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繼戎:梨園行孤獨行者

2020年07月07日10:25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裘繼戎:梨園行孤獨行者

  他希望不斷拓展藝術空間。

  與母親的合影。

  王巧麗

  梨園行裡,裘家聲名顯赫——太爺是名角裘桂先,爺爺是當年京劇界與梅蘭芳齊名的一代宗師裘盛戎,父親裘少戎,到裘繼戎這一輩兒,裘家已是“一門四淨”。他們橫跨京劇最鼎盛的20世紀初期、中葉到現在。這裡面的故事,更讓人欲說還休。

  打記事起,裘繼戎就知道家裡人都希望他繼承爺爺的衣缽,成為“裘派”傳人。他們都想讓他成為爺爺,他卻隻想成為自己。在已經籌備多時、自導自演的舞台劇《悟空》中,他渴望展現自己這些年的探索,呈現京劇與當代舞、舞台視覺的跨界交互。

  他不相信不同藝術形式之間有絕對邊界。不過,“跨界”的前提是深入理解。9歲學戲,13歲學舞,20多年日夜相伴,他相信,那些愛過的京劇與舞蹈、聽過的音樂、看過的電影,都指向今天。如今35歲的他,不再隻有叛逆和“酷”。

  勾臉

  繼承裘派衣缽,讓“戎”字不倒

  每次對鏡,裘繼戎都感覺到基因的強大。

  勾臉。他拿著筆,勾“黑白十字臉”。臉勾好了,精氣神才對。這種臉譜,在京劇中一般為王侯將相所用,對應的角色性格公私分明、剛直不阿。爺爺裘盛戎結合自己的骨骼結構改良了這種臉譜,使演員的面部表情在眉眼之間更加集中,辨識度更強。

  爺爺的臉譜似乎是為裘繼戎定做的。他臉上的棱角、眼睛的弧度,剛剛好。在舞台上,裘繼戎經常勾半邊臉。有時他會把黑色去掉,隻留下白色。這成為他的標志之一。他希望自己的作品抽象一點,留給觀眾更多思考。

  在他看來,中國人對京劇的態度,長期搖擺在原封不動繼承與離棄之間。“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京劇演員從小所受的教育,艱苦、強度高,以模仿為主。這種教育的結果是,京劇演員的模仿能力很強,創造性卻被壓抑。他就是在這種教育模式下長大的。

  他曾反反復復問自己:我到底是誰?

  他本名叫裘子千。爺爺有10個孩子,到他這一代,卻隻有他一個孫子。千畝良田,一根獨苗。但原生家庭並沒有給他當少爺的命。爺爺經歷了“文革”,被剝奪了上台的機會郁郁而終﹔父親剛唱得風生水起,竟在34歲的年紀早逝。當母親把他從鄉下接回來,送到戲曲學校時,整個京劇界都在盼著他長大。

  母親沒有辦法拒絕父親家人送孩子上戲校的建議。依照梨園行輩輩相傳的傳統,他的名字被改成了裘繼戎:繼承爺爺與父親的衣缽,讓裘派有后,“戎”字不倒。經歷了小時候在父親的學生家裡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很珍惜與外婆和母親在一起的溫馨。母親擔心他在戲曲學校太吃苦,又擔心他不夠努力,不夠吃苦。還是一個孩子的他,對家人的決定沒有發言權。

  戲校裡的苦,電影《霸王別姬》裡演過,一些紀錄片裡也有。早上6點就起床,練嗓子、跑步。一圈又一圈,跑圓場跑得人想吐,有時候還要穿著角色需要的厚底靴跑。壓腿、拉山膀只是常規訓練。老師手裡拿著一種薄薄的木片,叫“刀坯子”, 准備伺候不聽話或表現不好的學生。木片很薄,抽在身上就像小刀貼著皮膚刮過一樣。從早到晚,一天下來,他感覺自己四肢麻木、頭腦發脹,“有時像死了一樣”。

  梨園行講究“口手相傳”。老師來上課,不是給他們講精彩的古代故事或分析人物,而是把技術分解了教他們記住、練習。“胳膊抬高點,不許夾膀子”,這種單調的動作每天要重復很多遍。唱腔要一字字、一句句學。有時候,為了把一句念白或一句詞唱好,要重復幾十遍,甚至上百遍。比身體折磨與學習的枯燥更難熬的,是精神折磨。老師總對他說:你唱得不對,你做得不好。如果進步了,老師又會說:你唱得不夠對,做得不夠好。你看,你什麼時候能比得上爺爺呢?

