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社團種太陽“種下希望”十五年

2020年07月10日10:2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學生社團種太陽“種下希望”十五年

疫情尚未結束,短暫的返校時間裡,武漢科大化工學院大四畢業生金朝正戴上一次性手套、做好個人防護和消殺,與20多名師生志願者一起,深入各大宿舍樓,來一場“綠色畢業季”舊物捐贈活動。他們先后撿到2000多個廢瓶子,還有3000多斤舊圖書和各種各樣的學習用品,這些將全轉化成愛心募集。

金朝正所在的志願團隊叫“種太陽”(全稱為武漢科技大學化工學院學生黨總支種太陽愛心基金會——記者注)。今年是種太陽團隊撿瓶子的第15個年頭。

武漢市東南方向120公裡外的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青壯年大都外出務工,貧困留守兒童較多。

2005年年底,化工學院2003級學生黨支部策劃了一次“幫扶貧困中學生”主題黨日活動,幫扶對象是陽新縣大王初級中學的貧困孩子們。

2003級學生黨員田廣中,自小在石家庄農村長大,父母靠種地供他上學。但第一次實地考察時,大王中學的場景還是讓他和同學們感到震驚。學校的偏僻程度超乎大學生們的想象。一行人從武漢出發,下綠皮火車換大巴車,再換三輪車,最后走上山路,120公裡足足花了5個多小時。

“實在是太窮了。”田廣中說,學校的泥巴操場坑坑窪窪,宿舍床鋪由木板拼湊而成,冬天,窗戶包一層薄膜用來御寒。吃水靠多年前駐軍部隊打的一口井。當地大多數適齡孩子隻念到初中。在校的學生,每餐吃咸菜拌飯,衣服打滿補丁,有不少人還打著赤腳,一周生活費僅有幾元。當地的貧困現狀、孩子們面臨輟學的無奈,深深刺痛了大學生的內心。

2003級學生黨支部返校后,將走訪的情況向學院老師作了匯報,老師鼓勵他們在校園裡開展公益募捐。武漢籍學生黨員則聯絡中學母校,募集二手書籍、文體用品和衣物。

“看到孩子們連飯都吃不飽,覺得自己以前拿到獎學金后就和室友大吃一頓,是一種罪惡。”田廣中第一個捐出了自己當年的獎學金。

在校大學生經濟實力有限,捐款也不長久。2003級化工專業李瑩帶領同學們,到漢正街批發市場購回一些裝飾品和生活用品,同時收集畢業班學生捐出的舊涼席、小風扇、收音機、台燈等進行義賣。

歷時兩個月,學生黨員們籌集了86袋衣物和4000余冊書籍,募集到6000多元愛心資金。2006年7月,大家背著裝滿書籍和物資的行囊,一路輾轉,送到大王中學。

獻完第一份愛心后,這群大學生卻犯了難。“我們畢業走了后,那裡的貧困學生怎麼辦,難道又重回原點?”

有人提議,校園裡每逢畢業季和節假日,同學們就會丟很多廢瓶子,還有大量二手物品,可以撿來賣了換錢,並用這筆錢成立一個愛心基金,一屆一屆接力。

在化工學院黨委和老師們的支持下,在學院內發起成立了一個愛心獎學基金,起名“種太陽”,寓意“種下希望,像太陽一樣光芒萬丈”。核心成員包括院內學生和黨員,面向全校招募志願者。

每逢開學季、畢業季和大型節假日,在武漢科大的校園裡,帶有“種太陽”標識的大學生志願者,手拿編織袋,穿梭在樓道裡、操場邊、學生宿舍樓,尋遍每一個旮旯角落,將廢瓶子一個個撿來,瓶子匯集在一起,數以萬計堆成小山。撿瓶子換來的錢,都存入種太陽愛心基金賬戶。

最初,種太陽團隊在大王中學設立獎學金,獎勵每個成績有進步的孩子20元到60元。2008年開始,改為每年從初中畢業班學生中遴選一位成績排名前10名且家庭貧困的孩子,精准資助,每年1000元,直到學生讀完高中。

然而,校園裡的“生意”並不好做。家庭困難的保潔阿姨抱怨隊員們搶了她們的“生意”,有同學質疑“協會在賺錢”,也有宿管員出於安全考慮不讓志願者進宿舍樓。

校園公益之路的艱難考驗著種太陽的隊員們。他們嘗試把收到的瓶子留一半給保潔阿姨﹔將貧困學生的生活現狀拍下照片、張貼募捐的公益海報,到各學院各班級去宣講大王中學的故事,也跟學校保衛部門溝通。

“當地一個讀初二的小女孩,家裡牆上貼滿獎狀,可她最大的理想是表姐能夠繼續上學。因為表姐成績更好。她准備念完初中就去打工,供表姐和弟弟上學。而我們的資助,能夠幫她重返學堂。”種太陽團隊將走訪所見所聞,講給身邊的同學聽,用真情換真心。

