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素然《明妃出塞圖》(局部) 資料圖片
宮素然《明妃出塞圖》是幅名畫,通常被視為金代作品,現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曾兩次來上海展出,被很多著作所收錄。拖尾有四首題詩,題詩者依次是陸勉(二首)、張錫、孫寧。關於三人生平,長期無考。早在1964年,郭沫若先生在《談金人張瑀的〈文姬歸漢圖〉》一文中就說過:“這三個人都弄不清楚他們的底細。”(《文物》1964年第7期)從那以后,一直沒有大的進展。筆者所見近十年出版的多種著作,如張珩《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趙啟斌主編《中國歷代繪畫鑒賞》、陳變君等主編《翰墨聚珍·中國日本美國藏中國古代書畫藝術》《千年丹青·日本中國藏唐宋元繪畫珍品》、伊葆力編《金代書畫家史料匯編》等,對他們的生平要麼付之闕如,要麼語焉不詳。時至今日,隨著學術研究的推進,特別是資料的豐富、技術手段的更新,我們大體能夠摸清他們的底細了。
一
陸勉書寫了北宋王安石《明妃曲》二首。他沒有創作新詩,而是書寫王安石的兩首名作,大概是因為這兩首詩在同類題材中最為優秀,題寫起來最為簡單,但這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以為他隻擅長書法,不擅長詩歌。其實不然。
今考,陸勉,字懋成,號竹石,明代詩人,書畫家,江蘇無錫人。明成化十八年(1482),秦旭在無錫發起碧山吟社,陸勉是其成員之一。據邵寶《容春堂集·續集》卷九《跋碧山吟社詩卷》,該詩社由秦旭、陸勉、高直、陳履等十人組成,在十人中,陸勉名列第二。陸勉的生卒年不詳,邵寶言其卒時82歲。陸勉與著名畫家沈周(1427—1509)有往來,沈周《筆花軒為陸懋成賦》就是其交往的証據。陸勉還有與沈周等人合作完成繪畫的記錄。沈周《客有持季汝和、陸懋成共畫片石竹木,求予補烏鳥於上,復請賦此》詩雲:“季公本是刑曹郎,先來畫石妙莫當。一拳特立含雨意,滿眼濕潤加蒼浪。陸郎喬柯與幽筱,以筆代錨栽其傍。兩人能事合一手,清絕可擬中書王。”季汝和,其人待考。沈周以“陸郎”稱呼陸勉,說明沈周年長,當時陸勉還很年輕。沈周還應邀為秦旭、陸勉等人的詩社活動創作《碧山吟社圖》,成為一時佳話。據袁枚《〈碧峰吟社圖〉為秦小峴觀察題》詩序:“前明弘治癸亥,秦修敬先生招陸懋成勉、陳天澤履十人為詩會。沈石田為作《碧峰吟社圖》。”秦小峴是秦旭的后代秦瀛,秦修敬即秦旭(1410—1494),字景旸,號修敬,無錫人,生平詳見李東陽《封中憲大夫湖廣武昌府知府秦公墓表》。袁枚記載的時間當來自秦瀛,弘治癸亥為弘治十六年(1503),其時秦旭已經去世,所以“癸亥”一定有錯,懷疑是辛亥(1491)或癸丑(1493)之誤。沈周《碧山吟社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有學者認為創作於碧山吟社成立之初,與袁枚所言誤差過大,達二十余年,恐不可信。筆者傾向於弘治六年(1493),當時秦旭長子秦夔已由江西布政使致仕回鄉,在無錫侍奉其父參與碧山吟社活動。
二
張錫題詩雲:“風沙無情玉顏老,尤物自合埋青草。和親嫁女計已疏,后宮美人何足道。天涯一死何須嗟,漫將哀怨歸琵琶。琵琶中國彈未已,有人轉眼悲胡茄。頗覺良工心獨苦,老夫對畫傷今古。安得縛取呼韓編作民,青塚斯時化黃土。”落款為“天府謫仙張錫走筆”。
張錫是誰?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金末張天錫,字君用,號錦溪老人,河中人,著有《草書韻會》,現存。金末文壇盟主趙秉文為之作序,貴族完顏璹為之題跋。郭沫若先生《談金人張瑀的〈文姬歸漢圖〉》論及宮素然《明妃出漢圖》與題詩,稱贊這首詩“還不錯,透露了些時代氣息”。該詩放棄同情明妃不幸命運的慣常思路,以議論為主,批評和親政策,希望從根本上戰勝敵人,那麼就不會再發生此類悲劇了。可是,從“琵琶中國彈未已,有人轉眼悲胡茄”兩句來看,類似悲劇還在不斷上演。“頗覺良工心獨苦”一句,似乎說明張錫很理解畫家宮素然的良苦用心。趙啟斌在他主編的《中國歷代繪畫鑒賞》中指出,《明妃出塞圖》的創作背景是金宣宗貞祐年間衛紹王之女出嫁蒙古國之事,宮素然於是有感而作。倘若如此,張錫或許看出了這幅畫的作者和創作年代了。郭沫若先生根據詩中懷古傷今的內容,判斷詩作者是“明末清初人的口吻”,得出張錫與金末的張天錫不是一人的結論,這充分體現了他敏銳的藝術直覺。后來,羅繼祖先生《金張天錫〈草書韻會〉及其題〈明妃出塞圖〉》認為張錫就是金代的張天錫,但缺少有力的証據。張耀宗《金明二代的張天錫》據明代李詡《戒庵老人漫筆》中的記載,認為張錫是明代天順年間錢塘人張天錫,觀點新穎,富有見地,隻可惜未能有力証明張錫就是張天錫,未能進一步考索其生平。
