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蕩漾的巴江河畔,有一顆“村強民富”的亮麗“明珠”——石林彝族自治縣鹿阜街道阿烏村委會。這裡花滿地、樹成行,水成景、綠滿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強勁,群眾正大步邁向小康生活。
近年來,昆明市緊扣“大城市與大農村並存”實際,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全域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斷拓寬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路徑,打造出了一批批像阿烏村一樣村容美、產業強、農民富的生態宜居村庄,全面小康路上特色亮點頻現,幸福生活故事格外動人。
黨建引領聚合力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証,是破解“三農”問題的有效路徑。2017年以來,昆明市採取強有力舉措,全面消除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村”。符合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條件的1341個村(社區)中,2019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00萬元以上村(社區)283個﹔50萬至100萬元村(社區)221個﹔10萬至50萬元的村(社區)304個﹔10萬元以下的村(社區)533個。
昆明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強化黨的領導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根本保証,昆明市堅持“一竿子插到底”,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縣鄉村“書記工程”和抓基層黨建重點項目,納入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堅持久久為功、常抓不懈。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昆明市聚焦“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持續推進農村基層黨建“雙整百千”四級聯創,加大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設立黨組織力度,不斷擴大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截至目前,全市404個貧困村實現產業協會或者農業專業合作社全覆蓋,並通過“聯建、獨建”的方式成立343個黨組織,引領帶動49183戶貧困戶脫貧出列。
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為選優配強帶頭人,昆明市著力把“致富帶富能力強”作為村黨組織書記的“看家本領”,通過外出能人中引進一批、現任干部中調整一批、致富帶頭人中推薦一批等“三個一批”工程,調整優化村(社區)黨組織書記118名。同時,樹立鮮明導向,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評優評先、考試考核的重要內容,成功推薦選樹雲南省“百名好支書”10名,選樹村(社區)“昆明好支書”20名。
東川區阿旺鎮岩頭村黨總支書記范興照就是一名“昆明好支書”,他扎根基層35年,擔任村黨組織書記13年,是全村發展的“領頭雁”。為帶動群眾脫貧致富,他帶頭入股種植冬桃,發展了全村第一個村集體經濟項目,此后又帶領岩頭村入股桂冠牧業新建育肥豬場,整合資源建設冷庫及雲上黑山羊養殖圈舍租賃給企業,實施了光伏扶貧發電項目和兩個東西部協作幫扶項目,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5萬元。
昆明市還創新制定了鄉鎮(街道)青年人才黨支部規范化建設標准,充分發揮青年人才黨支部作用,實施農村優秀人才回引計劃和村(社區)“青年人才培養計劃”,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嵩明縣創新開展引才育才“歸雁行動計劃”,搭建平台回引71名農村優秀人才,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促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智力支撐。嵩明縣嵩陽街道山腳社區黨總支書記蒲長文利用學到的種植技術,返鄉帶領村民種植生菜,帶動全縣生菜產業大規模發展。在發展生菜產業的同時,實施番茄無土栽培項目,探索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產業,有效減少了普通蔬菜大棚面源污染,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穩步前進。
今年,昆明市又創新開展了在東川、祿勸、尋甸三個脫貧摘帽縣(區)已出列貧困村(社區)干部中,定向培養鄉鎮(街道)事業單位人員工作。目前,正在定向培養東川區紅土地鎮花溝村黨支部書記浦正洪、阿旺鎮發羅村黨總支書記唐興甫等18名村(社區)干部,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熱情。
改革創新增動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昆明市圍繞農村改革“確權、賦能、搞活”的總體思路,扎實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探索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千方百計支持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通過先行先試,宜良縣、富民縣、安寧市、石林縣先后作為全國第二、三、四批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高質量完成了試點改革任務,為全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積累了豐富經驗,提供了典型示范。截至2020年7月底,全市12497個村組已全面完成清產核資、確權登記,發放股權証14.37萬余本,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真正使集體資產“動”起來、“活”起來。
