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栗坡新時代脫貧攻堅“老山戰役”紀實

2020年07月08日16:17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供圖

5月16日,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雲南省文山州麻栗坡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項老英雄,告訴您一個好消息:您保衛過的土地,我們守得牢,也建得好。現在,我們村脫貧了,全縣也脫貧了!”這是2020年5月麻栗坡縣猛硐鄉猛硐村委會10余名村干部代表,與已故苗族抗法英雄項崇周的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這樣的“對話”每年進行一次。“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我們‘對話’都很有底氣。”香草棚村小組組長張自華感嘆:脫貧攻堅也是一場艱苦的“戰役”,我們終於打贏了,可以告慰英雄。

供圖

“沖鋒號角”吹響,扶貧干部奔赴前方

2014年以來,麻栗坡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發展機遇,團結帶領全縣廣大干部群眾全速推進安全住房保障、基礎設施完善和公共服務提升工程,全力實施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全面落實惠民兜底政策,累計減少貧困人口5.9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9.42%下降到2018年的6.26%。

正是基於這樣的發展基礎,麻栗坡向中央和省州黨委立下“2019年實現整縣脫貧摘帽”的軍令狀。但剩下的60個貧困村、4754戶1.56萬貧困人口都是難啃的“硬骨頭”,要實現提前一年整縣脫貧摘帽,又談何容易?

2019年3月15日,對麻栗坡的干部群眾來說,是一個難眠又難忘之夜。凌晨兩點,家住縣城的盧大爹起夜時,還看見縣公務大樓和政務大樓燈火通明。“平時也有幾間辦公室亮著,但那晚的兩幢樓層層亮燈,確實很少見。”聯想到晚飯時兒子兒媳討論動員會后誰先駐村、誰留下來照顧老人和孩子,盧大爹感慨說,麻栗坡真是把脫貧當作硬仗來打了。

次日清晨的麻栗坡民族中學校園,戰鼓陣陣,彩旗獵獵。上午8時,近萬名縣鄉(鎮)村組以及駐村干部,以戰區為單位,精神飽滿的陸續向這裡集結。

這是麻栗坡歷史上參會規模最大、參會范圍最廣、參會人數最多的一次整縣脫貧摘帽總攻大會、決戰決勝誓師大會。前夜,脫貧攻堅“老山戰役”雙指揮長、縣委書記劉揚和縣長王樹忠,以及縣“四班”領導和相關部門還在研究“戰役總攻”相關方案。句句斟酌、條條把關,確保每一條作戰指令精准。相關部門連夜印制《關於決戰決勝新時代脫貧攻堅“老山戰役”如期實現脫貧摘帽的決定》《脫貧攻堅決勝年活動實施方案》等5個文件。

“這是全面總攻、決戰決勝的作戰圖,必須認真領會、全力落實﹔這是總攻決戰的沖鋒號,必須三軍用命、全線出擊﹔這是戰則必勝的保証書,必須一諾千金、全面兌現。”劉揚鏗鏘有力的動員令,吹響了新時代脫貧攻堅“老山戰役”的總沖鋒。

供圖

“摸排偵察”,身影凱旋在子夜

泥土路、砂土路、水泥路,駐村短短兩年,劉麗見証了這條從大茅坡村小組到坪子村委會全長9公裡鄉村路的3次變遷。在這條路上,她來來回回跑過無數次。今夜,她和扶貧隊員又一次披星戴月歸來。

自2018年2月由文山州交通運輸局選派到坪子村委會擔任第一書記以來,劉麗的工作並不順利,常常感到無所適從,有時急得整晚睡不著覺。為改變這一現狀,她整整花了1個月的時間,遍訪了坪子村所有的群眾,深入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扶貧工作也就此步入正軌。

此后的一年多裡,劉麗每天開著自己的車奔走在扶貧路上,為此磨爛了12個車輪胎,修車的費用超過了3萬元。汗水和無私的付出讓劉麗的駐村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后為坪子村爭取到扶貧資金25.3萬元,用於修繕村委會廁所、為部分村組道路安裝了太陽能路燈、硬化道路、建設小水窖等設施建設。

在“老山戰役”總攻大會上,被麻栗坡縣評為優秀駐村工作隊員的劉麗,把全部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

熟悉劉麗的人都知道,她有一個黃色的軍用背包,裡面裝著理發剪、剃須刀、指甲刀、簡單的急救藥品和糖果等。白天,她與隊員逐村逐戶排查情況,晚上為留守老人和兒童理發、剪指甲、晒洗衣被,總是比別人回來得更晚些。

“白加黑、‘5+2’,脫貧攻堅戰役不勝利,戰斗不停息。”鐵廠鄉黨委副書記張維方說,全鄉10個村委會301個村小組,共6647戶2.88萬人,每年有一半以上常年在外務工。劉大姐心疼這些留守老人和孩子,把他們當親人一樣照顧。

