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陸良:一年三季洋芋種植模式促農增收

2020年04月01日14:46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供圖
供圖

馬鈴薯是一種重要的糧食和蔬菜作物,北方人稱之為“土豆”,南方人稱之為“洋芋”,陸良人稱之為“芋頭”。然而,就是這種並不起眼的“芋頭”,卻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被陸良人玩得風生水起,不僅成為田野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更是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希望”。

陽春時節,行走在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廣袤的土地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10萬余畝泛著墨綠色、即將進入盛花期的小春洋芋。站在小百戶鎮羊頭山萬畝洋芋種植基地裡,正在鋤草的中壩村村民方建啟夫婦高興地說:“我家去年種了10畝晚秋芋頭,淨賺了4萬多元。今年春節之前又種下6畝小春芋頭,估計5月上旬能有2萬多元的進賬。”

揚長避短——一年種出三季洋芋

陸良縣海拔1840米,屬於北亞熱帶高原季風型冬干夏濕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降雨量976毫米,平均氣溫15.2度,無霜期249天,具有發展馬鈴薯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早年間,陸良縣只是將馬鈴薯作為一種大春糧食作物加以種植,清明節令之前播種,農歷六、七月開始收獲,被當地百姓稱之為“六月芋頭”。那時候,少數地方群眾也會利用本地自然資源特點和立體氣候差異,零星播種陸良獨特的晚秋洋芋和小春洋芋。自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后,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崛起,陸良人充分發揮本地特有的氣候、土壤、水源等自然優勢,不斷挖掘晚秋洋芋和小春洋芋蘊含的市場商機,將一年播種一季的“六月洋芋”大規模改寫為一年播種三季的“小春洋芋”“六月洋芋”和“晚秋洋芋”種植模式,其中小春洋芋於頭年12月底播種,次年5月上旬收獲﹔晚秋洋芋於立秋節令前后播種,12月上旬收獲。一年種植三季洋芋的耕作方式,既有效抓住了季節變換的氣候因素,避開了霜雪對農作物的凍害影響,又充分釋放出土地的最大潛力,獲取可觀的經濟效益。據悉,隨著晚秋洋芋和小春洋芋產業的迅速崛起,全縣洋芋播種面積也實現了快速擴張,播種面積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12萬畝迅速擴展到了2019年的34萬畝,其中六月洋芋7萬畝、晚秋洋芋16萬畝、小春洋芋11萬畝,產量超過70萬噸,產值突破10億元,洋芋產業已成為陸良縣最有地域特色、最具市場潛力的經濟支柱之一。

科技支撐——產量實現成倍增加

如何才能充分挖掘晚秋洋芋和小春洋芋在同等土地面積上的增產潛能,陸良縣多措並舉做好“科技支撐”大文章,全面釋放農業科技在晚秋洋芋和小春洋芋產業中的威力。

首先,選擇符合本地土壤、氣候的優良品種。經過多年的比較篩選,陸良縣近年來洋芋種植主要以適應性強、增產潛力大的“合作88號”“麗薯6號”等新品種為主,其中“麗薯6號”種植規模最大,約佔總播種面積的7成左右,“合作88號”約佔3成左右。在群眾眼中,這兩個品種適應本地氣候,增產效果明顯,且品相好、口感佳,最受消費者青睞。其次,推廣運用一系列高效、防病、抗旱、節水、低成本的良技良法。針對晚秋洋芋和小春洋芋生產過程中受干旱、霜凍、晚疫病和種薯單一退化等實際問題,積極開展新品種以及機耕機播機收等新技術試驗示范和推廣運用,初步形成了小春洋芋以“脫毒良種+膜下滴灌+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為主的綜合配套技術模式﹔晚秋洋芋以“脫毒良種+高壟免耕淺播+測土配方施肥+晚疫病綜合防控”為主的綜合配套技術模式。2019年11月20日,經省級專家組實測,小百戶鎮中壩片區晚秋洋芋高產高效樣板最高畝產5050.2公斤,創雲南省秋馬鈴薯生產的最高紀錄。

