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以下簡稱江城縣)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及雲南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之一,直接關系著脫貧攻堅的質量。為此,江城縣集全縣之力,創新工作機制,探索工作方式,確保了全縣10366戶困難群眾於2019年10月30日完成了農村危房改造,全部搬進了新居,實現安居夢,為全縣如期脫貧摘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在邊疆民族地區體現了危改工作的江城“力度”、江城“色度”、江城“溫度”,讓江城作為雲南省農村危房改造激勵對象推薦上報。
力度:強組織明責任 上下合力齊攻堅
危房改造工作早一天完成,貧困群眾就能早一天受益。江城縣自我加壓,把危房改造作為一項政治任務、民心工程來抓,堅持早謀劃、早部署、早實施。成立了以分管副縣長為組長,監察、審計、住建、鄉鎮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村危房改造工作領導小組,明確縣鄉村三級職責,全力推動農村危房改造工作,呈現了全縣上下合力齊攻堅的“江城力度”。
工作中,一是抓實精准農房鑒定,確保識別改造精准。嚴格按照農房危險性鑒定標准,組織縣、鄉(鎮)、村三級部門技術骨干22人,先后5次對51個行政村(社區)20347戶農房進行了房屋等級鑒定,以房屋等級鑒定結果為依據,堅持“個人申請—村委評議—鄉(鎮)審查—縣復查核准”的程序實施,確保農村危房認定精准。認定C、D級危房存量13148間,並因地制宜,針對房屋損壞程度和部位,制定一戶一方案,其中C級危房1632間,D級危房8734間﹔納入易地搬遷農戶2782戶,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二是抓實技術指導與督查,確保質量與進度管控到位。邀請市住建局高級工程師的建筑專家親臨授課,進行建筑測量、加固、施工、法律法規、危房政策解讀等專業知識的講解及實操技能檢驗,聘請監理人員和抗震辦工作人員,對全縣農村危房改造項目進行指導培訓和房屋建設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同時實行縣級領導包村制,由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牽頭,組建了7個巡查督導組,進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報,確保了危房改造建設進度、竣工驗收、質量安全、資金撥付等方面要求得到有效落實。三是抓實信息檔案,完善危改資料。建立了農村危房改造工作數據資料檔案庫,由專人負責,做到完整、真實、准確。認真做好項目資料(包括文字、圖片、影像)的收集,分類存檔(包括房屋報建審批資料、設計圖紙和施工合同,房屋竣工驗收表格等)工作。同時做好《農村危房改造脫貧攻堅三年行動農戶檔案信息檢索系統》《全國農村住房信息系統》等的信息錄入和管理工作,做到戶有卡,村有冊,鄉有帳,縣有檔。
色度:建制度重保障 特色改造強推進
按照雲南省、普洱市關於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使用管理的相關要求,江城縣結合實際,建制度重保障,創造了改造工作的“江城色度”。
先后出台了《2016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進一步加快推進全縣農危房建設工作的通知》《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江城縣2017年4類重點對象農村危房改造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江城縣農村民房建設補助標准的通知》等文件,為農村危房改造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同時堅持專款專用,嚴格按照《雲南省農村危房改造資金管理辦法》進行管理,保障了危房改造資金使用安全。江城縣還積極爭取國開行、浦發銀行、農發行等貸款,加大民房建設資金投入,幾年來,共投入危房改造補助資金3.71億元,其中上級到位補助資金共計1.0105億元,其余資金均由縣級籌措解決。在中央、省、市配套資金不變的基礎上,由縣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戶均配套0.5萬元-4萬元不等。對改造完工的農戶,本著改造一批、驗收一批、兌付一批資金原則,及時兌現危改補助資金。同時,本著“先規劃、后建設、有特色”的原則,江城縣從改善人居環境、改變農村面貌的實際出發,把農村危房改造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整合資源、扶持群眾發展生產相結合,與鄉村規劃和環境整治相結合,與通電、通路、通水、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相結合,堅持因地制宜,突出本地方哈尼族、彝族、傣族、瑤族、拉祜族等民族特色,對建房的設計式樣、顏色、施工標准和質量要求等都作了明確規定,進一步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國慶鄉田房村補底村民小組是一個哈尼族為主的寨子,2016年在民房建設規劃時,就把哈尼族民居的特色設計了進去,現在走進補底村民小組,42棟有著哈尼族民族特色的兩層農家屋坐落在青山綠水間,干淨寬敞的串戶路旁綠樹成蔭,錯落有致的柵欄、干淨整潔的道路讓村庄面貌煥然一新,好一幅美麗鄉村新畫卷。
溫度:危房改造顯成效 農村新貌換舊貌
通過幾年的努力,江城縣實現農危房改造的清零,群眾住房從“憂心房”變為安全、適用的“放心房”,群眾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群眾的幸福指數得到了大提升,暖了貧困群眾的心,體現了改造工作的“江城溫度”。
農村危房改造工程不僅是一項惠民工程、德政工程,更是一項正在顯現效益的富民工程。一是通過危房改造,困難群眾告別了危房,因自然災害而發生居住不安全的狀況得到有效減少,極大的改善了農村困難群眾居住條件﹔二是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工程與改造村容村貌相結合、與實施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相結合、與產業發展、拓寬村組道路、改善人畜飲水、美化環境、農村衛生和農村文化等生產和社會事業發展相結合,如康平鎮的干田團墩、整董鎮的老五連等76個易地搬遷點,不僅完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改善了農村形象,以往的“臟亂差”變成了“亮淨綠”,還拓寬了農民收入渠道,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形成了“建設一線、推動一片、帶動一方”的良好局面,有力地推動了新農村建設,真正解決了“隻見新房、不見新村”的問題。現在走進江城縣的各鄉鎮,一個個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傳統風格、美麗宜居的村庄處處呈現。三是農村危房改造工程,解決了群眾想建房而又資金不足難題,緩解了群眾建房資金壓力,能夠把有限的資金用於發展生產,激發了群眾發展經濟、投入小康社會建設的熱情。四是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在農村危房改造工作中,幫忙群眾解決建房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群眾從中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老百姓變富裕了,老百姓的心和干部更貼近了,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提高了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康平鎮中平村干田團墩瑤族村民鄧慶文感觸頗深:“以前我們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泥巴路,也沒有電,一到晚上就黑漆漆的,現在黨的扶貧政策好,村裡的每家每戶不用出一分錢就住進了新房。現在整個寨子非常漂亮,水、電、路、網絡、電視都通了,想都沒想過能過上這樣的日子。2019年還幫我們開挖茶地、給我們茶苗補助,我家種著10畝茶葉,以后日子會越過越好的。”
下一步,江城縣將堅定抓好農村住房建設與危房改造就是抓經濟、抓發展的理念,堅定加快農村建設的決心和信心,進一步完善功能、塑造特色、提升品位,努力讓江城的農村越來越美麗,農民越來越富裕。(陶汝燕)
![]() | ![]() |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