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用3年至5年培育推出“十大雲藥” 雲南精耕道地中藥材

2020年08月06日08:36  來源:雲南日報
 

雲南彝道農業公司種植基地。

聚焦

在雲南省晒出的上半年經濟運行成績單中,“綠色食品牌”產業成效顯著,作為其中重點產業之一的中藥材產量規模同比增長7.5%,成為農產品增長強勁的亮色。

面積產值全國第一

2019年,雲南省中藥材種植面積達872.68萬畝(含藥食兩用藥材),產量94.95萬噸。種植面積和產量、農業產值已連續3年穩居全國第一。

據第三次中藥資源普查顯示,雲南省中藥資源種類有6559種,藥用植物資源有6157種,中藥資源種類總數和藥用植物種數分別佔全國的51.4%和55.4%,民族藥資源有2000多種,有574個品種藥進入中國藥典,居全國之首。

雲南中藥材歷史悠久,產地適宜,品種優良,療效突出,帶有地域性特點的藥材。雲南優勢中藥材三七、燈盞花產量均佔全國總量的90%以上,全國現有35大類、43個劑型、5000多個品種的中成藥,其中使用雲南中藥材的就達3500多種。

“發展中藥材產業是雲南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的客觀需要。隨著國家健康中國戰略的提出,省委、省政府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等重大部署的實施,有著得天獨厚優勢的雲南道地中藥材產業潛力巨大,精耕種、精加工、精銷售,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是未來雲南道地中藥材發力的方向。”雲南省中藥材種植養殖行業協會會長蘇豹表示。

近年來,雲南省投入專項資金用於產業標准制修訂工作,已制定和修訂了彝藥、傣藥和地方中藥材標准370個,民族藥、中藥材和中藥飲片等標准體系不斷完善,建立了百余個中藥材國家標准和地方標准,特別昆明理工大學崔秀明教授團隊先后制定頒布了三七、天麻兩個品種的國際標准。

綠色有機引領產業風向標

如何按照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的要求發展中藥材產業?2018年,雲南省組織專家編寫《中藥材產業發展報告(2018年至2022年)》,大力推進雲藥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推進中藥材無公害、綠色、有機基地建設,支持建設道地藥材良種選育、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工作。截至2019年底,中藥材標准化基地126萬畝,其中獲綠色認証基地4.5萬畝、有機認証基地3.2萬畝。

“隨著基地建設的穩步推進,雲南省中藥材種植優勢品種逐漸形成。”蘇豹介紹,從種植規模看,三七、天麻、重樓、雲木香、砂仁等17個品種種植面積突破10萬畝,雲當歸、滇黃精、茯苓、石斛、粗莖秦艽等9個品種種植面積達5萬畝以上(5萬畝至10萬畝)﹔從農業產值看,三七、重樓、砂仁、石斛、天麻等10個品種的農業產值超過10億元,雲木香、當歸、粗莖秦艽、燈盞花、銀杏等21個品種的農業產值超過1億元(1億元至10億元)。

龍陵縣象達素蓮石斛種植場是該縣最早潛心種植石斛的探索者。“雲南的中藥材之所以好,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種質資源等是成就優質品質的基礎。隨著雲南中藥材名氣逐漸變大,如何保留住雲南中藥材原汁原味、綠色生態成為我們農場的頭等大事。農場種植石斛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至今還保留著活樹仿野生種植、樹樁仿野生種植等技術。”素蓮石斛種植場銷售經理王文靜說。

通過省政府搭建“雲南特色·冬農魅力”等平台,素蓮農場的石斛走進北京、上海等城市,並擁有一批忠實消費者。“第一年去北京,我賣的新鮮石斛無人問津,通過平台,不僅企業‘走出去’,消費者對雲南出產的中藥材反饋還很好。”王文靜說。如今,素蓮農場在龍陵縣象達鎮、芒市壩竹共有石斛基地206畝,其中鐵皮126畝、紫皮80畝。企業堅持手工制作石斛楓斗,也成為素蓮農場石斛楓斗品質和品相保証的基石。種植環節秉承生態、綠色、回歸自然的種植方法,施農家肥,鐵皮、紫皮石斛鮮條農殘重金屬年檢年年合格,植物多糖含糖量較高。王文靜表示,今后將不斷探索石斛新興藥用產品的開發,保持優良安全放心的種植作風,助力石斛產業發展。

溯源體系構建推動“一切可溯”

在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雲南彝道農業公司,“追溯管理員”是一個常設的職位。“我們的每一批重樓都有一個二維碼標簽,就像藥材的身份証,用戶隻需掃描二維碼,便能知曉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實現種植、加工、包裝、銷售的全程質量跟蹤。”追溯管理員張玲向記者介紹。

