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沾益:社區煥發新活力 居民多了幸福感

2020年08月03日15:53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供圖

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中,雲南省曲靖市沾益區堅持“惠民、利民、為民、靠民”理念,以黨建引領,創新注入“紅色因子”,持續提供“紅色動能”,按照“精准、精細、精致、精美”原則,精心創建精品化示范社區,社區煥發新活力,提升社區便民服務水平,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不斷增強。

供圖

構建“一網”治理向心力 居民樂享“實惠”

“我們社區過去僅靠五六個社區干部服務,工作壓力大,服務質量難提高,群眾滿意度低。”西平街道文藝社區黨總支書記李嫻說,“而現在,通過組織黨員、整合資源、宣傳引導、培育文化,創新治理模式,發揮黨建網格化管理作用,促進黨建引領與社區治理有效融合,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實現社區治理有序、可持續、健康發展。”

西平街道文藝社區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老社區,轄11個居民小組,有常住人口1499戶,2852人,黨員85名、商戶507戶。在創文工作中,文藝社區積極探索,建立了以“街道挂點領導—社區兩委干部—市場監管部門干部及黨員—商戶代表”四級網格化管理模式。

從推行黨建四級網格化管理以來,文藝社區以黨建為引領,黨員示范帶動全體居民構建起“黨支部+網格”“黨小組+小區”“黨員中心戶+樓棟”“黨員+群眾”的管理網絡,形成了社區黨總支領導、居委會負責、群眾主體、社會協同、制度保障的基層治理工作機制,充分調動社區居民積極性,凝聚社區服務向心力,抓好網格內的民情搜集、矛盾調解、政策宣傳等工作,使基層黨組織得到全面加強,人居環境提升、社會事務管理、經濟社會發展等各項工作得到有效推進,“老舊”的文藝社區看起來“年輕”了不少。

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西平街道轄9個社區,每個社區呈現出“老人多、老小區多、老黨員多”和“文化層次高、服務要求高、管理難度高”等“三多三高”的特點。自2018年創文工作以來,沾益區堅持以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將支部建在網格上,形成了“小網格”服務“大民生”的新格局。把基層黨員、志願者、熱心鄰裡聚集到黨組織周圍,共同向工作中的難點、堵點、痛點發力。全區45個社區開展環境、管理、服務、素質、能力提升等“五大提升行動”,圍繞文化、公共設施等民生問題,精心打造“十五分鐘生活圈”,讓社區居民關注的民生改善,社區公共利益保障,社會事務等都迎刃而解,最終把溫暖送到了居民心坎裡,激活社區發展力量。

供圖

激活社區發展新動能 居民自治“愜意”

“老舊社區改造不僅是硬件的簡單提升,更是通過改造夯實居民自治基礎,黨員主動服務社區長遠發展。”文昌社區黨支部書記馬寧說,“通過黨員帶頭引領,激活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參與到社區建設治理工作中,讓老舊社區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

社區治理難,但社區管轄范圍內的老舊小區治理更是“燙手山芋”——環境差、沒有物業、業主自治能力弱。在創文初期,全區42個老舊小區普遍存在垃圾亂扔、污水橫流、違章搭建、家禽散養、車輛亂停等問題,這成了阻礙社區發展的“頑疾”,影響居民生活的“心病”。為徹底改變社區面貌,提升居民幸福感,沾益區借助創文的東風,堅持黨建引領、政府主導、群眾參與、自治管理的工作思路,創新植入“黨建+自治”的“紅色物業”,以“五個起來”為目標任務,深入開展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黨員帶頭做好政策宣傳、文明監督,做優“硬件”、做強“軟件”,打好“民心牌”,讓市民真切體會到“創文”的成效和變化、感受到文明的溫度和厚度。同時,引導居民對小區黨建工作、民生實事等提建議、做評價,形成人人參與治理、人人服務社區發展的良好格局,共同將小區實事做細、做實,居民在共建共治中,享受美好生活。

“如何提升社區的服務功能?”文昌社區黨總支書記馬寧是“紅色物業”隊伍的“主力軍”。2019年8月7日,在文昌社區會議室召開的社區物業公司與居民商討小區環境衛生保潔事項會議中,小區居民們你一言、我一語,積極建言獻策,參與社區治理與管理。

在文昌社區旁的沾益某經貿有限公司生活區居住了20多年的居民周先生說:“現在社區管理很到位,發現哪裡有問題都能及時解決,比如住戶亂扔垃圾、亂堆雜物在樓道間,過不了多久,樓棟長就會和住戶進行溝通處理,打掃干淨,現在大家都很愛護環境。”

該區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引導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和自治事務,在多方參與中聚人成事、在民主協商中凝聚共識。全區45個社區讓居民自治和政府治理良性互動,構建社區共治的同心圓,使居民由“靠社區管”轉向“民主自治”,從原本不關心社區建設的“局外人”,轉變成為社區建設的“主人翁”,打通了社區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

