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背裳:浸染了浓浓母爱的艺术品

2020年12月21日15:22  来源:玉溪日报
 
原标题:彝族背裳:浸染了浓浓母爱的艺术品

  在一起交流切磋的绣娘

  绣娘正在专注地刺绣

  色彩艳丽、图案精美的彝族背裳。

  在峨山,常听人讲起世代勤劳善良的彝族姑娘,自小学习刺绣,靠灵巧的双手,绣出一个艺术的世界,穿出一生的美好生活。随着时代进步,很多彝族女孩着装简化,不再跟长辈学做针线活,但一床设计精美、绣工精湛的背裳依旧是彝族人在亲友孩子出生,走访探望时送出的最佳礼品。

  形影不离 带娃“神器”

  “一床普普通通的背裳,让妇女在生活条件艰苦的年月,把孩子带在身上,不仅能防止孩子受到伤害,还能解放双手,干活带娃两不误。”在峨山县练江南苑“大家归绣”工作室内,彝绣手工艺人毕德珍、方凤玉、普莲英、矣存英等绣娘的一双双巧手在绣品间来回穿梭,让人看得上瘾。干净利落的针脚线条,娟秀柔美的图案造型,让他们的作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父母小的时候生活不易,他们的长辈在讨生活的同时还得带娃干活。”毕德珍回忆着过往,“粗心的长辈把刚出生没多久的孩子哄睡着后就放在田地边,等回过神来,孩子已经被狼叼走了……”

  “一床背裳,不仅是一件刺绣作品,更是母亲与孩子的情感纽带。”绣娘们嘴里说着,思绪不禁进入了女性生活中最温柔的篇章:

  “背裳背娃,妈妈去哪里,孩子去哪里。没有出生时,妈妈肚里怀,出生后背上装。前面抱,后面背,任何时候都能把孩子的手脚用背裳保护起来,让孩子感受着妈妈的心跳、呼吸、声音,安心睡在妈妈怀里、背上。”

  “以前的女人,离开背裳养不大娃。生活艰难,挖田、种地、插秧,什么活都离不开女人,弄不到吃的,一家老小就只能等着喝西北风。娃娃背到哪里,妈妈的活计就干到哪里。”

  心手相连 母爱延续

  一床完整的背裳由顶头、中间、两边、底脚、围边五个部分组成,需要分开绣制后再进行缝合。通常采用堆针绣围边,十字针做拼接过渡,可灵活运用长短针,套针、打子针、拱针、三角针、辫子针、道针等10余种针法变换绣不同的图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刺绣作品。

  展开几床绣好的背裳,浓浓的母爱再次被诠释。这些以黑色布料为底,图案各异的背裳,每个图案都有着独特的寓意和美好的愿景。绣娘们希望背裳中的娃娃如蝴蝶般快乐、自由,如马缨花般绚烂多姿、充满生机,如喜鹊般交好运、集福气……而这莲花为何意,是出淤泥而不染,至清至纯?毕德珍认为,旧时的女人在背裳脚底绣的莲花,如母亲的手,将背裳中的心肝宝贝托在手心呵护着,风吹不着,雨淋不到,有母子连心的意思。

  一床背裳,制作工艺流程相对复杂,包括下布、绘图、剪裁、刺绣、拼接等环节,最费时的当数刺绣,占了制作的大部分时间。

  “纯手工制作的背裳,根据绣工情况,便宜的每床可卖上千元,贵的要4000多元,而机绣的几百元就能买到。”工作室内,负责日常管理的工作人员杨梅介绍,色彩艳丽、图案精美的背裳将彝族妇女的聪慧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早些年发现手工刺绣经济价值的绣娘,茶余饭后便三五成群聚在房前屋后、庭院内外,一边谈笑风生,一边飞针走线,交流切磋,用灵巧的双手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绚丽多彩、变化万千的图案,与现代消费需求相融合,不同款式的包、挂件等新品不断创新出来。毕德珍说:“企业改制时期,我靠70多件刺绣作品,补交了自己的养老保险。”

  看着桌上绣娘们的背裳作品,杨梅总结道:“领大一个娃,大致需要3床背裳。作为母子‘连心桥’的背裳,把背、抱、保暖等功能都包含进去了。”

  一床小小的背裳,不仅解放了女人的双手,还将浓浓的母爱延续下去。(记者 沈杰 文/图)

(责编:木胜玉、徐前)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