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當地政府官方網站消息,日前甘肅省臨夏市擬改名為“河州市”,現公開征求意見建議。此事一經曝光,便在網上引起不小的爭議。其實,臨夏市要改名的話題,已在坊間流傳很久,而且今年6月,當地還組織召開了臨夏市行政區劃名稱變更調研座談會,對此進行研討。可見,官方也認為此事事關重大,需要充分了解與尊重民意,審慎而行。
按照當地政府給出的理由,臨夏市改名為“河州市”,是為了徹底解決同一行政區域內,臨夏州、臨夏市與臨夏縣三地重名造成的諸多現實不便的問題,而且也是為了尊重臨夏的歷史文化與多民族融合發展的傳統。從這個層面上看,城市改名必須考慮到歷史文化因素,也要顧及現實中的公共行政管理、民眾生活與城市的外部形象問題。
臨夏之所以會產生“一地三重名”的現象,與它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密不可分。臨夏是中國知名的回族自治州之一,州政府駐地在臨夏市,而在市區西南部,還有一個臨夏縣,這種復雜的行政區劃不僅讓外界很容易混淆不清,也給當地民眾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而且,臨夏本來就別稱“河州”,這一名字具有較強的民意基礎與文化底蘊。綜合上述因素來看,臨夏改名“河州”也未嘗不可。
其實,城市改名並不只是行政區劃上的變更,更是一個地區文化認知的改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近幾十年來城市改名的現象並不少見。其中成功的案例之一,莫過於雲南省中甸縣改名為香格裡拉縣。中甸縣本來是位於雲南省西北部的迪慶藏族自治州的首府之地,本來並不為人所知,當地獨特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旅游資源,也一直沒有充分發揮效用。
為了提升社會知名度,發展本地旅游事業,2001年國務院批准中甸縣改名為香格裡拉縣。“香格裡拉”本來是英國作家希爾頓在暢銷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描述的一個神秘美好的東方秘境,如同桃花源一樣的存在。當地巧妙地利用了“香格裡拉”這一知名文化符號,打開了城市改名的新渠道,也給本地帶來了豐厚的發展資源。
除了發展旅游業,提升知名度之外,還有一些城市改名,則是為了民眾生活的方便,並增加地名的通俗性與辨識度。比如,陝西省盩厔縣得名於“山曲為盩,水曲為厔”的古語,這個名字用了兩千多年,但“盩厔”兩字太過冷僻,非常不利於外界辨識,而且地名筆畫甚多,也給當地人的生活與工作帶來諸多不便,最終依照“同音更變”的原則改名為周至縣。
與之類似的情況,還有陝西省葭縣,因當時很多人不認識“葭”字,就在上世紀60年代改名為佳縣,同樣是為了使用方便與辨識清晰。還有醴泉縣改名為禮泉縣,沔縣改名為勉縣等例子,都是如此。
從以往的案例看,要兼顧新地名的使用便捷度與文化內涵,才是改名的必由之路,那些隻顧“用得方便”卻破壞了當地地名文化內涵的做法,會引起不小的爭議,長遠來看,並不可取。隨著時光的淘洗,地名更變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除了成都、邯鄲等個別城市,多數城市的地名都變更過,甚至有過多次變更,形成了有趣的地名變更史。
因此,城市改名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只是當地政府在如何選擇新名字上,要兼顧歷史文化底蘊、社會民意基礎,使用便捷程度等因素,謹慎為之。(黃帥)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