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凝聚“心力量” 壩山5年變化大

2020年08月18日16:37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壩山村這幾年一直在變!”麗江市華坪縣永興鄉壩山村委會主任谷萬祥不無自毫地說:“曾經的落后村成了示范村,曾經的‘空殼村’成了產業村,曾經的苦寒之地成了希望熱土。”

這在5年前,麗江市稅務局駐壩山村第一任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長和佔訓的眼裡可不是這個樣子的。

大山裡的小山村

從2015年起,麗江市稅務局和華坪縣稅務局挂鉤扶貧華坪縣永興傈僳族鄉壩山村委會。

據華坪縣稅務局已退休干部和佔訓介紹,壩山村橫臥在金沙江畔的麗江市華坪縣城西北60多公裡外的大山褶皺之中,居住著漢族、傈僳族、蒙古族、納西族等民族,僅直過民族——傈僳族就佔全村人口的82.7%﹔當時255戶890人中就有98戶346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綜合貧困發生率高達38.88%,是省級深度貧困村。

在駐村扶貧一年多的和佔訓眼中,這裡“山高路窄雜草多,出門兩步就爬坡﹔藏在深山人未識,艱苦難與外人說。”就是說不通路、不通電話,想找人訴訴苦都很難。很多傈僳族村民見著陌生人都會飛快地跑進山裡躲了起來,想要開個會都召集不起來。

如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和佔訓他們認為,首先還得走出大山。

山村有了致富路

大山,阻隔了外面的世界,也封閉了村民的思想,更放緩了鄉村發展的速度。

和佔訓清楚地記得當初進壩山時的情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路灰的兩條泥巴路,顛簸舟車60公裡進城路要走大半天,就是到17公裡遠的鄉政府也得將近走兩個小時。和佔訓說:“晴天開車進村,塵土在后面就像一列灰白色的小火車在飛揚。”

面對現狀,經駐村工作隊反復與村兩委班子多次討論並最終達成共識,一套涵蓋公路、產業、教育、醫療、危房改造、村容村貌、村級組織建設等內容的五年脫貧規劃制訂了出來。

有了規劃就有了方向,駐村工作隊員與村委會干部把一份份申請、報告送到了政府及稅務局、交通局、財政局等相關部門。

見証並主要推動壩山道路建設的谷萬祥說:“黨和國家的政策好,這幾年一批又一批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和壩山村兩委一道,爭取國家項目支持,歷經六次立項修建,不僅修通了東西兩條出村公路,還修通並硬化了9個村民小組的通組道路,現在出村進城的時間縮短了一半,村民開玩笑說,‘’我們現在走的是村級高速路’。”這個朴實木訥的傈僳族漢子,每當說起修路就能打開他的話匣子。谷萬祥說,修路期間,村兩面委成員和駐村工作隊員就輪流駐守在工地上,搞協調、送服務,督質量、促進度,在較短時間內又好又快完成了修路任務。

五年來,駐村工作隊和壩山村積極爭取各級政府和各部門的項目支持,共投入道路建設資金2400多萬元,硬化鄉村和村組道路38.3公裡,解決了村民的出行難和農副產品的運輸難。

被傈僳族村民親切地稱為“‘阿尺’隊長”的第三任稅務駐村工作隊長楊勇說:“解決了壩山群眾的出行難,還得想辦法讓貧困群眾安居樂業。”“阿尺”是傈僳話“羊”的意思,羊在當地傈僳族群眾的生活中承載了很多希望。

貧困戶的暖心房

一進壩山4、5組村口,遠遠的就能看見一幢幢白牆(或黃牆)藍頂的房屋,待走到大山深處,駐村扶貧工作隊員指著半山坡上一幢房子介紹:“那就是麗江市稅務干部何忠強結對幫扶的‘親家’谷忠國家的新房子。”