  老師教他勾臉。頭上纏上濕漉漉的水紗,繃緊前額。他笨拙地把臉當成調色盤,勾錯了就抹去,黑色和白色混合成灰色,一片狼藉。紗布一點點干了,把頭繃得更緊。當他終於勾好后,老師看到就哭了:你太像你爺爺了,太像了。

  著名畫家李苦禪先生的兒子、77歲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燕回憶說,他前些天又看了裘繼戎12歲時演《鍘美案》的片段。他的扮相、招式,和他爺爺太像了。“別人都是學裘派,他直接把這個‘學’字去掉了。他就是裘派。”

  裘家的聲譽在京劇界太響亮了,如遙遠的絕響。裘盛戎肩負的期望,是業內與京劇觀眾的心理寄托。“憑什麼讓我來承擔你們的期望?難道只是因為我姓裘,就要滿足你們對爺爺的懷念?難道我要成為一個一生模仿爺爺的‘復制人’?”裘繼戎不解。

  悲腔

  不一定非要回到京劇院表演

  大學畢業后,裘繼戎分配到北京京劇院。他暗暗希望,把這些招式都學會后,就能有自己創新的空間。

  但現實比想象更加骨感。頂著“國粹”的桂冠,京劇演員享受國家補貼,能夠解決生存問題。只是這種藝術形式,在大眾傳播上已經式微,許多流派后繼無人。即便有繼承人,能夠演出的曲目與演出質量和過去也無法同日而語。在勉強維系的局面下,京劇創新幾乎徹底停滯了。

  梅葆玖對弟子胡文閣說過這樣兩句話,讓人印象深刻。一句是:“你太像我了,這不好。”另一句的大意是:他父親那一代會唱幾十出戲﹔到他這一代,會唱十幾出戲﹔而到胡文閣這一輩,會唱的更少了。

  京劇演員都盼著成“角兒”,被人叫一聲“老板”。“梅尚程荀、馬譚張裘”,個個是擲地有聲的“老板”。他們是社會名流,他們的演出,從來滿堂彩。

  京劇舞台上,唱全場的機會也越來越少,有登台的機會,也是唱“折子戲”居多。裘繼戎和他京劇院同事們演出的時候,在座的大多是中老年觀眾。這些觀眾大部分拿的是贈票,隻有很少人買票。有一次,他們穿戴整齊,滿懷期待站在舞台上,發現台下隻坐了零零散散數十人。

  兒時訓練的嚴酷,讓演員對京劇產生了深刻的情感。很多人寧願忍受清貧、寂寞,隻要有登台的機會,就願意留下來堅守。從小就被教育“戲比天大”,但在當下的時代,京劇演員、京劇和觀眾,到底是什麼關系呢,演給誰看?“如果不創新,我不知道出路在哪裡。以我的力量,改變不了大環境。”裘繼戎說。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一次次試音。嘗試了京劇的不同腔調,感覺都有些不對,最后選擇了用假聲。用假聲唱出來,這段詞更像是一首流行音樂。他握著話筒,看見台下的年輕人聽得專注。在觀眾聽來,他唱的,是一首古代男人與女人之間的情歌。他的心中,是月光明亮﹔大風起兮,鼓角淒涼。

  突然,他轉換了調子,回到了京劇。“啊,大王,請將寶劍賜予妻妃”“妃子不可尋短見啊——”短短幾分鐘,下面的觀眾被京劇念白、悲腔震住了,然后開始鼓掌。

  在裘繼戎看來,舞台上鐵骨柔情的表達、這傳統的念白與沙音,也是先人不斷創新的結果。爺爺裘盛戎在世時,曾經借鑒昆曲中“抗、吞、吐、擻”的技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唱法,不僅“帶著唱”“甩著唱”,還會“摔著唱”“扛著唱”。爺爺還開了花臉唱腔剛柔並濟的先河。如今聽來那叫一個氣派,可當初圈內人也是頗有微詞,一些人說他是“坤花臉”“妹妹花臉”。但觀眾喜歡那份獨特韻味,以至於后來者爭相模仿,才形成了京劇“十淨九裘”的局面。

  過去京劇界的繁榮,很大程度上是自由競爭和高水平的“角兒”強強聯合的結果。裘盛戎的父親曾為譚鑫培操琴,裘盛戎出科后搭班在楊小樓與金少山門下。他還和四大名旦、四大須生以及孟小冬、李少春等都同台演出過。

  不得不說,當下京劇少了昔日榮光。“京劇演員愛京劇,願意常相隨。但京劇本身處在霸王一樣的困境,怎麼伸手也夠不著。”裘繼戎的語速慢了下來,“夠不著”三個字幾乎聽不清。“觀眾聽了我的歌、看了我的表演,不一定非要回到京劇院表演。如果他們能夠感受到京劇的氣質,覺得京劇美,我就滿足了。”

