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麻栗坡:村民有了“绿色提款机”

2020年08月25日14:51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分享到:
 

供图

“我家现在养了80多箱蜜蜂,全部养在山上,纯天然的蜜,去年取蜜,一次就卖了500斤,收入还不错。”郑传江高兴地说,去年他家光养蜂就有四五万元的收入,蜂箱成了村民致富的“绿色提款机”。

走进云南省麻栗坡县大坪镇高笕梁村委会,家家户户都可以看到几箱蜜蜂,养蜂成了这里一道亮丽的致富风景,更成了村民发家致富的一条门路。

郑传江家是高笕梁村委会南泥湾村小组的一户村民,以前是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驻村工作队和挂钩帮扶干部的引导下,他扩大了蜜蜂的养殖规模,从以前的4、5箱扩大到现在养着80多箱蜜蜂,每年平均售出700斤左右的蜂蜜,养蜜蜂成了他脱贫致富的主要门路。

供图

麻栗坡县大坪镇高笕梁村委会以丰富的森林植被为依托,以极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为特色,融珍稀动物、植物和水源涵养林保护于一体,这里是蜜蜂向往的天堂。村民们利用了这一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蜜蜂养殖增收致富,涌现出一批养蜂致富带头人。

金竹林村小组村民秦贵红小学毕业后,到外面打拼多年。谈起养蜂,秦贵红说从小就有个养蜂梦,天生就对蜜蜂有喜好,喜欢蜜蜂的默默奉献。一年四季,蜜蜂成了村民们友好的朋友,所以养蜂既是他的工作又是生活。同时,依托老家的地理环境优势,发展养蜂将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产业。

2018年刚开始养蜂时,由于没什么技术,刚装回来的蜜蜂,几天就不见了,几十箱只剩下几箱。采蜜的时候,由于没有经验,造成大量蜜蜂冬天没有蜂糖吃,不久就全死了。那一年养的蜜蜂,基本上都没有成功。后来没办法,他就到广西、贵州等地学习养蜂技术,并购买有关养蜂技术方面的书籍自学,加上自己的总结,才有了一定的养蜂技术,现在可以自己引蜂了。秦贵红总结说:“养蜂的箱子和养蜂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起初我的蜂箱都是购买的,现在可以自己自做了,蜂王也可以自己培育出来了。”

供图

有了一定养蜂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秦贵红没有忘记家乡村民,他决定带动更多的村民走向上养蜂致富路。他主动联系村里的贫困户,耐心地向他们传授养蜂技术,教他们如何引蜂和育蜂王,帮他们采购蜂箱,教他们怎么安放蜂箱等。目前,金竹林村生态养蜂养殖农户就有20多户,成立了麻栗坡县秦红养殖场,全村共有蜂箱600多箱,年产蜂蜜4800斤到6000斤,为本村的脱贫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018年,秦贵红主动找到村干部商量成立蜜蜂养殖场,想要充分利用金竹林村群众一直以来有自发养蜂的传统,且养殖时间长、老少皆能养,具备一定的养殖基础和技术的优势来带动群众发展养蜂产业,将蜜蜂养殖业作为村集体产业来发展。这一想法得到了大坪镇党委政府、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及村里群众的支持,2019年3月,借助精准扶贫东风,他向信用社贷款5万元的创业贷款,成立了麻栗坡县蜜蜂养殖场,现养殖场共饲养蜜蜂300多箱,规模逐步形成,势头良好。在今年6月份的采蜜期,采蜂蜜1000余斤,按照市场零售价野生蜂蜜100元每斤的价格计算,仅养蜂一项,就能为当地蜂农带来10万余元的收入。据介绍,目前,高笕梁村委会农户养殖蜜蜂已达1000余箱,仅养蜜蜂这项收入,最低的农户也超过8000元。 (罗贡能 张雯铭 王正委 )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