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戰“疫”醫生滇西扶貧記

劉怡

2020年07月10日14:42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腹痛、出冷汗、具有肝癌病史,57歲的吳新春雖然意識清醒,但此時正在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人民醫院會診的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東西湖分院院長周國鋒卻立刻意識到,這個病人的病情十分危急,“雖然他的症狀不典型,但腫瘤可能已經破裂。”在與家屬充分溝通后,剛完成兩台教學示范手術的周國鋒堅持給吳新春安排了止血手術。

被推入手術室時,吳新春心跳已達到126次/分鐘,陷入了失血性休克。緊急接受了肝動脈止血手術后,吳新春的生命體征逐漸轉向平穩。

吳新春沒有想到的是,為他做手術的是剛從戰“疫”一線下來的醫生。7月1日至2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在臨翔區人民醫院開展“專家活動周”系列活動。這樣的專家診療活動,自2015年華中科技大學與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結成定點幫扶對象后已舉辦了多次。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專家進行示范帶教手術。(陳有為 攝)

位於雲南省西南邊境,境內多民族聚集,一直以來臨滄受經濟、文化、衛生等因素影響,醫療資源缺乏。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成為橫亙在貧困戶脫貧致富路上的一大難題,而如何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提升臨滄醫療水平成為華中科技大學醫療扶貧工作中亟待解決的難點。

五年來,這批武漢醫生通過開展專題學術講座、手術示范教學、醫務人員系統培育等方式,建立了村鄉區三級聯動醫療體系,打造了臨滄特色專科診室,為這個邊境少數民族聚集區開出了一組精准醫療脫貧的示范“處方”。

才下戰“疫”前線,再上扶貧戰場

從漢江畔的武漢到瀾滄江邊的臨滄,全程2000多公裡,自2016年底起,姚尚龍已12次踏上臨滄的土地。

6月9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麻醉與危重病醫學研究所所長、原副院長姚尚龍團隊來到臨滄,為臨翔區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了2例髖關節置換手術。

時隔不到一月,姚尚龍再次奔赴臨滄。誰也沒想到此時站在病人床前精神矍鑠的姚尚龍,四個多月前還是一名躺在醫院病床上與新冠肺炎斗爭了30多天的患者。

65歲的姚尚龍曾患有腎癌、腦血管病變和高血壓等多種基礎性疾病,此次疫情中連同妻子和女兒一家3位醫務人員都不幸感染。病愈后不久,姚尚龍很快回到了醫療一線,並投身到醫療扶貧的工作中。

此次與姚尚龍一同前來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的醫生也都剛結束戰“疫”一線的工作,便來到臨滄進行醫療扶貧。

在臨滄市人民醫院調研間隙,江漢方艙醫院院長、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黨委副書記孫暉分發了自己設計的江漢方艙醫院紀念明信片。談起前不久的戰“疫”工作,孫暉十分感慨,“江漢方艙醫院運轉了多少天,我就睡在方艙醫院多少天。”

“武漢解封后,我們第一次出鄂就選擇來到了‘親家’臨滄。”7月2日舉行的臨滄市扶貧工作座談會上,此次帶隊扶貧的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元元對疫情期間臨滄送來物資表示了感謝,“從一戶戶村民家中收購的臘肉,從多個渠道籌措的口罩,這些物資第一時間送到了武漢,令我們十分感動。正是我們與臨滄人民多年建立的深厚情感,才使我們一解封就迫不及待來到了臨滄。”

三位一體,打造村鄉區三級聯動醫療體系

臨滄市山水縱橫、交通不便,職業醫師總量低,醫療資源匱乏,看病難成為境內居民一直面臨的難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華中科技大學給出了方案:打造村鄉區三級聯動醫療體系,讓村民實現在家門口看病,其中提升臨翔區境內各級醫療機構技術水平是關鍵。

圈內鄉衛生院門診大樓前的空地聚集了不少前來問診的村民,一位拉祜族老人在接受完血壓測量檢查后,便迫不及待地向來自武漢的醫生交流病情。臨走前,醫生反復叮囑她注意事項,並送給她一份健康宣傳冊。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義診活動現場。(陳有為 攝)

作為臨翔區村鄉區三級聯動醫療體系的重要一環。近年來,除公益診療活動外,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陸續在圈內鄉衛生院開展了醫療設備捐贈、專題講座、人才培訓等幫扶,不斷提升了圈內鄉衛生院的診療水平。

2016年起,華中科技大學依托附屬協和醫院綜合醫療能力及公共衛生學院大健康管理經驗,以疾病預防、健康管理、疾病救治三個維度,針對臨翔區各級醫療機構情況,分級制定了村鄉區三級醫療機構能力提升方案。

“我們對村衛生所人員進行醫療規范培訓,幫助他們拿到職業醫師資格証,普及疾病預防及健康管理知識﹔鄉鎮一級醫療機構則提高當地基礎病症的治療水平,並編纂發放了常用工作手冊﹔而對區級機構的目標則是打造覆蓋全區及周邊的區域醫療中心。”姚尚龍表示,完善三級健康防御體系,能夠實現無病防病、有病早治,避免小病變成大病,惠及更多的貧困人群。

聚力人才隊伍建設,培育特色專科醫療

44歲的張雙秀躺在病床上,嘴裡不斷說著“謝謝”,臉上露出的是久違的笑容。剛剛為她復查的醫生告訴她,兩天后她就可以出院了。一個星期前,她剛在臨滄市人民醫院接受了一場心臟房間隔修補手術。

這樣一場手術在4年前,張雙秀隻能前往300公裡外的省城昆明,整個花費將超過5萬元。而在臨滄當地的醫療機構治療,不僅醫保報銷比例可以提高,同時能節省一筆額外的交通住宿費用。這樣的改變始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心血管外科臨滄基地的建立。

2016年,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專家團隊的幫扶下,臨滄市人民醫院的心血管外科開始組建。2017年11月17日,在心血管外科專家團隊指導下,臨滄市人民醫院成功開展了臨滄地區首例體外循環下心內直視手術。

“通過協和醫院一年多的專家駐院指導、手術示范帶教、遠程醫療會診及人才進修計劃等系列幫扶,2019年3月,我院已能獨立自主開展心臟病相關手術。”臨滄市人民醫院心胸外科主任李育東介紹,目前該醫院已順利完成192台心臟病手術,其中包含6名緬甸籍兒童,當前未發現並發症。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骨科醫院臨滄基地授牌現場。(供圖)

目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已在臨滄當地初步打造了包括骨科、心血管科、婦產科、老年病科、麻醉科等在內的7個省級重點專科。

姚尚龍表示,這些特色專科的建立,進一步提升了臨滄的醫療水平。“今后,95%的病人都能留在臨滄本地看病,費用的降低能極大減輕老百姓的負擔。”

特色專科建立的基礎則在於當地醫療人才隊伍的建設。

臨翔區人民醫院每年都通過“百人計劃”,定期將醫療骨干送至武漢進行短期培訓。同時通過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進行的專家駐院指導、手術示范帶教、專題學科講座等活動,臨滄市各級醫院人才隊伍逐漸壯大。

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元元介紹,未來華中科技大學將給予一些特殊政策,用在職研究生的培養方式,為臨滄打造一批“帶不走的高質量醫療團隊”。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