  掏翎

  京劇的大寫意是營養豐富的“母體”

  去年,母親離世。裘繼戎越來越不想開口,拒絕了幾乎所有採訪。言語讓他覺得無力。他不再想翻來覆去、把自己的經歷掰碎了講給別人聽。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常規的舞台演出停了,他生活的節奏慢了下來。每天堅持練功、改進舞台方案,他心裡更沉靜了。

  提到跳舞,話題再次回到母親身上。他說,母親在世時,對他有多少期望,就有多少擔心。

  13歲的青春期,母親擔心他跳舞不務正業,不能集中精力學戲。20歲,母親擔心他在京劇舞台上的表現,能不能得到觀眾認可,擔心他在工作中會不會應承、受排擠。后來,他離開北京京劇院到上海跳舞,漸漸闖出了自己的天地,母親慢慢相信他會有安穩的生活,臉上才有了笑容。

  母親一定想過:如果在裘繼戎13歲那年,沒有跟著自己上街買菜,沒有看到音像店裡邁克爾·杰克遜跳舞的畫面,他們母子的生活裡,也許會減少很多摩擦。在菜市場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多看了邁克爾·杰克遜一眼,被迷住了,在舞步裡看到了不一樣的節奏,自由的節奏。他央求母親花160元買下了這盤錄像帶。他躲在屋子裡,正看、反看、一格一格暫停著看。隨著音樂舒展身體,貪婪地呼吸。在中國戲劇學院念大學的四年,他幾乎沒有心思勾臉,一有空就逃課、跳舞。

  坊間傳言,家人因為他跳舞打了他,還造成耳朵暫時性失聰。他承認了。有一次,姑父要給他加課,到處找不著人,路過一個教室,卻聽見裡面傳出街舞音樂的節奏。姑父一腳就踹了上去,還打了他一個耳光。他的耳朵聽不見了,很快被送到了醫院。家人恨鐵不成鋼,不明白他為什麼放著好好的路不走,走歪了。

  一些京劇界的長輩,也叫他“梨園逆子”。分配到北京京劇院之后,他有很多年不再碰舞蹈了。讓他演“角兒”,他就規規矩矩演“角兒”。讓他跑龍套,他就認認真真跑龍套。對舞蹈的向往,有時還會有疼痛感,但他以為自己已經平復了。在京劇院工作了8年之后,內心的召喚再次響起。在激烈的批評和媽媽不解的淚光中,他離開了北京,決心走自己的路。

  “誰叫我身手不凡,誰讓我愛恨兩難,到后來肝腸寸斷。”裘繼戎出場。他穿著醬紅色長衫,戴著緊箍,頭插兩根雉尾翎。金箍棒到手后,流暢的炫技動作,讓台下的觀眾不斷驚聲尖叫。看過他標志性舞蹈《悟空》的觀眾都知曉, 隨著音樂節奏轉換,他在舞台上滑行,時而跳躍,時而如木偶,在自主中失去了自主。

  讓他揚名的《悟空》舞蹈,其實是即興舞蹈的結果。歌聲響起時,他一下子就進入狀態。裘繼戎解釋說,他的舞蹈中有多種風格的組合,有震感舞、太極和京劇動作。盡管京劇與當代舞非常不同,但他總嘗試在高雅和通俗藝術之間走出一條新路。

  跳舞的時候,他也沒有離開京劇。譬如對悟空雉尾翎的處理,是京劇裡常見的動作處理,叫“掏翎子”。竇爾敦、穆桂英都有翎子,生、旦、淨都會掏翎子。京劇中的人物,動作都經過精心設計,和他們的身份與氣質相關。翎子雖然不是舞蹈中的裝扮,但符合齊天大聖桀驁不馴的氣質和他的悲情。傳統的京劇與西方當代舞之間,他裘繼戎的愛與恨,情難獨鐘。

  身體是有記憶的。當代舞的音樂在他身體裡喚醒的,是古老的節奏。那天,似乎不是自己在跳悟空,而是悟空在跳自己。“跳舞最重要的是行雲流水,和京劇‘手眼身法步’的要求一樣。至於你問我為什麼這麼移步或那麼移步,完全說不清、道不明。”他說。

  著名導演兼武術指導朱克榮在《悟空》中看到了裘繼戎與京劇的分與合,他的不少動作正是從京劇中的“雲手”化出的。

  在李燕看來,這再正常不過,因為京劇的大寫意是中國文化裡的瑰寶,是營養豐富的“母體”。他的父親、國畫家李苦禪當年給學生上課時,經常花三分之二的時間講京劇。“他常說不懂京劇,就不能畫好國畫。”李燕坦言,如何把京劇裡的大寫意用好,決定了裘繼戎舞蹈的審美高度。

