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進行時

農民富起來 鄉村美起來 基層治理實起來

程浩

2020年07月23日08:05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省級旅游名村高家寨。(人民網 李發興 攝)

土地裡刨了大半輩子,63歲的段美珍手有些糙,她捏起一片茶葉鮮葉放在桌上,用手腕粗、一扎長的PPP管碾。PPP管裡是水泥,沒幾下鮮葉就被碾平了。段美珍拿起毛線針,把鮮葉卷起來,放到盤裡。

段美珍家兩年前搬到易地搬遷安置點,離開土地的她在自家樓下的扶貧車間做手工茶,從鮮葉到最后卷起,耗時20秒左右,如此反復,一天能賺四五十塊。

她很知足,兒子在幾公裡外的思茅城區務工,每天都能回家,自己上班、照看孫子兩不誤,家裡2019年也已脫貧。“夢裡想過的日子也就這樣啦!”她笑著說,眼角的褶子跟著動。

在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5154戶18958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這幾年先后脫貧,全區僅剩的33戶10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預計今年也將出列。這個有著“中國茶城”之稱的滇南小城,正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這既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迫切需要,又是鄉村長遠發展的客觀需求。”思茅區政府有關領導說。

倚象園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人民網 李發興 攝)

發展產業:下樓就上班 一年不間斷

段美珍家干淨亮堂,客廳牆上還挂著一家子在老房子前的合影。

那是一棟土坯房,四面透風,雨天漏雨,地裡種著玉米、咖啡,“一年到頭辛辛苦苦,還是賺不了幾個錢!”

2018年,段美珍從60多公裡的六順鎮炮掌山村搬進思茅城邊的倚象園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家五口分得兩套房,每套50平米左右,她和兩個孫子住一套,兒子兒媳住一套。

安置點以前是公租房小區,2018年,思茅區38個村111個村民小組的332戶1195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入住。

段美珍起初不適應,住了一段時間適應了,“孩子上學近,頭疼腦熱看病近……”她掰著指頭數好處。

可離開土地,咋樣在城裡活下去?當地堅持“每戶至少一人就業”的目標,41個挂包單位與搬遷戶“一對一”對接﹔在安置點辦招聘會,把崗位送到搬遷戶家門口﹔加大就業培訓力度,幫助貧困戶掌握一門以上勞動技術﹔創建“易地搬遷就業幫扶”微信群,推選樓棟長,建立長效機制,確保后續有效服務。

去年,通過政企合作,建起茯苓產業扶貧車間,同時引進茶葉公司開展手工茶加工,本月底還將有蔬菜配送基地入駐,需要不少務工人員分解、包裝。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搬遷群眾一年365天,天天有活干,有錢掙,你說產業興旺不興旺!”安置點負責人說。

產業是基礎,做好安置點后續扶持工作,還得解決好就業、就醫、就學及社區治理等問題。安置點成立黨支部,從搬遷前的動員、搬遷時的組織協調、到搬遷后的“穩得住”,各個環節理順。“很多搬遷戶年紀大,從家庭衛生、公共衛生、小區綠化,到動員群眾參與就業培訓、去扶貧車間做工等,黨支部都發揮了積極作用。”安置點負責人說。

“國家為我們操碎了心,我們也要努力用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相信后面的日子會越來越好!”搬遷戶張榮芳說。

高家寨,農家樂老板李紅熱情招待客人。(人民網 程浩 攝)

生態宜居:特色村寨一個接一個

青瓦白牆的院子,忽淡忽濃的花香……思茅區南屏鎮曼連社區高家寨村民小組遠近聞名,這裡有各類民宿客棧16家、農家樂48家,旅游直接從業人數達700人。2019年接待游客達30.52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1.6億元,旅游產業已然是高家寨村的支柱產業。