富民縣南營村堅持黨組織領著走、黨員帶著走、群眾跟著走的“三走”工作思路,爭取各級資金和國企平台公司投資890萬元,組織黨員帶頭入股,發動村民自願入股,將村民變股民,共入股840萬元,實施了南營農貿市場、鄉村旅游生態休閑園等5個村級集體經濟項目,村集體經濟從“薄弱村”發展為“百萬元實體村”。入股村民每年能按項目收益的10%進行分紅,人均純收入超過全縣平均水平2000元,村民的入股范圍、資金和生產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
昆明市著力推進“三資”管理創新。出台《關於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工作的意見》,切實加強對村級集體“三資”的清理、登記、管理,堅決防止侵吞集體資產行為。同時,同步出台農村基層干部監督管理辦法、農村集體經濟土地經濟合同管理等10個工作方案,形成了主體明確、職責清晰、管理科學、運行規范、監管到位的監督和運行機制。
著力推進集體經濟組織引領特色產業發展。全市共成立集體經濟組織3153個,按照“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場競爭優勢的“綠色食品牌”花卉、林果、蔬菜、山地牧業(重點為肉牛業)、淡水漁業、中藥材6個重點產業及茶葉、咖啡兩個產業的加工及精深加工“6+2”重點產業,有力促進了農業生產增效、農民生活增收、農村生態增值,增強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后勁。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才是‘制勝法寶’。”昆明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說,昆明市牢牢把握“找准路子”這個關鍵,“抱團發展”“互聯共建”等措施多管齊下,著力確保精准施策有實招、精准落地見實效。
宜良縣九鄉鄉甸尾村黨總支因地制宜實施天生橋鄉村旅游項目,把一個無人問津的山區村庄發展成游人如織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周末日均游客達500余人,日均收入達2萬余元,村民收入大幅增加。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羊街鎮黨委與雲南海潮集團聽牧肉牛產業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建成西南地區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場,月交易額約3億元,羊街鎮新街村黨總支搶抓發展機遇,延伸產業鏈條,配套建設蔬菜冷庫,實現村集體年收入15萬元,帶動農戶2600余戶,實現戶均增收9000余元。
政策支撐添活力
晉寧區三合村黨總支牢牢抓住七彩雲南古滇文化旅游名城項目建設機遇,引導村民主動配合整村拆遷,經過民主決策,將村集體資金2886萬元,用於投資理財,年收益達290萬元。2018年通過“四議兩公開”程序將集體理財資金退回用於購買三合小區商鋪,截至2020年上半年,三合村購買(新建)商鋪面積達1000余平方米,每年集體經濟收入500余萬元。成立物業管理服務中心,收取物業管理費,解決了小區物業管理問題,拓寬失地農民就業渠道,實現了“村民”變“居民”的華麗轉身。
三合村的“蝶變”,關鍵在於用好了政策紅利,激發了發展活力。
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政策支撐方面,昆明市不僅制定出台了各種實施方案、辦法和意見,還成立了市縣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工作領導小組,協調聯動發改、自然資源和規劃、林草、稅務等部門,落實聯絡員、聯席會、督查督辦等制度,充分發揮部門職能優勢,合力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除了部門聯動,昆明市還積極探索“產城融合、產教融合、三產融合”的校地協同創新發展工作模式。
五華區發動西翥街道3名社區“領頭雁”,聯合雲南慧農時邦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昆明西翥澤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並與雲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開展深度合作,形成示范效果好、帶動能力強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公司試營業兩個多月以來,已建立3個實體門店,在主城區投放生鮮無人售貨櫃30台,農產品銷售金額月收入達30萬元,向當地農戶返還農產品訂單10余萬元,有力推動西翥地區集體經濟向好發展。
產業聯合體還致力於孵化五華“城市新農人”創業項目,積極培育現代農業種植養殖和經營能手、農業經理人等,全力助推五華區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為帶動集體經濟發展添能增效。
為了給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注入金融活水,昆明市著力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在中央、省級財政資金扶持的基礎上,市級財政每年預算不少於1500萬元,設立專項扶持資金,給予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保障。2019年到2022年,昆明市將大力開展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每個項目安排資金50萬元。
據統計,自2016年以來,全市共投入開展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25302.73萬元,其中:中央及省級財政資金20957.73萬元,市級財政安排4245萬元,縣級財政安排100萬元。2019年以來,全市共爭取各級資金1.05億元,實施財政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210個。
