬多。

蜿蜒的柏油路兩邊,田裡的馬鈴薯像綠色的地毯。人民網 李發興 攝

蜿蜒的柏油路兩邊,田裡的馬鈴薯像綠色的地毯。人民網 李發興 攝

2018年他把面積擴大到100畝,產量280噸,合作社以每噸1500元的價格收購,合計42萬元,除去成本,張興祥純收入近20萬元。2019年,他把種植面積擴大到140畝,產量350噸,當年馬鈴薯價格好,合作社以每噸2000元的價格收購,合計70萬元,除去成本,純收入超過30萬元。

日子富裕了,張興祥主動申請摘掉了貧困帽子。

在雲南省昭通市,像張興祥這樣靠發展馬鈴薯產業脫貧致富的不在少數。作為助推全市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馬鈴薯與昭通山區貧困群眾結合最緊密。截至2019年,全市馬鈴薯種植面積300萬畝,平均每畝產量1.6噸,鮮薯總產量480萬噸,實現農業產值72.4億元,已帶動全市19.2萬戶64萬貧困人口實現人均增收1440元以上。

馬鈴薯不僅是餐桌上的主糧,昭通市如今還通過產業升級、科學種植、良種培育等,讓群眾從中得到了實惠、嘗到了甜頭。

再過一個多月,馬鈴薯就要成熟了,劉飛站在地頭,看著承載著貧困山區人民脫貧致富希望的“香餑餑”,扶了扶眼鏡,嘴角不自覺上揚。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