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落实“五个一”就业模式,全力抓好抓实组织化劳务输出,推动就业扶贫落实见效。
建好一个数据库,实现贫困劳动力动态管理。建立就业扶贫数据库,精准识别贫困劳动力,为劳动力提供精细化就业服务。目前,全县共有农村劳动力9.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8万人。人社部门以各村(社区)为单位建立贫困劳动力台账,对劳动力基础信息、培训需求、就业状态、收入水平等进行动态管理,精准掌握劳动力信息,为精准实施就业帮扶打牢基础。
搭建一批新平台,让群众“走得出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优势,在县(乡)村建立外出务工服务站,为群众务工与企业招工牵线搭桥,通过建立内外双向联系制度,让批量输出的人员能够直接从“家门口”直通“厂门口”。今年以来,全县农村劳动力“点对点”“一站式”输出259批次2111人,集中输出人数最多的一个企业聘用沧源籍农村劳动力就达170余人,组织化程度较往年有较大提升。在巩固好沪滇、江苏等劳务协作平台的基础上,与发达地区17个民营企业签订框架协议,搭建一批新的劳务协作平台,让更多的务工群众“求职有门”,让用工企业“招聘有路”。
发展一支信息员队伍,让群众“稳得下来”。由各村委会牵头,配备一名外出务工管理服务信息员,按月统计好外出务工人员的信息,摸清底数,掌握动态。在外出务工人员中,根据其务工地点、组织能力等发展一批小组长,每个小组长负责3至10名集中务工群众的日常联系,并配合人社部门做好就业信息统计、政策宣传等工作,当好家乡与群众的“连心人”。同时培养125名妇女小组长、93名转移就业工作微信群主,多渠道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系工作,构建以各级党组织为核心、各类信息员为抓手的务工服务工作体系。
开发一批本地岗位,让群众“增收有门”。针对部分群众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不愿外出的实际,派出党员就业服务小分队,深入县内各企业、合作社及在建项目工地全面统计用工需求,为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提供岗位信息。目前,共有1.1万名本地群众在县内企业、产业合作社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在各乡(镇)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发护路、管厕、保洁等乡村公益性岗位608个,集中抓好贫困劳动力和搬迁群众的转移就业工作。
培养一批乡村人才,让群众“致富有望”。坚持“针对性、实用性、普及性”原则,有效整合涉农培训资源,用好村级党员活动室、产业基地、乡镇党校、县职业学校等阵地,更好融合市场需求和群众需求,加大农村群众技能培训力度,让更多群众脱贫有志气、致富有底气。今年以来,已组织实施技能培训48期68个班次,参训3474人,内容新增挖掘机、装载机操作等热门实用技术。(王晓燕)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