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吐槽的相親背后結婚焦慮如何化解

2020年07月15日09:5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被吐槽的相親背后結婚焦慮如何化解

  如今,越來越多的單身青年遭遇父母“逼婚”,形態各異的相親活動,也吸引著輿論的關注。其中,有兩種相親模式頗為流行,也容易遭人“吐槽”,一個是線下空間的“白發相親”,另一個則是網上流行的“無中介相親”。

  所謂“白發相親”,就是由父母出面,替孩子去商議相親事宜。不論是在北京中山公園還是上海人民廣場,每逢周末,都能看到一群中老年人聚在一起,交換家裡的“單身人口信息”。在這些公共場所的“相親角”裡,大量單身青年的個人信息展示在宣傳板上,一眼望去,可謂眼花繚亂。“白發相親”背后,其實是父母對子女結婚事務的焦慮,那麼,這種焦慮究竟從何而來?

  從實質上看,“白發相親”是一種父輩思維介入青年婚姻問題的現象。父母出面為孩子相親,既是為了幫助子女尋覓姻緣,也是希望規避子女未來生活的風險與不確定性。但是,子女與父母之間的觀念往往存在差異,前者更看重所謂的“眼緣”“感覺”,后者則把婚姻具象化為可以具體衡量的指標——譬如年齡、工作、房、車、收入、戶籍,等等。這種觀念的差異,讓許多年輕人對結婚並不著急上心,而年輕人越是不急,父母往往越是焦慮,而形成了一種負反饋的循環。

  筆者曾多次聽長輩抱怨過孩子擇偶時“太挑剔”,他們不明白,大齡未婚的子女為何放著“條件不錯”的異性不找,卻要尋找那些自己“看不上眼”的人。其實,多數未婚青年不願意將就,就是因為他們堅持在愛情的基礎上步入婚姻,而不願選擇父母眼中的“先看條件,再找對象”的功利路徑。也正因此,很少有年輕人願意主動去相親角擇偶,而憂心忡忡的家長們,卻偏愛在相親角裡尋找機會。

  社會學者孫沛東在研究相親問題的專著《誰來娶我的女兒》中提到:“相親角男少女多,女方的父母遠遠多過男方的親友”。而且,相親角的本地人居多,他們認為外地人在戶籍、住房等問題上存在一定劣勢,往往優先選擇本地的門當戶對的另一半。這些調查與研究結論,也大致符合我們的日常經驗式觀察。因此,“白發相親”很難被年輕人認同,父母與孩子在此問題上容易達不成共識,他們站在各自的立場上似乎都能邏輯自洽,卻自說自話,無法理解對方的觀念。這使得“白發相親”的父母們心中的焦慮成了一種“無效焦慮”,同時也造成了父母與子女的失和。

  相比之下,網上“無中介”的相親模式,更容易得到年輕人的青睞。但是,其中也潛藏了不少問題與風險。筆者身邊不少單身的朋友,都選擇在某些交友類微信公號上注冊個人信息。根據小程序的匹配機制,他們可以看到系統推薦的“另一半”,至於雙方能否進一步發展關系,就要看自己的能力與緣分了。

  這種相親模式的優點,在於快捷、方便,很符合年輕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而且不用見面就可以選擇對象,更符合很多“外貌協會”的需求。但是,其隱患與風險也十分明顯。相親雙方僅憑照片與簡單的個人介紹來“篩選”意中人,很容易落入以貌取人的陷阱裡。婚姻是人生大事,“眼緣”固然關鍵,但在“照騙”現象愈發凸顯的當下,僅憑幾張照片,很難無法確定一個人的真實狀況。

  更糟糕的是,不少相親行為被異化成各自條件的“比拼”,由此引發的所謂的“相親鄙視鏈”令人哭笑不得。比如,一些人在戶籍上大做文章,大搞地方保護主義,認為隻有本地人才能成為相親市場上的佼佼者。還有人不僅“地域黑”,還對某些行業、專業的人大肆污名化。排除這些偏激觀念,相親圈子彌散的強烈焦慮感,也困擾著很多人。

  婚姻固然與現實因素密切相關,但不該完全被現實所吞噬。走上相親之路的年輕人,其實無需用太悲觀的視角看待這些問題,順其自然的心態,積極爭取的態度,都是“脫單”的關鍵要素。尋求幸福或許很容易,美好的緣分往往在人意料不到的時候不期而至,越是刻意爭取或逃避的東西,越有可能給自己帶來焦慮與風險。彌散在輿論場上的相親焦慮,與現實因素有關,但也與人的心態有關,找准自我定位后,坦然面對可能的姻緣,才能不被焦慮所裹脅。(黃帥)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