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人眼裡,他們是無名英雄﹔在家人眼裡,他們是常常不回家的人﹔而在隊友眼裡,他們是可以把命放心交給對方的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緝毒警察。
昆明市公安局五華分局禁毒大隊有這麼一群人,他們與犯罪分子斗智斗勇,面對突發情況臨危不亂。說起他們的故事,你會從驚險中看到他們的勇敢,從險境中看到他們的智慧,從公正執法中看到他們的溫暖。
緝毒,是他們不悔的使命。
6名緝毒偵查員平均年齡46歲
在禁毒大隊的走廊內,挂著數顆五角徽章,每一枚徽章上刻著一名緝毒偵查員的警號。“先進集體”“集體二等功”“先進單位”……另一側的牆面上還挂滿了獎牌。由於工作的特殊性,他們無法像其它警種一樣可以在榮譽牆上展示自己姓名、照片……他們做的事情越少人知道越好。
從1984年建隊至今,這支隊伍已經抓捕涉毒人員近1.5萬人次,強制戒毒3萬余人次。在對毒品違法犯罪保持嚴厲打擊的高壓態勢下,轄區連續保持“零制毒”和“零種植”的可喜成績。今年,更是破獲一起建隊以來繳毒數最多(300公斤)的案件。
這些禁毒偵查員的日常是什麼樣呢?緝毒時他們都經歷了什麼?6月26日國際禁毒日之際,走進禁毒大隊,了解其中6名緝毒偵查隊員的日常。
他們的平均年齡46歲,他們的辦公室經常是鎖上的,因為要經常出差,所以在辦公室和在家的時間少之又少。
22年、19年、11年、10年……這不僅僅是一串數字,而是他們的從業年限,他們中,一位老隊員干了22年緝毒工作,破獲無數毒品案件,拯救了無數家庭,年齡最小的,也干了10年緝毒工作。
他們的緝毒抓捕現場堪比電影大片,有時,比電影裡的情節還要驚險。可他們說,案子一旦開始了,就得全力以赴,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情況,都必須沖上去,這個時候,可以把后背交給隊友,隊友就是最信任的人。
黑色、藍色一類深色的衣服是他們平日的標配,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因為喜歡嗎?並不是,因為工作需要他們低調、不暴露自己,有時穿深色衣服也會被家人和朋友嘲笑:“你穿這個太土了。”
因為職業習慣,他們外出時總喜歡先查看周圍的環境和人,總是愛“東張西望”,等反應過來才發現,“今天我休息,只是陪家人吃個飯。”他們的故事從隊長黃文軍(化名),隊員劉杰(化名)和隊員馬華(化名)說起。
在懸崖邊開車追毒販,繳獲毒品300公斤
黃文軍干緝毒警19年了,作為中隊隊長,他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清晰的邏輯,以及過人的膽識和豐富的經驗。隊員們都喊他“肥隊長”,可他一點也不胖。
今年年初,黃文軍帶著中隊的人到邊境調查一起毒品案子,根據他們掌握的線索,犯罪分子有可能攜帶毒品駕車從某地經過。
掌握線索后,黃文軍和隊員們在路口處設立了卡點,經過一輪堅持后,一輛可疑的車駛入了大家的視線,這輛車不僅車速很快,快到卡點時還沒有停下來的跡象。
“快把他攔下來。”黃文軍一身令下,大家配合著准備攔車,對方不僅沒有把車停下來,還駕車沖過了卡點。
黃文軍和一名同事跳上了一輛車,其余人員也紛紛上了車,追了上去。
前車沖過卡點后,往一條很窄的山路上開去,黃文軍所駕駛的車輛緊緊的跟著前車,前車開的很快,速度達70、80碼,山路隻能容一輛車通行,彎道大且多。
前車一直往山上開,黃文軍所駕駛的車輛一直緊緊跟著。“當時沒有多想,如果讓他跑了,之前大家所做的努力就白費了,一定要追上他。”
一路追擊,其余幾輛車沒跟上來,黃文軍和同事的車緊緊跟著。馬華在另外一輛車上,當他給黃文軍撥打電話詢問具體方位時,電話接通了,馬華隻聽見對面喘著粗氣,呼吸急促。“沿著小路上來。”一句簡短的話語后,電話挂斷了。
黃文軍見前方的路快到盡頭了,於是便果斷地掏出手槍,頭伸出窗外,“砰砰”兩槍后,前車的輪子爆胎了,車停了下來。
不給對方反應的機會,黃文軍和同事沖上去,車上有兩人,他們也累了,坐在車上沒動彈,被黃文軍和同事押解下車。一搜查,車上果然藏了大量毒品。