今按,北宋易元吉《猴貓圖》卷首有宋徽宗題“易元吉猴貓圖”,卷后有趙孟題跋:“二狸奴方雛,一為孫供奉攜挾,一為怖畏之態,畫手能狀物之情如是。上有祐陵舊題,藏者其珍襲之。子昂。”鈐“趙子昂氏”印。又有張錫題跋:“猴性雖狷,而愚於朝四暮三之術﹔狸雖曰衛田,而不能禁碩鼠之滿野,是物之智終有蔽也。是理姑置,今觀易元吉所畫二物,入聖造微,儼有奔動氣象,又在李迪之上,信宋院入神品也。后有文敏小跋,字雖不多,而俊逸流動,遂成二絕矣!今為吾友郜君世安所藏。世安善鑒畫,能書,其得於是者必多矣!尚永寶之。張錫跋。”這則題跋文字言簡意豐,由說理入,徑直品評易元吉畫作的高超技藝,推崇趙孟題跋文字與書法之精妙,並簡要介紹收藏家郜世安(其人待考)的才藝。下鈐“張”“天錫”“天府謫仙”三印。由此可見,這位張錫字天錫,號天府謫仙。其生平大體可考。
郎瑛《七修類稿》卷三十二《張天錫》曰:“張錫,字天錫,別號海觀,錢塘人也。天順壬午(1462)領鄉薦,春闈不偶,授山西大同府應州山陰縣教諭。天資俊拔,下筆成文,誠八叉七步之才也。其豪放飄逸則鯨吞海吸,而青樓紅樓、名公巨卿,爭相迎遞,遠近無不知其名者,惜未大成而卒。至今人傳之。”據此可知,張錫才華橫溢,曾聞名一時,但成就有限。這一記載比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更早更詳細。郎瑛還征引張錫的《醫俗亭記》,該文作於張錫棄官歸隱二十年左右,“雖近謔而亦足致理”,堪與同時代吳寬的《醫俗亭記》相媲美,可惜鮮為人知,遠不及吳寬文著名。張錫《題明妃出塞圖》《跋猴貓圖》《醫俗亭記》這三篇詩文都愛議論說理,體現出他的創作個性。從張錫《題明妃出塞圖》中“老夫對畫傷今古”來看,該詩當作於他的中晚年。
三
第四首題詩署名“吳郡孫寧”,詩歌藝術性要高於張錫題詩:“明妃自小生歸州,選入漢宮知幾秋。畫者無端惡其貌,君王不幸空含愁。呼韓單於勇且悍,食肉裘氈易為亂。千裡來朝不憚勤,願受君恩婿於漢。明妃奉旨即日行,都門上馬傷中情。雪膚花貌耀君目,已去卻悔先其名。從此明妃北歸虜,風卷胡沙眼羞睹。馬上琵琶掩淚彈,弦弦怨恨聲聲苦。妾心不貴閼氏尊,但願單於感漢恩。后來身死埋青塚,月明夜夜啼孤魂。”詩中有明妃和親的歷史敘事,有對她遠嫁匈奴、一路風沙、悲苦傷心的描寫,更有以一己之身換取兩國和平安寧的期許,內涵豐富,抒情婉轉。作者孫寧是誰?此前著作全都失考。
今按,錢謙益《列朝詩集》乙集卷七《孫秀才寧》曰:“寧字繼康,長洲人。”僅此寥寥數語,說明錢謙益對其生平了解有限。長洲為蘇州下屬縣,與孫寧自稱的“吳郡孫寧”相符。“孫秀才”這一稱謂說明他沒有功名,只是一介布衣。以布衣躋身《列朝詩集》,並入選兩首詩歌《題半塘寺潤公房顧叔明所畫鬆壁》《送淵上人》,說明孫寧的詩歌水平較高,有一定影響。
孫寧大概是何時人?錢謙益應該知道,卻沒有交代。今按《列朝詩集》分乾集、甲集、乙集、丙集、丁集、閏集,乾集收錄帝王詩歌,閏集收錄僧道和女性作者的詩歌。甲、乙、丙、丁四集按朝代先后編排,乙集八卷所收詩人自永樂朝至天順六朝(1403—1464),孫寧位於第七卷,應是明英宗朝人。另據明代文震孟《姑蘇名賢小紀》卷上《淵孝先生杜東原》所載,畫家杜瓊與其友孫寧“杜門詠歌,不求人知”。杜瓊(1396—1474),字用嘉,號東原耕者,人稱東原先生,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精通翰墨書畫。可見,孫寧與杜瓊為同輩兼同鄉。
通過上文考証,可以得知陸勉、張錫、孫寧三位題詩者是明代中期蘇州、杭州、無錫一帶的詩人兼書畫家。他們都沒有獲得科場功名,沒有擔任過像樣的官職,也沒有顯耀的經歷,但他們與無錫秦氏家族以及杜瓊、沈周等著名畫家交往,共同組成了一個地方文化藝術圈。他們在一起開展的雅集酬唱、品題書畫等活動,豐富了他們的日常生活,提高了日常生活的藝術品位。正是他們這些知名和不知名的文化人推動了江南文化的發展,正是類似為宮素然《明妃出塞圖》題詩這樣的文藝活動創造了日益繁榮、特色鮮明的江南文化,最終使得環太湖流域成了明清乃至近現代中國文化、學術最為興盛最為發達的地區。 (作者:胡傳志,系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安徽師范大學研究基地教授)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