近年來,把好中藥材及飲片的質量關,做好溯源體系是一大出路。2013年,雲南省被商務部列為第二批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建設試點﹔2017年,在省商務廳的指導下,雲南省中藥材種植養殖行業協會自主搭建了“雲藥質量追溯平台”,並作為省級中藥材公共服務平台幫助、引導雲南省中藥材生產企業建立追溯,目前已有87家中藥材生產企業申請使用省級中藥材追溯平台,初步建成“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2019年,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注冊認証企業252家,中藥材追溯品種19類,涵蓋三七、天麻等特色優勢品種,追溯總數據量462萬條、總賦碼量438.36萬條。其中,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還通過推行文山三七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標志、文山三七地理標志証明商標、國家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統一標識“三標”聯用,使三七產品質量追溯體系進一步完善。

“溯源體系立即成為了雲南中藥材產業發展的抓手,藥材質量提升成效顯著。這個系統目前的數據查詢量在全國各省(區、市)排到第三位,對主要產品實現從種植、加工到流通銷售的全產業鏈實現大數據追溯,對於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權益、促進中藥材行業規范有序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2019年以來,通過追溯體系產生的中藥材對外訂單達1300噸,品種發展到10個。”蘇豹介紹。

可追溯讓雲南中藥材貼上了放心標志,2019年,雲南省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及提取物出口額2045.6萬美元。中藥材及飲片、中成藥、提取物產品遠銷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

抓品牌建設抓龍頭企業

為不斷提升雲南中藥材的市場佔有率及知名度,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從2018年起開展雲南綠色食品“10大名品”“10強企業”“20佳創新企業”評選活動,重點支持企業開展綠色認証、技術創新。

在“十大名藥材”評選活動中,2018年,“雲三七”牌三七、“徐美德”牌天麻、“雲全1號”牌滇重樓、“南草堂”牌鐵皮石斛金條、“龍津”牌燈盞細辛、“滇奇”牌茯苓、“維西當歸”牌雲當歸、“華桂牌”雲木香、“雪黎”牌草果、“滇及”牌白及獲得“十大名藥材”稱號。2019年,“七丹牌”三七、“豹七”三七、美洲大蠊、“萬綠”牌蘆薈粉、“品斛堂”石斛、“滇及”牌白芨、“龍津”牌燈盞花、央坷藏紅花、高山生物鐵皮石斛、“維和”三七等十個中藥材品牌獲得第二屆“十大名藥材”稱號。

去年底,雲南省“綠色食品牌”10大名品展銷中心亮相昆明長水國際機場候機大廳,以茶葉、中藥材、生鮮果蔬、鮮花制品和堅果為主的雲南特色商品質優價惠,受到顧客歡迎。

據介紹,有關部門計劃從今年起,用3年至5年時間,培育推出具有種植歷史、工藝獨特、品質優勢的“十大雲藥”,“要使其成為像川貝母那樣能代表四川藥材的雲南藥材名片,真正讓雲南中藥材形成市場歡迎的商品,轉化為經濟優勢。”

向下游精深加工發展

很長一段時間,雲南大部分中藥材以初級原料出售,產品附加值不高,中藥材產業鏈條短,精深加工程度較低。

為進一步提升全省中藥材產業發展水平,雲南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業內知名企業的管理經驗、技術研發、資本經營等先進生產要素。以三七、天麻、石斛、重樓、燈盞花等道地藥材為重點,培育15戶中藥材規范化產地加工企業,進一步提升中藥材原料加工率和產業效益。

2018年,康美藥業、天士力集團、康恩貝集團有限公司、上藥控股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藥企順利進駐昆明、普洱、昭通、大理等州(市),促進了中藥材種植、加工水平的提高,推動產業提質增效。2019年,雲南省生物醫藥產業招商推介會在玉溪舉辦,國藥集團、華潤三九、通盈藥業、四川新綠色現代中藥、神威藥業、東陽光、華北制藥等新一批企業又積極到雲南發展、展開對接,中藥配方顆粒產業化布局初步形成。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9年,雲南中藥材產業加工產值從321億元增加到502億元,年均增長16.1%﹔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從0.98:1提升到1.29:1,加工產值中提取物產值佔比從2016年4%增長到2019年17.3%,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體現出整個產業向下游精深加工環節發展態勢。

據悉,下一步,雲南省將以中藥配方顆粒為范例,建立產業鏈質量體系,保証產品安全可靠。建立省際互認質量標准體系,發展道地藥材配方顆粒大品種。促進中藥產業與中醫藥健康服務業融合發展,發展“互聯網+中藥+中醫+中醫藥健康服務”平台經濟,構建中藥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記者 段毅 王淑娟 文/圖)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