上世紀90年代前,高家寨還以農業生產為主,作為普洱市第一批征地拆遷項目,寨子借助地理優勢,發展鄉村旅游,慢慢成了當地鄉村振興典范。

村民趙紅家開了16年農家樂,在村裡算早的,中午七八桌,下午十七八桌,生意太好,自己忙不過來,她雇了5個小工,即便這樣,每天仍忙個夠嗆。

付出和回報對趙紅來說是對等的。她家每月純收入四五萬元,女兒大學畢業后回家跟著一起干,閑暇時去過迪拜、新加坡旅游。趙紅沒時間去,農家樂裡的招牌菜——油炸香腸得她自己弄,不然味道不對。

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中,“生態宜居”是重要一環。近些年,思茅區實施高家寨提升改造項目,圍繞“一茶一院一農家﹔一樹一花一市井”(一茶即普洱茶、一院即農家樂、一農家即高家寨﹔一樹即寨樹鳳凰木、一花即寨花葉子花、一市井即新規劃的新村寨)的要求,建設了公共通道、牆體文化、民居改造、濮人部落、彝家風情商業街區等,讓寨子成為了普洱原生態村寨民族旅游文化聚居地。

除了高家寨,在思茅區城郊,已形成大荒地、菩提箐等一批特色旅游村落。當地還依托生態茶園景觀,規劃了竜竜壩、營盤山、坡腳村等多個特色茶村。

按照《普洱市思茅區鄉村振興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18—2030),當地將按照“一心四核四軸線、兩帶六廊十八景”的構思,以鄉村全域旅游助推鄉村振興,將思茅區鄉村旅游從傳統的發展提升至鄉村旅游的生活目的地。

魚塘村阿裡河村民小組,道路干淨整潔。(人民網 程浩 攝)

鄉村治理:“三治”委員會是突破點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做好脫貧攻堅的后半篇文章,能確保鄉村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去年開始,思茅區以推進村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委員會為突破點,在全區7個鄉鎮建立“三治”委員會,委員會主任由村黨組織書記兼任,設生產委員、生活委員、治安委員、宣傳委員等崗位,以構建完備高效的農村基層治理體系。

以倚象鎮魚塘村為例,全村有375戶1475人,去年10月,村裡成立“三治”委員會,村黨總支書記李忠有兼任委員會主任,委員會成員由17人組成。12個村民小組又分設了“三治”委員會,成員人數根據各小組人數略有不同。

每個村民小組每月會組織3次人居環境整治,每月25日前,各小組的“三治”委員會成員會對各家人居環境走訪打分,前三名可憑“三治”委員會發放的“小紅心”到魚塘村范圍內任意一家商店兌換價值10元的物品,並在同等條件下享受優惠惠民政策。

魚塘村,村民拿著自家贏得的“小紅心”。(人民網 程浩 攝)

得到“小紅心”的農戶很少兌換物品,他們更想留作紀念,以至於村干部到商店回收“小紅心”,總收不到。

每個村民小組間也有評比。每季度村“三治”委員會成員會對各村民小組的人居環境考核,考核為優秀的小組可獲得2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獎金。小組把獎金用在基礎設施提升上,爭取下次再奪好名次。

不配合的村民,將在村“三治”委員會的監督下,對村內的公共場所進行清掃,直至評分達標﹔拒絕配合工作的,納入黑名單管理。

為監督“三治”委員會工作,思茅區建立了鄉(鎮)、村、組三級督查考核機制,每月對“三治”委員會工作進行督查,督查結果作為村干部績效補貼發放依據之一。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下,思茅區各村寨的治理水平明顯提升,農戶逐漸從“要我整治”向“我要整治”轉變,村與村、組與組、農戶與農戶之間形成了比、學、趕、超的氛圍,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奠定了基礎。

走進魚塘村阿裡河村民小組,往日污水橫流的水溝不見了,雞狗亂竄滿地糞便的場景沒有了,亂堆亂放難以落座的院子找不到了,道路干淨整潔,難找到半點垃圾,路邊的花開得正艷。走進建檔立卡貧困戶劉叢秀家裡,儼然一座開滿花的小院,房前屋后“靚”起來了。

隨著“三治”委員會工作制度逐漸成熟,其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在思茅區,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正在形成,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步提升。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