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柯里村距离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城区20公里,离普洱市区25公里,曾是普洱茶走向东南亚的第一站,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黄金驿站。近日,“沿着高速看中国·走进云南”媒体采访团沿昆曼高速公路来到了宁洱·那柯里茶马古道小镇,探寻昔日的“马哭里”化身为集诸多美誉于一身的美丽乡村背后的故事。
茶马古道“变身记”
从那柯里服务区沿着休闲步道行进,沿途可见到带有浓郁马帮风情的同心桥、子母水车、风雨桥等,村口刻着大茶马古道示意图的巨石成为了游客们拍照打卡地。
宁洱县境内的茶马古道主要有5条,成放射状分布,近抵大理、丽江、昆明、曲靖、景洪、勐海等地,远达西藏、北京、香港、缅甸、越南等,覆盖范围广泛,是西南地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是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流逝,现在只剩茶庵塘、孔雀屏、那柯里等为数不多的路段遗址,2013年3月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及道路交通的完善,茶马古道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将迎来昆曼国际大通道、玉磨铁路以及多条国道、省道在这里交汇,新的综合交通枢纽正逐步形成。”宁洱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唐春丽表示。1974年昆洛公路铺筑沥青路面,造就了宁洱的第一条沥青公路;1997年2月,昆洛公路磨黑至思茅段按二级公路标准开工建设完成,宁洱境内长46.2公里,磨思公路成为了宁洱境内的第一条高等级公路;2008年12月,昆洛公路元江二糖桥至普洱磨黑黄庄的元磨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元磨高速实现了宁洱县高速公路“零”的突破;2012年12月,磨黑至思茅的磨思高速建成通车。
“我家以前在这里开店,赶马的人很多,从早到晚不断,热闹得很。”92岁的李明珍老人是茶马古道发展变化的有力见证者,她一边回忆介绍着从前生活的点滴,一边感慨现在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曾经的茶马古道到现在的高速公路,窄险坎坷的小道渐渐变为了平坦宽敞的“幸福大道”,而始终不变的则是它们作为人类生产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际交流、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起到的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茶马驿站的新机遇
那柯里,原名“马哭里”。相传,无论从哪来的马帮,都会在那柯里“荣发马店”歇脚过夜,而当劳累或者睡眼惺忪的马儿踏过“荣发马店”前清凉的河水时,都会流下伤心的泪,因而得名“马哭里”。那柯里则是傣语发音,“那”为田,“柯”为桥,“里”为好,“那柯里”的意思便是桥畔的好田地。
“青青石板路,潺潺溪流水,袅袅炊烟舍,绵绵风雨桥,悠悠古道风,浓浓民族情”,这是对今天这个美丽乡村那柯里的真实写照。
“第一天做生意我只卖出5个包子,现在几家店铺月流水有几十万元。”从1985年就开始在村子里做生意的张春芝对那柯里的变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在那柯里绝版木刻教学基地,村民赵进华正在专注地描绘着绝版木刻画的底稿,“这样的作品大概一个月可以完成,一次可以出30份成品。”赵进华告诉记者,2016年她开始学习制作绝版木刻画,现在一幅作品可卖300元左右。
据了解,2009年,那柯里被列为云南省第二批省级旅游特色村;2012年,被国家地理栏目评为云南三十佳最具魅力乡村;2013年,那柯里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9月,被农业部(现为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历史古村)之一”;2015年,被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文明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现为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第三批特色景观旅游名村”,被国家旅游局(现为文化和旅游部)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2016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2017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18年被国家民委评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2019年省人民政府正式命名“宁洱·那柯里茶马古道小镇”为省级特色小镇。
目前,那柯里日均接待游客2000余人,2020年接待旅游人数61.3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3亿元。(记者 郭春祥 文/图)
来源:普洱日报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