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麻栗坡:十余万劳务大军闯市场

2020年10月28日09:42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99.9%的面积为山区,喀斯特地貌占70%以上的国家级贫困县的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麻栗坡县委、县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最大民生,以“西畴精神”引领十余万劳务大军闯市场,快速提高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打牢了乡村振兴基础。

外出务工闯出创业“致富路”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是要想在麻栗坡县这样典型的喀斯特地区靠传统农业发家致富,谈何容易。尤其是像铁厂乡这样石漠化严重的地区,满山的石头,玉米都种到了山间的石头缝里。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还有很多群众家里几乎买不起大米,以玉米为主粮。

为改变这种“吃不好、没钱花”的现状,不少人开始外出打工。渐渐地,在沿海地区,麻栗坡籍外出务工人员凭借能吃苦,勤奋工作的良好形象,打响了麻栗坡劳务输出“品牌”,也为全县群众闯出了一条脱贫路。同时,他们辛勤的付出也得到了丰厚回报。麻栗坡县六河乡营盘山上哪占村,全村35户人中就有28户建档立卡户,属于深度贫困村。自2014年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在工作队员的鼓励和村里致富带头人的带动下,这里的群众纷纷外出务工,每年的务工收入少则五六万多则几十万,目前,该村建档立卡户已全部脱贫,村里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红火,群众笑得比蜜都甜。

多项机制护航增收“高速路”

一直以来,麻栗坡县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工作,充分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和驻村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认真开展宣传发动,不断增强群众“外出务工增收,早日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每年县里举行务工返乡人员座谈会、欢送会等活动,让那些尝到甜头的务工人员谈自己是如何做到“空着双手出门去,抱着资金回家来”的经历。经过努力不懈的宣传,不少贫困群众开始转变思想,从“不愿出门转”到“外出把钱赚”,一条增收高速路初见雏形。县委县政府趁热打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不断建立健全劳务输出、劳务协作、劳动维权等工作机制。

该县及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群众外出务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每年安排2000万资金用于就业奖补发放,对到县外稳定就业90天以上的贫困劳动力给予一次性生活补助或交通补助费500元;对在县内累计稳定务工90天以上的实行“1?3?6”激励激发行动,按照务工时间、劳动力种类和组织化程度分别给外出务工人员和带动企业、个人以资金奖励补助,不断激励激发群众外出就业的动力和激情,全县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就业务工氛围。

青壮年出去了,家里自然会留下很多顾虑。铁厂乡太和村当地党员自发地为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做好玉米的春种秋收不让土地丢荒,县里的群团组织也通过开展阳光关爱、送温暖等行动着力解决对因劳务输出产生的留守儿童、老人的教育、抚养等问题。没有了后顾之忧,外出务工无疑成为了最安心最省心的增收方式。

四个平台扩宽群众“就业路”

为有效解决群众务工就业和企业招工需求不平衡的矛盾,继续扩大麻栗坡县农村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规模,县委、县政府积极搭建平台,不断促进劳务输出组织化、持续化发展。充分发挥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优势,主动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对接协调,广泛收集各类用工信息,根据群众务工需求,筛选出真实、合法和有效的就业信息,线上通过云南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方式及时向群众发布,线下通过乡、村社保工作人员和挂钩帮扶责任人入户为群众“送信息、送政策”,做到“零距离、全天候、不打烊”为群众推送就业岗位,搭建好信息服务平台,确保群众“多岗可挑、有岗可上”。

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役军人、有就业意愿“两后生”等专场招聘会,开设就业政策咨询、就业职业培训咨询报名点,精准高效地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就业政策、就业指导等服务,搭建好就业服务对接平台让广大农村劳动力尤其是贫困劳动力“零距离”与企业、用工单位对接,大胆参加应聘,确保对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劳动力100%实现推荐就业。

主动牵线龙头企业,内联外引,帮助麻栗坡劳务输出在各大企业站稳脚跟。加强与务工企业的联系,积极组织开展家政服务、建筑、中草药种植与加工、电子商务等各类培训,让每一位贫困劳动力都掌握一门以上的技能技术,变“输血式”就业为“造血式”就业,以技能培训平台实现转移就业从“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

设立法律援助中心人社工作站,依法为符合条件的务工群体提供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务。通过积极开展依法维权法制宣传、法律援助宣传、免费法律咨询等服务,搭好法律援助服务平台保障务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双方协调发展。目前,全县开展各类招聘会1724场次,推荐岗位9.95万余个,转移就业9.33万人,贫困劳动力3.20万人。

人才培养夯实乡村“振兴路”

外出务工让群众得了实惠,也让政府看到了提振地方经济的希望。为此,麻栗坡县加大对农村劳务经纪人、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育力度,县内涌现出了带领100余名乡亲邻里跨国务工月收入过万的猛硐瑶族乡老陶坪村委会劳务经纪人盘云勇,带动全村青壮年到“两广”务工,使村里面貌焕然一新的马街乡黄家坪村委会凹塘村致富带头人田茂云等一批优秀带头人。依托乡亲邻里的帮带,麻栗坡劳务输出走出大山植根于全国各地,更走进了周边国家。同时县委、县政府还引进劳务派遣企业对县内涉外劳务进行规范提升,提高了劳务输出系统化、组织化、规模化。

如今,麻栗坡务工者的足迹已经踏到了日本、缅甸、老挝等地,劳务输出走上了一条“国际化”道路。通过在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开设旅游服务管理、烹饪、电子电工等实用专业,着力打造一个劳务输出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外交部定点帮扶优势,加强与外交部的交流合作,为劳动力输出找到“高层次”就业机会。建立培训长效机制,着力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式劳务输出技能提升培训模式,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学校培训专业,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不断扩大劳务输出麻栗坡品牌效应,增强群众参与劳务输出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群众由“找工作”变为“选工作”,劳动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群众增收创收“可持续”,打牢了乡村振兴基础。(张雯铭 王正委 刘应菊 李艳萍 )

(责编:徐前、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