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出路”

 

2020年08月07日09:35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愛的“出路”

周文君帶著志願者跟孩子們一起游戲。

志願者到來之時,孩子們的伙食也改善了。受訪者供圖

長長的藤梯挂在懸崖上,那是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被稱為“懸崖村”的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通向外界唯一的“出路”。也正是循著這條“路”,許多人才知道在大山深處還有這樣一群人,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

第一眼看到“懸崖村”的照片,遠在天津的周文君就再也無法把目光從那裡抽回。新聞照片裡,稚嫩的孩童在沒有任何安全措施的情況下,徒手攀爬著懸崖上的藤梯上學,作為一個母親,周文君覺得自己的心一下子被緊緊地揪住。

“路”的這一端,周文君仿佛被一種力量牽引著,這些年她一次次走進大涼山,去最窮困的山村照顧老人,給他們塞錢看病﹔給失去父母或是家境極貧的孩子當“媽媽”,幫孩子們洗澡,給他們穿新衣,還把他們接到天津來看看“路”這邊的世界。

因為在公司負責檔案整理工作,周文君把大涼山孩子們的照片也整理成一份愛的檔案,沒想到引起了許多同事的極大關注和響應。近幾年,中建三局“藍寶”志願服務隊的年輕人們也跟著周文君一起,開啟了跨越2000多公裡的愛心之路。

不被人關注的小山村

昭覺縣“懸崖村”嵌在美姑河大峽谷斷坎岩肩斜台地上,海拔1400多米,與地面垂直距離約800米。村民祖祖輩輩在這裡繁衍生息,進出村子都要順著懸崖斷續攀爬10多條藤梯,其中接近村庄的兩條相連的藤梯陡得幾乎與地面垂直,危險不言而喻。

周文君在網上查閱了許多“懸崖村”的資料,找到了阿土列爾村的電話,隨后幾經周折,終於聯系到昭覺縣扶貧辦工作人員。“哪個地方最需要人幫助,我想去那裡幫忙。”工作人員告訴她,“懸崖村”被媒體報道后,得到了很多人關注,倒是有一些地方,雖然地理條件沒有“懸崖村”那麼特殊,但非常貧困,也沒有什麼人關注。

位於海拔1600多米的哈甘基點小學就是這樣的地方,學校裡有200多名學生,令人吃驚的是,其中有100多個孩子是孤兒。以前,山上沒有醫院,衛生條件很差,村民生病也不去醫院,就等著自生自滅,很多人年紀輕輕就離開了,孩子便成了孤兒。

像是被遺忘在山上的小石子,那些小孩子不僅沒有父母的關愛,不少還要負責照顧家裡的老人。很多孩子連過冬的衣服都沒有,隻有在學校的時候才能吃上一頓飽飯。

這所小學成了周文君的扶貧點。寄捐了一批財物之后,周文君決定去那裡看一看。她從天津飛到成都,再租車帶上吃的、用的一大批物資,開車上大涼山。

彎彎曲曲的山路越走越難,泥濘的道路隻有3米寬,旁邊就是陡峭的懸崖。最難提防的,是山上突然落下的石塊和泥土,那可能會要人性命。被落石擋路是常有的事,必須停下車把石頭搬開,車才能開過去。

就這樣,開開停停,周文君從早上開到天黑,大約8個小時才到達昭覺縣。而哈甘基點小學,還在更高的山坡上。

盡管心裡有准備,但初次見到這所學校時,周文君還是愣住了。學校隻有幾間破敗的平房,房頂蓋著瓦片,桌椅沒有一張是完好的。孩子們全都又黑又瘦,鼻子下挂著兩行長長的鼻涕。很多孩子一年都不洗一次澡。

午飯時間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候,他們蹦跳著端著飯到操場上吃,周文君一看,每個人的碗裡隻有摻雜著粗糧的米飯,連下飯的菜都沒有。周文君沒忍住眼淚,把身邊的孩子摟在懷裡。

“沒有人像你這樣,來了又來”

周文君去走訪了許多貧困戶,一幕幕情景觸目驚心。走進一間土坯房時,屋裡黑漆漆的,牆壁、地面都是黑的,家裡連一張床都沒有。那家隻剩一個病人了,他躺在“床”上動彈不得,所謂的“床”其實就是在地上隨意鋪的紙箱皮。

周文君給他送了大米等食物,把錢塞到他手裡,囑咐他一定要去看病。那人沒說話,可在他的眼神裡,周文君分明看到了絕望。

就這樣,她挨家挨戶到村裡最困難的人家探望,給每家每戶都留下錢,少則幾百,多則上千,臨走時,她都會留下這樣一句話,“好好生活,我每年都會來看你。”

2017年,聽說昭覺縣日哈鄉50戶人家房子被雨水淹沒,周文君立刻拿出1萬元慰問金,聯系當地扶貧辦的工作人員,請他們幫忙送到受災農戶手裡。一個皮膚黝黑的彝族漢子接過錢在雨中掩面,流下了眼淚。