  真火

  與資本共舞的挑戰比想象中棘手

  “從13歲跳舞,接觸台灣舞蹈、地下舞蹈、韓流﹔這中間是一條長河,每個階段都有原因。從京劇出走,卻又通過不同的路徑回到京劇”。他一直在關注舞台藝術的不同表現形式,從中學習。

  還在北京京劇院工作的時候,裘繼戎給林懷民寫了一封信,談了自己對雲門舞的看法。他到台灣演出的時候,林懷民專門去看他。他興奮又緊張,兩人一起吃了午飯,聊了一個半小時。還有一次,台灣“優人神鼓”的創始人劉若瑀來看他排練,說喜歡。他也看了“優人神鼓”的作品,結合了戲劇、舞蹈、樂曲、擊鼓、武術和其他劇場內外元素,層次豐富,卻仍然保留了寂靜。

  這些都對他有啟發。從被眾人熟知的《悟空》,到《2047》中的“激光之子”與《十面埋伏》中的蕭何,裘繼戎跳出了另外一片天,與國內頂尖的舞者和導演跨界合作。

  排練《十面埋伏》時,到了凌晨三四點,年輕的舞者有些撐不下去了。舞台頂上懸著的道具剪刀閃著寒光,地板上鋪著細碎的紅色羽毛。演員們翻滾時,一不小心,羽毛就會鑽進鼻孔。楊麗萍看著他們,什麼話也沒說,自己突然開始跳起來,翻滾了十多分鐘。在裘繼戎眼裡,當時已快60歲的楊導幾乎是在拿命跳、拿命導。而且,楊麗萍的創作理念對他啟發也很大:讓京劇傳達當代意義。“埋伏,不僅僅是古人的恐懼,現代人也有,我們每個人都在被埋伏——外界的、心靈的,時時刻刻。”她說。

  另一位影響他創作方向的是張藝謀。在由后者執導的觀念演出《對話·寓言2047》中,他被邀請編導一段8分鐘的舞蹈,與激光互動。裘繼戎說,張導的眼裡有光,堅定地知道自己要什麼,又給了年輕人很多自由。

  作為一名京劇演員,他有自然的導演意識。因為在京劇演出中,“角兒”是舞台的中心,對燈光、音樂等都有發言權。張藝謀的科技運用讓他看到了舞台表達的新維度,楊麗萍則在他心裡點燃了一把視藝術為生命的真火。就像他拍攝一組主題為“悟·空”的藝術大片后,楊麗萍通過微博寫下的話:“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悟空,他以任何的形式存在於世界的每個角落和當下,他是英雄,是一把真火。”

  當被問到自己制作的舞台劇能否收回成本,實現自給自足或贏利時,他回應很直白:對於大導演們來說,贏利也許不是最重要的考量﹔但在他自己獨立操刀的舞台劇或視頻項目中,是否在商業上可行,卻要經過反復論証。“當一名優秀的演員獨立門戶時,與資本共舞的挑戰往往比想象中更棘手。”

  尾聲

  再過些天,就是母親一周年忌日。當他遇到難題,向前走迷失方向時,他希望媽媽還在身邊。或者,爺爺和父親能夠在身邊,看著他長大、成熟。

  “如果您的爺爺沒有去世那麼早,如果您的父親現在還活著,您會像其他門派的傳承人一樣,現在還留在京劇院嗎?”裘繼戎回答說,自己早不糾結了。如果父親還在,無非兩種可能:其一,父親舍不得讓他去戲校受苦,根本不讓他接觸京劇﹔再就是,父親讓他學戲,由著他后來的興趣,他更早脫離了京劇。

  他的理想,從來不是復制祖輩在京劇界的榮光。他更願意生活在當下。自我審視,不是要放慢腳步,也不是讓自己鑽進死胡同,變得扭曲。“總是做假設的話,會困住自己。”小時候,家人給他爺爺留下的資料,他覺得沒有意思。每次被逼著看,也沒有看出好在哪裡。如今,裘繼戎成立了爺爺32歲時做過的“戎社”。他偶爾會放爺爺的經典唱段聽,還會一再看爺爺當年留下的錄像,越看越有味。

  他明白,裘盛戎作為一名創新者才創立了“裘派”,而不是繼承了太爺裘桂先的衣缽。爺爺如果活著的話,也許會比他更瘋狂,會成為和他一起玩、一起創造的“哥們兒”。他要用漫長的一生,在舞台上完成和爺爺的對話。

  裘盛戎與裘繼戎,二戎相融。這也正是母親期望的。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