供圖

搭建黨群服務連心橋 居民感受“舒心”

走進西平街道玉林社區,社區道路寬敞平整,玉林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牌子矗立在大門口,路道兩旁擺放著整齊的盆花開得十分鮮艷,綠樹成蔭,醒目的五十六個民族公益廣告牌映入眼帘……社區文化氛圍非常濃厚。寬敞的社區院子裡秩序井然,車輛停放規范有序,來到黨群服務中心大廳門口,面帶微笑的志願者迎上來,“同志,請問,您需要辦理什麼業務嗎?”一句暖心的問候語,讓前來辦事的居民感覺舒心多了。家住玉林社區旁邊的居民王先生,一提及現在生活的變化忍不住地夸贊。

“自從有了黨群活動中心,黨員有了活動陣地,居民有了休閑娛樂議事場所,隻要一有空,我們都會聚在這裡,看看書、聊聊天、唱唱歌,享受美好幸福生活。”玉林社區黨總支書記付彩香說。

為了讓黨員和居民有更多的互聯互動,社區一方面依托黨群服務中心、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架起社區黨組織和群眾之間的橋梁,做到大事共議、實事共辦、難事共解。文藝社區黨總支書記李嫻面對群眾的不理解,她總是耐心解答,街坊鄰裡的糾紛,她就是社區居民們的“領航員”“調解員”。以至於,她熟知社區轄區內每一位住戶的家庭、工作、生活情況,住戶哪裡有空置房,哪家有了新租客,她都一清二楚、記錄在案。一直以來,李嫻用心用情工作,服務社區居民,收獲了一份份來自居民的好口碑,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另一方面,社區被劃分為若干塊責任區,開展起“黨員先鋒包保責任區工作”,把社區各支部的黨員安排到各責任區,擔負起責任區內衛生保潔、學習宣導、檔案資料收集等職責,多層面和全方位包保、化解、消除老社區提升改造工作中的痛點、難點等問題,讓基層黨組織真正深入小區,引領居民共學共建共治共享,推動社區服務常態化。

供圖

催生社區文明新風尚 居民幸福“滿滿”

創文初期,文藝社區在管理服務工作中存在著唱“獨角戲”的現象,為民服務工作難以取得實效。在創文春風的吹拂下,文藝社區黨委拓展思路,同轄區507戶商戶共同開辦了“幸福餐桌”“我愛我家繪畫大賽”等公益活動,共建共治共管,解決不少民生難題。

“社區黨支部引導居民志願者廣泛參與社區活動、社區服務工作,‘紅色細胞’助推社區發展,催生社區文明新風尚。”西平街道黨工委書記許銳介紹,尤其是社區內的年輕人踴躍加入志願服務隊的行列,為社區發展同謀劃、共出力。

商戶、企業志願者就像是社區黨委衍生出的“紅色細胞”,深入到社區的“血液”裡,每天不停地忙碌著,讓居民幸福滿滿。有感於在黑橋社區柴油機廠生活區,青年志願者孔瑞每天忙於宣傳、引導居民進行垃圾分類工作,讓“綠色、低碳、環保”的理念深入人心,小區環境徹底煥然一新,垃圾分類成為一種文明新時尚。每到年節,文昌社區就會與商戶、企業聯合舉辦各種文藝活動,一群身著“紅馬甲”的志願服務隊,奔忙於活動現場,為居民送上小禮品,大家聚在一起,看演出、嘮家常,笑語不斷,成為社區文明的一抹亮麗“志願紅”。

“有事怎麼辦?找志願服務隊准沒錯!”在文藝社區,居民再小的事兒也是大事——亂停車,服務隊管﹔水管壞了,服務隊修﹔鄰裡鬧矛盾,服務隊勸……社區激活“紅色引擎”,推進社工隊伍服務精准化、社會組織服務個性化、黨員志願者服務常態化,優化“菜單式”服務,讓居民在社區生活得快樂幸福。

車輛亂停亂放的現象沒了、樓道內刺鼻的氣味消失了、樓梯間加塞充電的電動車不見了……如今,文昌社區在黨建引領、呼應群眾訴求的過程中,常態化開展共駐共建活動,征集居民“微心願”,幫助居民“圓心願”。環境美了、矛盾糾紛少了,徹底實現了從臟亂差的問題社區向溫馨和諧幸福社區的華麗蛻變。

志願服務隊,管生活區環境衛生、定期進行志願保潔,管小區車輛規范停放,管不文明行為勸導,他們身體力行、春風化雨,讓居民文明素質在服務隊點滴行為中不斷提升。

“幸福了!社區就是我溫暖的家!”隨著,文明和諧社區創建的成功,沾益區每一個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施會鵬)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