周文君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在昭覺縣,扶貧辦的工作人員感到很驚訝,他們對周文君說,“有很多好心人來過,但從來沒有一個人,像你這樣,來了又來。”一些村民也盼著天津的周姐出現,每次她都會帶來各種物資和錢。對當地人而言,幾百元可能就能讓一家人吃上很長時間的飽飯。有的老人說,小周比他的家人對他都好。

周文君格外關注那裡的孩子們,她知道,孩子才是當地擺脫貧困的“出路”。孩子們對周文君也格外親昵,“周阿姨”一到學校就被孩子們團團圍起來。她和其中的3個孩子結了對子,“他們是我在大涼山的3個孩子。”

她去過其中一個8歲的女孩家裡,一家5個孩子住在一間房子,屋子中間放了一口鍋,家裡隻有一個很暗的燈泡。女孩子很腼腆,怎麼問也不愛說話。聽說女孩子已經不知道多久沒洗過頭發了,“周媽媽”帶著女孩到縣城裡,給她洗頭洗澡,買了新衣服換上。

讓周文君感到心疼的是,每次她問孩子們想要什麼,他們都說不需要,“從來不向我提任何要求。”一個單親的男孩子,從小到大沒有穿過一雙新鞋。周文君問來他的鞋號,一年四季都給他寄新鞋穿。

有人問,為什麼不捐舊衣而是要買新的?周文君說,這些孩子都是我的孩子,他們也愛漂亮,應該有其他孩子一樣的新衣服穿。

不善表達的山裡孩子把這份愛珍藏在心裡,寫在給“周媽媽”的信裡。一個叫沙馬布且的孩子寫道:“我永遠忘不了您給我帶來的衣服和鞋子,長大以后,我要成為一個像您一樣幫助別人的人。”一年級的餓裡作也在信裡表達了自己的感謝:“謝謝您有一顆善良的心,溫暖了我。”

從一個人 到一群人

周文君總在想,改變這些孩子的困境,靠自己一個人是遠遠不夠的。她發揮自己的專長,用鏡頭將孩子們的學習與生活記錄下來,整理成山區孩子的生活檔案,沒想到這一份檔案引起了很多人關注。很快,許多同事、朋友都加入到幫扶的行列中來。

再次到大涼山時,中建三局“藍寶”青年志願者們也來了,大家給學校捐贈了2000余冊書,200多套文具等學習用品,為孩子們帶來了多種體育器材,還為學校建起第一個圖書室——圓夢書屋。

這幾年,脫貧攻堅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也改變著大涼山的面貌。那些坑坑窪窪的泥土路已經變成寬闊的柏油路,曾經破舊的學校已經拆除重建,學校裡來了許多外地的支教老師。

志願者曹瀟文發現,新校舍建起來了,可一到午飯時間,孩子們還是端著碗蹲在操場上吃飯,他上前一問,孩子們才告訴他,“新教室太漂亮了,怕弄臟。”

年輕的志願者們拉起孩子的手,教他們唱《我和我的祖國》﹔給他們講解衛生小常識和女童保護知識,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志願者中有一位是被稱為“工地畫家”的農民工趙金良,他舉起畫筆問孩子們,“說出你們喜歡的,我就給你們畫出來!”出乎意料的,孩子們給出的答案,都只是老虎、小狗等動物。志願者們這才明白,這裡的孩子們沒有電視、沒有網絡,目之所及的地方,就是他們全部的世界。

第二年,志願者們再來到這裡時,給校區裡安裝上了多媒體設備、鋪設了無線網絡,讓孩子們能通過無線網絡與遠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視頻通話﹔他們更希望孩子們通過互聯網,讓視野和夢想飛出大山。

為了能讓這些孩子觸摸到更大的世界。去年夏天,周文君和“藍寶”志願者把幾個品學兼優的孩子從大涼山接到渤海之濱的天津。周文君給每一個女孩子梳洗打扮,摟著她們一起睡覺,孩子們興奮得都睡不著。一個不愛說話的小女孩悄悄對周文君說,這是她最開心的日子,“我會好好學習,以后再來看周阿姨。”

今年6月,周文君和“藍寶”青年志願者特意來給這所學校畢業班的孩子舉辦了一個別開生面的畢業典禮。孩子們高興地跳起舞來,跳了一支又一支。

在教室裡,志願者給孩子們講這場全民戰疫,講中建三局的叔叔阿姨們用10天建成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故事。孩子們聽得入神,眼中發光,喊著說要成為像叔叔阿姨一樣,能為國家作貢獻的人。

親歷了當地脫貧攻堅幾年來的變化,周文君清楚,無論是讓鄉村脫貧摘帽奔小康,還是防止返貧、使鄉村走向振興,都需要年輕一代的努力和奮斗。而這些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多獲得一分愛,將來也會傳遞出更多的愛。

她期待大山裡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出路”,而她願意一直當他們的港灣。在畢業儀式上,她對孩子們說,“希望你們都成為有責任、有擔當的人。但不管你們走向何方,我會一直在這裡,關注著你們。”(記者 胡春艷)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