年近60歲的谷忠國一家有四口人,一兒一女30多歲皆為殘疾,原來一家人同住在半山坡一小棟吊腳木楞房裡面,一生火煙熏火燎,刮風下雨就四面透風滿地是水。

經實地走訪,掌握了谷忠國家的情況后,何忠強多次與鄉、村兩委班子和房屋修建方認真討論新建住房選址、設計,從施工到竣工驗收的所有環節都嚴格把關。建房資金不到位,何忠強就自己先墊付資金40000元﹔路不通,何忠強拿出自己工資3000元為他家修路﹔沒有自來水,就幫其買水桶、水管、架設引水管道﹔沒有生活用品,何忠強送來床、被褥、櫥櫃、桌椅、餐具,配齊了六件套。

搬進新房子的谷忠國感激地說:“要不是市、縣稅務局的干部來幫扶,我家怎麼也住不起這麼好的房子。”

近年來,像谷忠國家這樣住上新房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35戶,其它農村危房改造共完成了229戶次,房屋亮化10戶,修建廚房12戶,修建廁所172戶,堡坎院壩修復58戶,共投入資金531萬余元,2019年實施人居環境提升工程21戶,共享受項目資金32萬元。

花椒飄香農家樂

壩山是個以玉米為主產的高寒山區,十多年前人均耕地隻有1.5畝,農民窄種薄收,土地少讓很多人都吃不飽。

四組老熊灣的海天芬說:“一年累死累活才得半年糧,一日三餐鹽水煮青白菜,清湯寡水還不帶飽。”

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怎麼辦?光靠國家救濟和結對幫扶干部職工獻的愛心隻能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長足發展的問題。麗江市、縣稅務局聯合村兩委展開了深入調查和摸底。

如何讓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大家比較一致的意見是,還得向大山要發展。這時一個大膽的想法被提了出來:坐山吃山!

曾經帶著妻兒披挂上陣的第四任稅務駐村工作隊長李建銀說:“既然我們結對的‘親家’住在高山上,我們就還得向大山要發展!”

李建銀說:“以前坐山吃山是坐吃山空,山上的樹被砍光、賣光、燒光﹔現在講坐山吃山是金山銀山,荒山坡又要種上致富樹。”為此,工作隊和村兩委根據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選擇了易於被當地群眾接受又適合地域特點的花椒產業作為突破口。壩山以前雖有零星種植,但多用於自食自用的食用香料,現在要作為致富產業,一時還難以被很多當地群眾接受。為了大力發動群眾,麗江市、縣稅務局協助村兩委制定了關於推動花椒產業發展的規劃、措施,向村民無償提供種苗、農藥、化肥和發展及提質增效的資金。

到2019年底,全村花椒種植面積達到6000余畝,核桃種植面積達600余畝,蠶桑種植面積達480余畝,為群眾增收致富打下了堅實基礎。

華坪縣稅務局駐村第一書記劉志華介紹,壩山決定把花椒產業作為“一村一品”項目進行重點打造,建立花椒種植示范園,請專家進行統一培訓指導,統一病虫害防治。

壩山村委會主任谷萬祥說:“今年壩山人均有花椒5.62畝,產量達45000公斤,預計產值達225萬元,現在是綠了荒山富了百姓。”

目前,壩山已將225戶的2738畝花椒種植納入統防統治項目,另外2000多畝作為提質增效項目,已開始收效。

在一組張正發的40畝提質增效的花椒示范園裡,張正發說:“市、縣稅務駐村工作隊和村委會投入資金並教我們統防統治和提質增效的方法和技術,對項目進行獎補,讓我們學到了先進的管理技術,使我們的收入差不多翻了一倍。”

魔芋開出“幸福花”

華坪縣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吳志華在壩山的一次黨課上說:“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是壩山實現脫貧的治本之策,我們要努力提高貧困戶的產業參與度和受益度,提升‘造血’功能,為脫貧攻堅注入內生動力。”

