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收稅人”到“制糖匠”

“非遺”傳承人萬興全的“甜蜜人生”

2020年06月24日15:36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供圖
供圖

盛夏時節,走進位於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白鶴灘鎮西北角的魚壩村,視野所見,片片甘蔗林在金沙江畔搖曳,為本就寧靜的小山村更添幾分靜謐。魚壩村不產魚,產的正是用這片片蔗林榨汁后熬制而成的巧家小碗紅糖。每逢制糖季,“榨匠”將一棵棵甘蔗除葉榨汁,“火匠”在牛尾灶中添柴點火,“糖匠”負責“掌火”“掌勺”直至整個紅糖熬制完成。巧家小碗紅糖純手工制作,色純味正,在清朝乾隆年間就成為貢品,是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故事的主人翁萬興全,正是巧家小碗紅糖非遺項目傳承人。

1985年,三十八歲的萬興全成為巧家縣基層稅務所的一名稅收助征員,專門負責紅糖稅收征管工作,從此,他通過稅收與紅糖結下了不解之緣。正是這一原因,萬興全每次見到來訪的稅務干部,總顯得格外親切,一下就打開了“話匣子”。 “我在稅務所工作時,就和你們現在一樣,不僅負責收稅,還要到巧家這十裡八鄉的糖廠查看紅糖生產情況,為他們提高產量和質量想辦法出點子,長期與他們打交道,逐漸掌握了制糖的基本工序,1994年稅務分設后就沒當助征員了,干脆一心學習制糖手藝。”從年輕的稅收助征員,到中年成為糖坊學徒,萬興全把一名稅務工作者的敬業精神帶到了制糖手藝的學習和傳承中。

為了讓自身技術更加精進,萬興全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跑完了金沙江岸的眾多紅糖生產作坊,向各作坊的“大師傅”虛心求教,力求整個制糖過程精益求精,最終集制糖三大匠師手藝於一身。談起這些年的經驗,萬興全抬手比了“1、2、3”三個數字,即“學習一刻不停、生產心無二用、三技融會貫通”。正是這種敬業專注的 “工匠精神”,讓萬興全創造了行業內首屈一指的優質紅糖,從一名制糖學徒發展到制糖手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時至2020年,已年越古稀的萬興全並沒有閑著,他於2017年就在魚壩村成立了食品加工廠,專門從事巧家小碗紅糖生產加工,為本村群眾提供就近就業崗位,現在萬興全又開始忙碌起來。每天看甘蔗長勢,看燃料儲備,為即將到來的“制糖季”做准備。從一名“收稅人”變為“繳稅人”。談起國家稅收政策萬興全已感慨良多,“進入新世紀后,國家全面取消了農業稅,包括糖料在內的很多經濟作物收入都不用交稅了,我們從事紅糖生產的稅收負擔大大減輕,特別是近年的減稅力度更大,我們這麼小的企業每個季度都可以享受到近5000元的稅收減免,而且收稅方式也非常現代化,基本上隻要熟練使用手機,就能把涉及的稅費全部搞定。”談及此,萬興全掏出手機與稅務干部交流起了如何在手機上繳納醫療保險等問題。

作為巧家小碗紅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萬興全實至名歸,他除了抓好自家工廠生產,還經常走進其他糖廠提供技術指導,並廣收學徒,將多年總結積累的榨糖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當地群眾,現累計教授學徒400余人,其中已有18人成為當地各糖廠的“制糖匠”“掌勺人”。“以前收稅時,每天都盼著紅糖的生產銷售好,群眾富了,國家的稅也收起來了,現在更希望把制糖手藝發揚光大,讓紅糖的品質越來越好,讓這一產業帶動更多群眾致富。” (王茂霖 李勇)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