為全面壓死任務,針對不同時段發現的問題和作戰任務,麻栗坡以五道“作戰令”和“督戰令”為切入點,要求所有“戰區” 、“作戰隊員”緊扣“精准”抓整改,倒逼時間抓落實,按照“一個問題、一套方案、一名責任人、一抓到底”的方式銷號作戰,推動脫貧攻堅主體責任落實。

供圖

“拔點作戰”,黨員干部喊響“讓我來”

董干鎮馬林村委會,離中越邊境線僅0.7公裡。設備齊全的村衛生室、寬敞明亮的村委會辦事廳、規劃整齊的臨時攤位、鱗次櫛比的商鋪……所有街道、門店打掃得干干淨淨,每家每戶的屋頂,都挂著鮮艷的國旗,隨風飄揚。

“這個點太難了。由於政策宣傳不到位,建了停、停了建,搬了退、退了搬,前后反反復復了兩三年。”董干鎮黨委宣傳委員雷敏說,2019年5月,董干鎮馬林村委會還有20戶貧困戶沒有搬遷或實施危房加固,加之時任馬林村黨總支書記因身體原因提出辭職,讓本就最難啃的“硬骨頭”,變得越發硬實。

“我年輕,當過兵、當過輔警,打過工,如果組織信任,我申請擔任馬林村黨總支書記。”就在鎮黨委領導為誰來接替馬林村黨總支書記一籌莫展時,一封自薦信寄到了鎮裡。

寫信的是馬生村小組支部書記王志軍。其實,早在2016年,王志軍已被群眾選舉為村委會副主任,但由於建房欠賬多,他不得不辭去這一職務,選擇外出務工。

2018年初,已還清外債的王志軍決定留在家鄉,並被推選為馬生村黨支部書記,投身到火熱的脫貧攻堅戰場。

“為了貧困群眾,縣裡的、鎮裡的、幫扶單位的領導隔三岔五地來,十幾名工作隊員長期扎在村裡。作為一名黨員村干部,我不能袖手旁觀。”王志軍輕輕抓撓著泛白的胳膊肘,語氣堅定。

70歲的韋學成是馬林一組貧困戶,兒子兒媳在外務工,兩個孫子也在外面上學。他既不願搬遷到新集市,也不願加固改造房屋,甚至還到處阻撓搬遷的其他村民。

“韋大爹,用土地置換就能搬到新集市,有一間80多平方帶門面的鋪子,若是加固改造國家有1.8萬的補助,您願意選哪個?”王志軍第一次找到他做工作,不聽﹔第二次,不理﹔第三次,索性關起門來,任憑王志軍在門外喊啞嗓子,就是不回一句話。

如此反復10多次,韋學成動心了,但仍下不了決心。王志軍又趁熱打鐵,一邊繼續上門做韋學成的思想工作,一邊動員其兒子和親戚幫助溝通協調。

“志軍,我還是加固房屋吧。現在村裡的房子都改好了,我家再不整,怕是抬不起頭咧!”一天上午,韋學成主動找到王志軍說:“都怪我思想頑固,太對不住你們了。”

那一刻,王志軍激動又興奮。馬上聯系實施工隊對韋學成的房屋實施加固改造,保証了馬林村與全縣同步實現農村危房清零的作戰任務。

“‘讓我來’是新時期‘老山精神’的薪火傳承。在這場必須打贏的脫貧攻堅戰役中,上至縣委主要領導、下至普通黨員、村干部,個個喊響‘讓我來’。”麻栗坡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發瑛說。

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麻栗坡縣更是堅持集中優勢兵力“拔點”作戰,以“戶戶清、村村清”行動為抓手,在省、州、縣、鄉四級125個單位、4139名干部職工參加挂鉤幫扶的基礎上,抽調356名干部組成95支駐村突擊隊沉到一線,因戶因人“施策”、因村因組“挂圖”、因鄉因縣“建庫”,縣、鄉(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村黨組織書記帶頭遍訪貧困戶,帶頭排除一次次險情、攻克一個個堡壘。

供圖

“圍殲作戰”,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

轟鳴的挖掘機、載重機、高高的吊塔、來來往往的運土車,整齊劃一、艷色靚麗的民居民房……碧藍天空下的猛硐街道,儼然一個正在開發的大工地,已徹底看不到2018年“9•02”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千瘡百孔、支離破碎的影子。

從猛硐村委會岩腳村小組搬遷到這裡的貧困戶王廷芬一家,住進了由鄉政府統一規劃和幫建的安居房,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岩腳村山高坡陡,土地貧脊。2018年9月2日凌晨,連續幾日暴雨引發的特大山洪泥石流,像惡魔一樣肆意吞噬著猛硐的村庄和街道,給猛硐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經濟和財產損失。王廷芬家的房子,也在這次自然災害中被徹底沖毀。

“當晚若不是村干部發現及時,挨家挨戶提前把我們叫醒,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后果真是不敢設想。”王廷芬掏出手機,翻開自家房屋被沖毀的照片,仍心有余悸地說:“幾面牆全都垮了,家具全被砸爛了,整個家沒有一個能落腳的地方……”

