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的阿黑哥喳喳呀整年穿著彝族分支撒尼人白褂,留著彝式長發小辮,“年輕時,我羞於穿白褂,還把辮子剪成短發,就因為窮。”
喳喳呀住在雲南省丘北縣仙人洞村,全村共有196戶981人。村如其名,座落在喀斯特丘陵之間,三面環水猶如人間仙境。但在仙人洞村的美麗背后,卻隱藏著深度貧困。
喳喳呀說,村民祖祖輩輩靠打魚種地為生,土地少,20年前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年人均有糧僅180公斤。“每年秋收之前,糧食青黃不接的時候,爸爸和村民的男人就扛著口袋外出借糧,附近村寨給仙人洞村取了一個外號——口袋村。”
“我年輕時,出村趕集怕報村名,怕穿彝族服裝,因為怕被認出是仙人洞村人。”喳喳呀告訴記者,那時最擔心三件事:吃不飽肚子、娶不到媳婦、一輩子借糧。
距離丘北縣仙人洞村約100公裡,處在彌勒市群山密林中的可邑村也是個彝族村落,35歲的村民李建梅穿戴好彝族阿細人特有的繡花服飾,來到村口迎接一批又一批的游客。
可邑村已有370余年歷史,是彝族分支阿細人的聚居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阿細跳月”的發源地。
“‘可邑’在彝語中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但我們這裡原來的日子可不怎麼如意。”李建梅告訴記者,可邑村長期被阻隔在崇山峻嶺之中,封閉落后,塵土飛揚,村民以種植玉米和烤煙為生,農機開不進村,收入微薄,年輕人多外出打工,可邑村一度成了“空心村”。
在滇南山區,自然風光、民族文化資源富集的區域基本與貧困區域的分布相重合。不能守著金飯碗出去要飯吃,近年來滇南多地開始在“美麗”上下功夫。
為擺脫貧困,丘北縣通過打造旅游特色村寨、增加就業崗位、入股分紅、技能培訓、土地租賃等多種方式增加農民收入。仙人洞村以普者黑景區開發為契機,依托三面環湖、四十裡水路繞村、萬畝荷花簇擁的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旅游產業。
“村民每家或經營民宿或開餐館,依靠山水風光和民族文化吸引游客。”喳喳呀一家開起了彝族風情民宿,收入快速上漲。至2019年末,仙人洞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萬余元,甩掉了象征貧困的“口袋”,如今成為丘北縣名副其實的“首富村”和旅游致富的“示范村”。
2014年,彌勒市依托彝族阿細人獨特的民族文化,將包括可邑村在內的幾個自然村打造成特色小鎮對外營業。平坦的青石板路,鵝黃色的土掌房,牆上彩繪著阿細人的傳統習俗,農家樂、民族工藝品制作、阿細跳月表演、電商等旅游延伸產業在村中興起,游客紛至沓來。
李建梅結束在外漂泊的打工生活,回到家鄉做起景區講解員。“每月3000元的收入,還能照顧孩子,許多年輕人都陸續回來了。”
據統計,可邑小鎮已帶動周邊數百戶村民實現脫貧致富,戶均年收入達到10萬余元。
2016年,雲桂鐵路建成通車,高速快捷的動車將滇南石林、彌勒、丘北、廣南等早先美麗而貧困的縣市成功串聯,各地旅游優勢互補,形成了滇南高鐵旅游集群,越來越多的鄉村發展起特色旅游,游客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連年遞增,貧困快速消減。
目前,雲南正把鄉村旅游扶貧與脫貧攻堅、美麗鄉村、生態移民等重大戰略統籌推進,合力形成鄉村旅游扶貧開發建設新格局。(繆超 黃小桐)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