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昌宁:做活“水文章” 处处皆风景

2020年11月18日16:04  来源:保山日报
 
原标题:做活“水文章” 处处皆风景

  吴再忠 摄

  古人云:“有水则城兴,无水则城亡”。城市大多因水而建,“水”不仅能美化城市,更能为城市增添一丝文化气息。近年来,昌宁县大力发展水建设,引入水利、水生态、水景观“三位一体”的设计理念,建成以7.5公里右甸河为轴,城北、城中、城南3个公园为节点的城市生态廊道和景观体系,在做活一篇“水文章”上大处落墨,为昌宁美丽县城的建设增资添彩。

  落下第一笔

  生态工业共治理

  成群结队的白鹭停歇在田园中,野鸭自由地在湖中嬉戏,漫步在昌宁县水生态环境治理示范园中随处可见大片的马鞭草、狼尾草、黄菖蒲等植物,让身处其中的人身心也自然轻松了起来。踏上云桥,远看群山叠翠、小城恬静,徐霞客笔下的“边疆之雄城”尽收眼底,远方的山近处的城构成了一幅山水田园城市的美丽画卷。

  昌宁县以“水利+水生态+水景观”的设计理念建成占地1500亩的水生态环境治理示范园,由滨湖湿地游览区、生态湿地净化区、观光农业体验区、传统农业体验区4个区域组成,整个水生态环境治理示范园以“飘逸的云”为主题,建设了云亭、云桥、云塔等建筑,如漂浮在昌宁广袤田野上的云朵,让游客能够欣赏到“既看流水又看云” 的别样风光。

  “水生态环境治理示范园除了给当地居民提供一处可游玩之地外,它更大的作用是一个自然生态的污水处理系统。”昌宁县委宣传部的禹晓宁向记者介绍。水生态环境治理示范园是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作用,对污水和污泥在湿地经过沉淀、吸附、滞留及水生各类动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等生态处理后,完成对污水的处理。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从而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自水生态环境治理示范园建成以来,污水处理能力为每天3万吨。通过三级净化后,水质能达到地表水二类A级标准,使右甸河上游和团结河、清真河以及勐廷、新华等6个村(社区)118个村民小组,2.6万人生产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得以解决,实现了右甸河“汛期分洪、旱季补水”的功效,有效解决了下游1.2万亩基本农田灌溉和城市景观用水问题。

  针对污水处理问题,昌宁县多管齐下,不仅从生态治理出发,更加入了工业治理,成立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完善了昌宁的水生态治理系统。

  昌宁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位于田园镇龙泉社区七甲村民小组,占地23亩,是一座园林式的工厂,于2013年11月通过云南省环境保护厅环评验收并正式运行,是全省首家采用DAT-IAT工艺的污水处理场,出厂水质达到国家一级B标排放标准。投入运行至今,累计处理污水2700万吨,处理率达89.7%。

  水生态环境治理示范园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建立,让生态治理和工业治理有效结合,进一步提升了右甸河水质,改善了居民的环境和城市市容,提升了城市品位,将城市与生态、城市与农业、城市与旅游完美融合,为创建田园城市、美丽县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重墨添色彩

  公园城市一体化

  美丽县城建设是一场关于美丽的实践,在昌宁则更为生动。为了做好做活“水文章”,更好巩固美丽县城建设成果,昌宁县打造了茶韵公园和星河田野公园,与水生态处理示范园成为了三园联创的右甸河田园生态旅游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

  好山好水出好茶,上山上水出上品。昌宁晨雾暮霭的独特宜茶气候,为昌宁茶叶造就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同时为昌宁的茶文化打下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抓住此优势,昌宁以“水”为基础,以“茶”为魂,打造了茶韵公园。

  茶韵公园位于昌宁县田园城市中心,占地约300亩,是昌宁县城打造“一轴·三脉·多核心”的城市生态景观的核心区域,也是展现昌宁“山、水、泉、田、城、茶”中茶文化元素的重要区域。公园分为两湖十园九亭。“一园一世界,一亭一洞天。”不同的亭园有着不同的茶文化主题,身入公园的游客不仅能欣赏到美景,还能了解昌宁的茶文化历史。两湖为静怡湖和静茗湖,目前两湖部分水源正是来自水生态公园净化处理过的污水,水质纯净、水色清澈。湖边漫步,亭中歇息,长廊中一群老人唱着戏跳着舞,茶韵公园不仅将“水”的美烙进城市里,更是装入了居民的心中。

  在茶韵公园的南侧就是三园联创的第三园——星河田野公园。北斗七星和星宿文化是星河田野景区的打造主旨。将右甸河的水部分引入到公园中,并依据北斗七星方位形状修建河道,弯弯曲曲地环绕在田野之间。进入公园的游客可以坐小船顺流而下,亦可乘坐游览车、步行等方式饱览沿途风光。河流两岸的景观随着河段的不同和四季变化,呈现出晨起白鹭蹁跹田园静谧的沁脾清新、晚归星河婆娑亭桥摇曳的无限风情。

  “昌宁只有一个公园,这个公园就叫昌宁”。目前,昌宁县按照“城市公园化、公园城市化”的要求,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已建成11个城市公园,新增公园绿地面积28万平方米,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完善了县城基本功能、提升了公共服务质量、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风貌,带动了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全面增强。(杨 茜)

(责编:徐前、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