在之后的一年多時間裡,項廷芬一家都居住在由政府提供吃住的臨時安置點,積極參與到猛硐的災后重建工作中。直到去年11月,由政府統規統建的猛硐新集市建好后,經過嚴格的“戶申請、村評議、鄉鎮審核、縣審批”程序,她家分到了這套260多平方帶鋪面的安居房。

“我們搬進來的時候,房子、水電路全都是安裝好的,自己只是補了一些房屋差價,出的錢、費的心很少。”項廷芬說,現在,丈夫在附近打些零工,大姑娘在文山讀書有國家政策幫助,等小的那個孩子再大點,自己利用一樓的鋪面做點生意,一家人的日子隻會越來越好。

針對整戶完全喪失勞力、無勞力、部分喪失自理能力等“十類人員”,麻栗坡縣從細處著眼、小處發力,堅持把扶貧政策落實作為保障民生的關鍵舉措,縣級財政每年預算安排300萬元和社會捐贈資金,採取精細保障措施,專項用於返貧防控救助。2019年,共啟動救助87戶278人,發放救助金71.7萬元﹔簽訂贍養照料協議1246份,集中供養98人﹔對302名困境兒童實施助學,對523戶殘疾人實施改造無障礙項目。

供圖

“保障作戰”,老山盛開幸福之花

潔淨的水泥路,由山腳一直延伸。像個調皮的孩童,不知疲倦地繞著座座山梁,在高山之間劃開一條寬寬的印記。

“看,這是我去年種的苦參種子,已經1米多高了。”楊萬鄉長田村委會上八村小組組長楊昌紅拔起一株苦參,樂呵呵地說,這是鄉上去年開展第二期特色產業培訓的成果。再過兩年,滿山的苦參就都是錢了。

為激發群眾發展內生動力,楊萬鄉在整合政策資金向貧困群眾“輸血”的同時,全力開展“造血”功能培植,採取“合作社+貧困戶+技術指導”“公司+就業提升”等幫帶模式,把縣裡出台的自主發展產業扶持獎勵補助政策和就業獎補政策,最優化落地生“錢”。去年,楊萬鄉開展特色培訓三期,幫扶360名貧困村民實現就業。

“堅持扶產業就是扶根本的理念,突出抓好‘兩個全覆蓋’,用新理念、新機制、新技術補齊產業發展短板,穩定增收渠道。”縣脫貧攻堅指揮部負責人說。近年來,麻栗坡探索創新的產業扶貧“雙綁三防四益”、就業扶貧“多多幫”、脫貧攻堅“群眾服務隊”、人居環境“五位一體”、“老山清風”法治扶貧、“六個載體”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問題直通車”、項目庫建設“三上三下”等脫貧攻堅“作戰”經驗全面開花,吸引一大批能人鄉賢回鄉創業的同時,也帶動一大批邊境村、貧困村、落后村逐漸奔向文明村、富裕村和美麗鄉村。

六月的大坪鎮漫馬村,驕陽似火。這樣的風風火火,卻遠比不上這忙碌的季節。在通往大坪柏油路邊的一個三七棚裡,施肥的、理墒的、鋤草的身影,與綠色的、紅色的三七花籽匯成七色彩虹。

由於沒有其他自然資源稟賦,漫馬村很多村民仍很貧窮。2014年,從這裡走出去的大學生周楓凌放棄昆明優越的工作,回鄉創辦“童心三七”農民專業合作社。如今,“童心三七”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僅有了完整的三七產業鏈和完善的線上線下銷售渠道,產品還進入國家外交部釣魚台國賓館精品店售賣。2019年,合作社發展社員573戶,帶動107戶貧困戶實現脫貧。

“群眾是質朴的。隻要你是真心為他們好,不用多說,干就完了。”周楓凌說,通過這幾年種植三七帶動,村民改變了對他的看法,加入合作社共同發展的積極性明顯高了。他打算再動員周邊鄉鎮和村寨一些剛剛脫貧的群眾都種一點,爭取在小康的路上再送他們一程。

2019年,麻栗坡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19億元,比上年增長10.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0.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5%﹔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96萬元、1.11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8.3%、12%。累計實現脫貧1.85萬戶7.33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9.42%降至0.63%,貧困人口錯退率為零,貧困人口漏評率為零,群眾認可度達99.17%。全縣91個貧困村,已全部脫貧出列,退出率100%。

麻栗坡脫貧了,但駐村扶貧工作隊沒有撤,扶貧的決心沒有變,扶貧的力度沒有減。“行程萬裡,不忘初心。小康才是方向。”正如縣委書記劉揚所說,在全面小康、鄉村振興的重要節點,麻栗坡要進一步清掃戰場、鞏固成果、提升質量,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堅決守住新時代脫貧攻堅“老山戰役”的勝利高地,確保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不落一戶、不掉一人。(喻傳宏 徐仕桓 唐雪嬌)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