抓捕成功后,黃文軍搭乘同事的車下山,平靜下來后,黃文軍發現,剛剛自己走過的這條山路不僅窄,隻能供一輛車走,而且旁邊是懸崖,車開下去后,車和人都回不來了,此時的他不禁嚇出一身冷汗,同時也感到很幸運。“這次是我離死亡最近的一次。”黃文軍不禁感嘆說。
也正是因為不懈努力,五華公安分局破獲了建隊以來昆明繳毒數最多的一起案件,繳毒300公斤。
“刀頭舐血”危險難以想象
劉杰是禁毒大隊的一名偵查員,而他又只是眾多緝毒偵查員中的一員,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其他偵查人員的影子。劉杰皮膚有些黝黑,因為工作的緣故,劉杰大多時候穿便裝,走在人群中,絕對想不到他是一名緝毒警察。
作為一名緝毒警察,他們時刻准備著外出,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包,包裡放著牙刷、口缸、毛巾和一套衣服,因為要隨時出發,即使回家了,包裡的物品也不會拿出來。
1998年大學畢業后,劉杰進入派出所,成了一名民警,因為表現優異,2009年,劉杰進入禁毒大隊,成為一名偵查員,一干就是11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1年來,因為工作需要,劉杰和同事奔走在邊境線上,西雙版納、德宏、普洱等地,10、20天算是比較短的,最長的一次,劉杰出差70多天,家人隻知道他在出差,但具體出差地點和工作,均不知。
說起緝毒工作,劉杰從變數大小、研判和時機、經驗等幾個方面來總結。涉及毒品案件,犯罪分子極其狡猾,大部分都是亡命之徒,因此增加了緝毒工作的危險性,緝毒工作如“刀頭舐血”一般,危險難以想象。
緝毒工作需要斗智斗勇,每一起案件都存在著變數,“犯罪分子很狡猾,在抓捕的過程中,會有一些突發情況出現,人數變多,情況變復雜。比如我們進入房間抓人時,線索中隻提到2個人,但當我們沖進去之后發現,屋子裡有5個人,這個時候,不能退縮,得用氣勢嚇住對方,隊友之間的配合、相互信任也很重要。”劉杰說。
堵卡查輯時,犯罪分子駕車逃竄是劉杰和隊友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但這樣的事情也時有發生,追擊現場如電影大片一般。為了躲避檢查,一些犯罪分子看到堵卡點時,會猛踩油門,避開堵卡障礙物,時速達到140、150碼,沖過去。劉杰和同事跳上警車,跟了上去。“我們會盡量控制速度,如果速度太快,車會飄,很危險,還能防止犯罪分子傷及路人等。其他同事一起配合,從前面攔截。”劉杰說。
等車輛被攔停后,劉杰和同事沖下車,以最快的速度來到車旁,控制犯罪分子,檢查車上的毒品,動作一氣呵成。
與犯罪分子拼腦力、體力
緝毒工作更需要與犯罪分子拼智力、體力,緝毒工作,必須考慮周全,時機很重要,如果研判錯誤,錯過時機會很被動。
2017年的一天,劉杰前往普洱辦理一起販毒案件,根據線索和研判,大家兵分兩路堵截犯罪分子。
劉杰和另外三名同事走小路堵截,當車輛開到一個路口時,劉杰看到兩名男子形跡可疑,其中一人還提著一個麻袋。根據劉杰多年的經驗判斷,這兩人很可疑。“判斷可疑分子,從他的穿著、所攜帶的物品、神情等來看,這兩個人看起來有些慌張,手裡的麻袋可能裝著毒品。”劉杰說。
坐在車裡的劉杰扶住門把手准備下車,隻見兩人上了一輛停在路邊的車,車開走了,劉杰所乘坐的車也追了上去。
走了一段路程后,前面的車停了下來,駕駛位走下來一名男子,身材矮小,其中兩名隊員沖上去按住了男子,副駕駛走下來的男子則身材魁梧,劉杰和另外一名隊員沖上去控制副駕駛的男子。豈料,身材魁梧的男子反抗,搶另外一名隊員的槍,兩人雙手扭在一起。
“如果槍被他搶去了,后果不堪設想。”劉杰的腦海閃過這樣一絲念頭,他快速跑到旁邊,雙手從背后抱住男子的腰,奈何男子力氣過大,一時間制服不了他。
“最害怕的就是槍傷到隊友。”劉杰說,搶奪中,“砰”一聲,槍響了,劉杰和隊員不約而同低下頭看自己。“當時大家想的是看看身上有沒有洞(槍眼),低頭一看,沒洞,還活著。”劉杰說。
男子看搶槍無果后,從褲腰帶裡抽出一把長刀,劉杰見狀大喊:“他撥刀了!”說完立即將男子按翻在地,隨后有讓旁邊的人幫忙打電話喊來其他同事,將兩名犯罪分子制服。
將兩名男子帶回審訊時,兩人已戴上手銬和腳銬,當魁梧男子經過他當時所使用的長刀旁時,還想掙脫去拿刀,被及時控制住了。“有一種毒蛇,頭部被砍下來后,頭還在掙扎,還能咬人,我感覺這個抓住的犯罪分子就像這種毒蛇一樣。”劉杰說。
