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踩著陽光走進白龍潭,郁郁蔥蔥的桑樹在路兩邊安營布陣,穿著美麗的少數民族服飾的傈僳族兒女頂著日頭忙碌在碧綠的桑田間,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仿佛“蠶花娘子”從童話裡步入凡塵。
傈僳姑娘採桑忙。
曾經的白龍潭屬於“四無”山區
白龍潭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祥城鎮存德村的一個自然村,位於祥雲縣、彌渡縣、大理市“兩縣一市”交界處,是傈僳族聚居村落。全村有69戶276人,其中有傈僳族224人,佔81%,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戶21人。
全村共發展桑園700多畝。
雖然距鎮政府所在地隻有15公裡,但白龍潭四面環山,是典型的無區位優勢、無資源優勢、無交通優勢、無產業優勢的“四無”山區。“雨天一腳泥,晴天一身灰﹔辛苦半輩子,難進城一次”是早些年白龍潭自然村的真實寫照。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存德村黨總支堅持“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的工作理念,找准白龍潭自然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病症”,把脈開方,精准施策。
蠶桑織就致富路。
打造“一村一品”蠶桑村
“以前發展過烤煙、特色水果、中藥材等各種產業,但因為干旱缺水,產業效益偏低,相比較而言,桑樹對生長條件要求不高,產業效益比較好。”存德村黨總支書記李躍昌介紹,村“兩委”把蠶桑作為白龍潭自然村的支柱產業加以培植,不斷在規模上和技術上做文章,在質量上樹品牌,把白龍潭自然村打造成“一村一品”蠶桑村。
通過栽桑、養蠶,村民過上幸福的日子。
到目前為止,全村共發展桑園700多畝,有栽桑養蠶戶64戶,年養蠶600多張,年產值達280萬元左右。其中有7戶建檔立卡戶,戶均栽桑3畝多,年增收14000元左右。
傈僳族婦女頂著日頭忙碌在碧綠的桑田間。
“我一個人養著3張蠶,鄉親們一有空就來幫我干活。”建檔立卡貧困戶谷永存和女兒相依為命,曾經的日子過著窮苦。如今,在黨和國家扶貧政策的支持下,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她家於2017年脫了貧,住上了新房子,女兒也大學畢業了。對比今昔,想到自己享受到的扶持和幫助,谷永存感動得熱淚盈眶。
通過栽桑、養蠶,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隨著水、電、路、訊、住房和環境改善“六大扶貧惠民工程”的實施,和蠶桑產業這根致富“頂梁柱”的發展,白龍潭自然村路好走了、用水方便了、村庄變美了,村民更團結了,鄰裡更和諧了。村裡的男人們一大早把桑葉採回來,就近就地去務工﹔漂亮的“蠶花娘子”們,喂完自家的蠶,就幫著缺乏勞動力的鄉親們採桑葉、喂蠶。做完活計后,大家一起吹著蘆笙、跳著舞,整個村子仿佛一個溫暖和諧的大家庭,幸福的笑容綻放在每個村民的臉上。(雲南網記者 期俊軍 通訊員 楊麗芳 攝影報道)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