“一分錢,看似不起眼,可積少成多,也能夠做出大公益。”種太陽隊員、2015級化工專業劉念感慨。

2016年,廢瓶子回收價格由5分錢降到4分錢。劉念帶著負責財務的同學,與收廢品的老板“唇槍舌戰”幾個小時,好不容易讓對方把每個瓶子的回收價格增加了2分錢。“1萬多個瓶子算下來,能增加幾百元。這意味著,又能為一個孩子多募集到幾個月的生活費。”

在種太陽內部,越來越多的同學像田廣中一樣,捐出自己的獎學金。在其他學院,更多的大學生自願加入。一項校園傳統漸漸形成:同學們看到廢瓶子,就撿來攢著,攢夠一定數量,交給種太陽的志願者。

廢瓶子零散不好堆放,同學們突發奇想,將廢瓶子塞在陽台鐵柵欄空隙處。五顏六色的飲料瓶高高挂在陽台上,從遠處看,成了一道別樣的風景。

“撿起一個廢瓶子,校園環境就會少一份污染。”在種太陽第十三屆負責人包星洋看來,撿瓶子的過程中,同學們自發維護校園環境的意識漸漸增強。

2018年,種太陽團隊參與了香港環境保護協會“漂流瓶活動”,憑借巨大的瓶子回收數量和新穎的創意,榮獲全國三等獎。

校園公益助學的接力棒,在一屆屆種太陽人手中傳承下來。

00后大學生志願者尤杰參與了撿瓶子活動。他跟著團隊,一晚上跑了180多個宿舍,共撿到舊瓶子17254個、易拉罐356個。有些廢瓶子裡有沒喝完的飲料,有的是從外賣垃圾袋裡翻出來的,“味道讓人有點想嘔吐。”

尤杰在省城長大,家庭條件優越,這是他第一次從垃圾堆裡翻找廢瓶子。“想到這是在為貧困中學生募集愛心基金,便不覺得累了!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盡己所能去幫助他們,於我們而言,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責任。”

15年來,在種太陽一屆屆隊員的影響下,武漢科大先后有3萬多人次志願者參與進來,累計撿瓶子130余萬個,換得3.5萬元愛心基金,累計資助150個孩子,其中精准資助家庭困難學生18名。

大王中學是大王鎮上唯一一所初級中學,孩子們的家分散較遠。為了解學生的生活思想狀況,隊員們要走二十幾裡山路進行家訪。資助名單也由多次走訪及回訪決定。

走訪中,隊員們發現,農村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爺爺奶奶不懂學習內容,存在隔代教育障礙。沒有家長的監督,孩子們很容易形成不重視學習的風氣。而以往的主課支教又難以喚起他們的興趣。

隊員們決定,從團隊裡選人定期來支教,結合化工學院學科特性,在支教中增設素拓興趣課堂,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牛奶彩虹”“水中懸蛋”化學實驗,“人類是大自然的保護者還是破壞者”辯論賽、“光榮啊,中國共青團”主題活動課等多彩紛呈的課堂,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將心思從山野中拉了回來。每逢寒暑假,有家長還會主動送孩子來報名參加。2016年,支教團隊從各個學院募集到運動用品和500余冊圖書,裝了滿滿3個大行李箱,為大王中學建起了圖書角。

大王中學的貧困學生,也牽動著歷屆種太陽校友的目光,團隊情感由此而寄托。

2019年7月,種太陽2006年學生負責人李艷杰發動所在單位的職工和黨員為孩子們愛心募捐1萬元。李艷杰所在單位還與種太陽合作建立了資助大王學生專項計劃,每年定向資助3名學生,每人1000元。李艷杰說:“這個組織陪伴了我整個大學生涯。當年做愛心義賣、收瓶子,經常一做就是整整一天。雖然苦,但值得。”

看著這支隊伍一路成長,大王中學校長李軍對他們打心眼兒裡敬佩。“來了就住教室、打地鋪,不給學校添麻煩。夏天蚊子多,天氣又熱,但他們都堅持下來。他們資助孩子們的錢,都靠撿瓶子換的,很珍貴!”

15年助學接力,愛心種下的種子悄然發芽:2009年資助對象陳某考取湖北師范大學﹔2015年資助對象陳某考取商丘師范學院﹔2018年資助的3個同學,均以高分考入陽新一中。

“教育就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片雲推動另一片雲。”在化工學院黨委副書記盧紹偉看來,這場愛心接力早已超出了公益的范疇。“一次次對困難學生家庭的走訪,一個個撿起來的廢舊瓶子,一場場愛心義賣……同學們身體力行,在勞動中感知‘積小善成大善’的意義。”

“我從農村貧困家庭走出,靠國家助學金和獎學金才讀完大學。種太陽伴隨我大學4年,它教我學會從受助到助人。”剛剛考取一所985院校研究生的金朝正說。6月18日,他看到“湖北明確各類學校開學時間,高校在校生將按照往年慣例開學”的新聞,更讓他覺得組織這場捐贈有價值。“到了9月,這批廢瓶子就可以轉交給下一屆種太陽團隊。下學期的愛心資金,就能夠及時匯到孩子們的手中了。”(胡林 吳金偉  雷宇)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