見証無數家庭的破滅
作為緝毒警,抓捕時多是與毒販搏斗的驚險,在他們眼前是“不怕死”的毒販。而審訊時,他們看到的是毒販的悔恨與內心的脆弱,也因此見証了無數家庭的破滅。
“在審毒品案件時,往往比一般案件容易得多。”劉杰說,毒品的利潤高,很多生活困難的人選擇鋌而走險,可等到被抓時才會想起自己還有家人,悔不當初。
審訊時,有毒販總是邊哭邊交代。販毒之初,有的人想法很簡單:“我把毒品從甲地帶到乙地,沒什麼大問題。”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所以,當審訊的民警從法律的角度講述這販毒的危害性后,當事人往往崩潰大哭。
也有人因為生意失敗,想“東山再起”時起了歪主意:“借50萬從邊境購買毒品,運到國內價格翻倍,能掙不少。”被抓到時,發財夢破就此破滅。
幾年前,緬甸邊境上一女子阿芳(化名)從緬甸攜帶毒品到境內。阿芳家的經濟十分困難,房子被抵押給境外的毒梟,父親和哥哥在早年去世,丈夫也離開了家,家中隻剩她的母親和兩個孩子。
在毒品交易的過程中,阿芳被抓了。審訊時,她向劉杰請求:“想給媽媽打個電話。”知道女兒販毒被抓后,電話那頭發出慘叫。日子雖然清貧,但一家人本可以安安穩穩過日子,如今卻因一時的貪念毀了一個家庭。
劉杰說,這一幕是他最不想見到的,作為一線緝毒警,他希望所有人都不要販毒、吸毒。
他們把后背交給戰友
在6名偵查員中,馬華年齡最小,今年41歲。10年前他從一名特警轉為緝毒警。工作內容的轉變,徹底改變了他的工作和生活。
做特警時,自己會出特殊的任務。穿著防彈衣、戴著墨鏡、手持狙擊槍,處理任務時又快又准。可到了禁毒大隊,一切都變了。常年不用穿制服,經常到邊境或是省外辦案,抓捕時身上可能沒有任何防護、開車速度要快、要會扮演很多角色。剛到大隊時,劉杰成了馬華的師傅。
如何用眼神跟隊友交流、如何化裝偵查或是如何梳理案件、抓捕、如何審訊,師傅劉杰都要很細致地將自己了解到的內容教給馬華。因為“毒品案件關系到很多人的生命安危,一定要細心。”從他當緝毒警第一天,劉杰的這句話一直牢牢記在馬華的心中。
抓捕毒販時,馬華和師傅甚至身邊戰友的默契從0到100迅速增加。他們和戰友待在一起的時間遠比家人多得多。在辦案過程中,就連說話都可能暴露自己的身份,所有人必須要有很高的默契,誰該做什麼?下一步准備怎麼辦……他們需要靠眼神或是一個細微的動作完成。
戰場上,除了需要默契,他們還要把后背交給戰友。幾年前,禁毒大隊獲得線索有人將在中緬邊境進行毒品交易。在前期的偵查中得知,會有兩名毒販進行現場交易。7名偵查員做足了准備,也很有信心。“當時我們想著,7個人抓2個人人手足夠了。”
抓捕地位於距離緬甸不到一公裡的一個農貿市場內,環境復雜,也很危險。7名偵查員早早地埋伏於此,等待交易的開始。過了許久,一男一女碰面開始交易,抓捕的最佳時機到了。幾名隊員扑了上去。
可就在此時,旁邊的一名緬甸籍男子突然從身上拔出一把手槍,對准了正在實施抓捕的馬華以及其他幾名戰友。突然,這名緬甸籍男子被人扑倒在地,子彈還沒來得及射出,就被抓住了。扑倒男子的是馬華的隊友,此次緝毒任務他負責在暗處警戒。
馬華說,在緝毒戰場上,所有偵查員是足夠信任隊友的,他們把命托付給了給對方。“如果不是隊友提前發現了這名毒販,並且快速反應一招制敵,后果難以想象。”
正因為戰場上的生死交背,他們成了互相最信任的人,私下裡也成了彼此的好朋友。
作為中隊長,黃文軍的責任比馬華多一些。每次出任務,隊長的責任不僅是帶領隊員成功完成任務,更是要將所有兄弟完整地帶回家。“在隊裡,我們沒有‘領導’的概念,所有人都是兄弟。”他需要照顧到每一位隊員,工作中有矛盾也要及時化解,因為一旦上了戰場,就由不得任何一方的鬆懈。
“任何一次緝毒,都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緝毒的功勞永遠不是個人,而是整個團隊。”黃文軍、劉杰、馬華都這麼認為。
在禁毒大隊的走廊盡頭“肝膽相照、驍勇善戰”四個字,說的就是他們——無名的緝毒警。(洪年、王昕)
![]() | ![]() |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