錯季上市——產品行銷四面八方

洋芋具有生長周期短、豐產潛力大等優點,但它又是一種喜涼爽、怕霜凍、忌炎熱的作物,對氣候要求比較嚴格。因此,陸良正是抓住自身獨特的立體氣候優勢,大規模種植小春洋芋,有效填補了國內蔬菜淡季市場對鮮薯的需求,產品被源源不斷地銷往全國各地,甚至遠銷到了國外。

就全國而言,大部分地區都是在三、四月份大面積播種洋芋。到了七、八月份之后,成熟採收的洋芋開始大批量上市。正是這種先天的“季節性缺陷”,導致了洋芋的集中種植、集中採收和集中銷售時間,因而也對產品的價格形成了局限性,往往造成增產不增收的“爛市”現象。就陸良來說,良好的氣候優勢孕育了獨特的晚秋洋芋和小春洋芋,正當內蒙、甘肅等北方洋芋主產區霜雪降臨和冰凍未解之時,陸良縣則大規模地種植、收獲晚秋洋芋和小春洋芋,實現洋芋產品的錯季、錯峰上市,有效填補了國內蔬菜淡季市場對新鮮洋芋的需求空檔,不起眼的“土豆”搖身一變成了值錢的“金蛋”。每到收獲季節,外地客商便雲集陸良,直接到田間地頭搶收晚秋洋芋和小春洋芋,以平均每公斤1.8元至2.2元不等的單價大批量採購,然后直接用大卡車將新鮮洋芋運銷到江浙、兩廣、兩湖、四川、貴州等省(自治區),甚至遠銷到了越南、老撾、泰國、俄羅斯等國。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從根本上避免產品價格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陸良縣從構建完善的產業營銷體系入手,積極培育和激活市場經營主體,現已培育洋芋運銷大戶310多戶,確保了晚秋洋芋和小春洋芋產品銷往四面八方,促進小春洋芋產業的良性健康發展。

效益可觀——迅速鼓起群眾錢包

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和實踐,陸良縣老百姓已真切地感受到晚秋洋芋和小春洋芋在脫貧致富進程中的作用和功效,品嘗到了市場化、規模化、科技化、機械化帶來的甜頭。群眾普遍認為,與種植其它經濟類作物相比,晚秋洋芋和小春洋芋種植堪稱是一種時間短、見效快、投入少、風險小、效益好的項目。

2019年,陸良縣共播種洋芋37萬畝。從區域布局看,除同樂街道和陸良華僑管理區外,全縣各鄉鎮都有不同規模的種植,尤其是小百戶、芳華、大莫古、召夸等鄉鎮最為突出,呈現出大面積規模化連片種植格局。小百戶鎮羊頭山上共有1萬多畝耕地,土壤肥沃,地勢平緩,周邊的小百戶、中壩、上壩、永清等村委會群眾紛紛在此播種晚秋洋芋和小春洋芋。每到洋芋開花季節,就像一座天然大花園,芳香四溢,美不勝收。從產量效益看,由於普遍採取地膜覆蓋、噴灌滴灌、機耕機播機收等一系列科技配套措施,單位產量明顯提高,晚秋洋芋和小春洋芋平均單產都在2000公斤以上,按照市場收購均價每公斤2元計算,平均畝產值都在3000元至5000元之間。地處山區的小百戶鎮普樂村,雖然耕地面積廣闊,但由於群眾思想觀念陳舊、科技措施不力、水利資源缺乏,以致長期陷入貧窮狀態。近幾年來,眼看附近村寨農戶依托種植晚秋洋芋和小春洋芋賺了大錢,家家戶戶一改過去“春播秧苗夏栽插,秋撒蕎子冬種麥”的傳統種植習慣,紛紛拿出好田好地種植晚秋洋芋和小春洋芋,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增收效果。2019年,全村260戶人家戶均洋芋收入4萬來元,最多的人家收入超過20萬元。(顧貴明 馬錦玲 李紅斌 桂媛)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