年初,麗江市、縣稅務局根據壩山的海拔、氣溫、土壤特點,決定拿出15萬元魔芋產業發展資金,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項目,對種植戶的種子等成本進行補助扶持。

通過示范戶帶動和“公司+農戶+支部+駐村工作隊”的產業發展模式,今年全村魔芋種植面積已達150多畝。

在七組谷友坪家的魔芋地裡,谷友坪指著一排排整齊劃一的魔芋說:“這是我家的致富隊伍,每天我都要檢閱兩次,它開的花就像我們打的火把一樣,好看得很,今年增收靠它了。”

時常給村民充當小貨郞,用微信讓特鮮山貨走出大山的“帶貨書記”劉志華說:“要讓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我們還要激發群眾更多的主觀能動性。”

變化提振精氣神

現在車子開出壩山村委會,駕駛員都會問一句:“往東走還是往西走?”坐車的人都會回一句:“隨便!”因為從哪個方向走都是一樣的水泥路,裡程都基本一樣,只是經過的地方不同而已。

在與壩山村民說起這幾年的變化時,他們都很有感觸:“變化最大的是我們的生活習慣,以前燒火做飯,烤火過冬,山上樹木都砍光了﹔現在做飯、照明都用電,晚上閑時就看電視,我們也知道了更多的黨和國家的大事、喜事和惠民政策﹔圍火塘烤火、喝酒的少了﹔花椒等致富產業又讓山上漸漸綠了起來。”

現在是每個村小組都通了硬化公路,全部農戶都喝上了山泉水,家家都有照明電,有很大一部分還接通了動力電。建檔立卡戶危房都得到了全面改造,低矮漆黑的木楞房變成了白(黃)牆碧瓦的磚混房,出門干活有摩托車、三輪車,外出、進城有鄉村出租車,有的人家還買了小轎車、皮卡車,通迅、電視網絡全覆蓋,家家都有了手機、電視機,很多人家已是人均一部手機。

村裡有了衛生室、農民夜校和3個村民活動、議事中心,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了100%。村集體成立了農村經濟合作社和農村公共管理合作社,成立了“壩山村傈僳族文化藝術團”,辦起了“傈村扶貧愛心超市”,實行“紅黑榜”考核管理,村民可憑“紅榜”積分免費兌換所需商品,把精神鼓勵與物質獎懲結合起來。

華坪縣稅務局分管扶貧工作的黨委副書記、副局長趙文強說:“脫貧攻堅,群眾是動力,黨員是先鋒,黨建是引領。”

黨建引領“稅動力”

曾經,壩山村也走過彎路,黨支部因“組織制度不全,班子凝聚力不強,對黨員日常學習、工作的監督力度不夠”等原因,被中共華坪縣委組織部列為農村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

麗江市、縣稅務部門挂鉤幫扶壩山以來,按照人員到位、組織到位、幫扶到位的要求,配齊配強了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長,一批又一批駐村工作隊接力攻堅,從加強村級組織建設入手,協助村三委制定完善了相關制度,重新讓壩山村委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成為脫貧攻堅路上的堅強堡壘,並於2018年11月經考核驗收合格,成功摘掉了軟弱渙散的帽子。

幾年來,經過麗江市、縣稅務部門和華坪縣、永興鄉人民政府的大力幫扶,2018年底壩山村貧困發生率降至2.25%,順利實現整村脫貧出列。至2019年底貧困發生率再次降至1.12%,剩余3戶10人已全部達到脫貧退出標准,待通過驗收后即可實現貧困戶“清零”。

現在壩山是“華坪縣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也是麗江市、縣稅務部門的“基層黨建聯建點”“稅法宣傳教育基地”“文明創建聯系點”。今天再提壩山時,人們又會說:“壩山壩山,綠水青山,項目落地,產業上山,花能賣錢,金山銀山,記住鄉愁,幸福無邊。”(杜文祥、楊繼忠)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