截至2020年7月底,2019年實施的100個項目累計收益414.22萬元﹔今年實施的110個項目完工14個,其中3個項目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率先逆市復工達產實現項目收益18萬元。
接下來,昆明將進一步加大政策保障扶持力度。在壓實市縣鄉村四級黨組織責任上再發力,積極整合各類惠農支農資金,把扶持重點從基礎設施建設轉到集體經濟增收上來,加強各類幫扶和扶持資金的統籌使用。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村集體經濟組織承接高效設施農業、土地整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資源開發、扶貧開發等項目,支持村集體發展經濟。同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積極建立健全村集體經濟發展系列制度,持續加大政策保障,努力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開啟強村富民的新篇章。
創新案例
昆明版“富春山居圖”雛形初現
春賞梨花秋摘梨,繽紛萬溪惹人醉。在“萬溪梨花節”“萬溪寶珠梨採摘節”等精彩活動的“加持”下,呈貢區吳家營街道萬溪沖村沉澱出一條以“花卉”和“梨”為核心產品的文化產業鏈,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特色旅游“網紅村”。而隨著昆明市推進“都市驅動型鄉村振興創新實驗區”建設,萬溪沖村又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為探索具有昆明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路徑,昆明市立足兼具大城市、大農村特點,充分發揮昆明都市圈的輻射帶動力,與中國農業大學、西南大學簽署鄉村振興政校合作共建協議,並引進溫鐵軍、李小雲等全國著名“三農”問題專家團隊和高端智庫,創新推進都市驅動型鄉村振興創新實驗區建設,著力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腿短板,解決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需要,增強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的驅動力,為全省鄉村振興提供標杆樣板,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昆明經驗”。
具體實踐中,昆明市積極實驗探索產業增值收益留村哺農,鄉村生態資源價值實現,村政服務體系和鄉村善治,閑置宅基地和農房處置盤活,新農人、新鄉賢、新村民培育等八大機制,邊建設邊實驗邊總結,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的政策供給和制度創新,努力打造一批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村。
目前,全市選取了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等不同類型的6個村分別進行綜合實驗和單項實驗。其中,呈貢區萬溪沖村推進“萬溪有禮,梨園小鎮”建設﹔晉寧區晉城鎮福安村推進“古滇新韻,福安古村”建設﹔安寧市縣街街道雁塔村推進“花巷之村,浪漫雁塔”建設﹔宜良縣九鄉鄉麥地沖村推進“歸園田居,七彩夢鄉”建設﹔富民縣永定街道石橋村推進“九峰毓秀,石橋有夢”建設﹔石林彝族自治縣圭山鎮雨美堵村推進“雲上人家,秘境彝青”建設,各具特色的現代版昆明“富春山居圖”雛形初現。
發展成效
昆明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穩步發展
“十三五”以來,昆明市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農”工作必須完成的硬任務,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加快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形成了業態豐富、功能多樣、環境友好、特色鮮明的高原特色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體系。2016年至2019年,全市農業增加值由200.51億元增加到278.10億元,年均增長6%左右﹔農業總產值由349.69億元增長到447億元,年均增長5.97%。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555元增長到16356元,年均增長7.5%,農村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
高原特色都市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斗南花卉市場發展為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鮮切花交易市場。昆明成為全國“南菜北運”“西菜東調”外銷出口蔬菜的優勢生產區。宜良縣、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發展成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晉寧區花卉和尋甸縣肉牛入選全省“一縣一業”示范縣創建,石林彝族自治縣西街口鎮列入全國“一鄉一特”產業強鎮名單,呈貢區繆家營社區、石林縣新木凹村申報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農業農村改革成效凸顯。截至2019年,全市已確權承包地面積5862674.82畝,佔應確權面積的99.59%﹔已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証書708808份,頒証率為97.76%。富民縣作為全國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縣,累計辦理了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登記983戶,抵押面積10943畝,金融機構發放貸款18106.24萬元。宜良縣深化“五個強化扎實抓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典型經驗在全國推廣。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