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菜园”溪园小区实体店内,店员殷丽芳与同事忙着服务顾客。
如果你买的每一份蔬菜,都可以通过手机了解到它从耕种、管理到采收的各个生产环节,让你放心食用;如果你足不出户,在手机上就可以订购无公害、无农残的绿色或有机蔬菜,既买得放心又便捷你的生活,你是否会选择?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大家都关注“舌尖上的安全”的当下,“峨山菜园”的出现,让关注食材安全的人们为之眼前一亮。
“峨山菜园”是峨山县委、县政府打好“绿色食品牌”、助推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峨山菜园”通过一整套溯源信息化管理,在依托当地实际、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的同时,通过实施品牌化管理与营销模式的创新,有望为广大农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
“峨山菜园”
线上线下销售忙
近日,玉溪海鲜批发市场门口放置的“峨山菜园”宣传展架旁,因扫码购、0.1元秒杀等活动,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峨山红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楹农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峨山菜园”是由红楹农业开发和运营的全省首家线上线下全场景,可追溯农产品种植、管理等一体化的新零售平台,这些农产品均获得绿色食品注册认证。
扫码打开“峨山菜园”微信公众号,可以了解到“峨山菜园”的时鲜菜品,查看基地实时监控视频,还可以直接点菜送到家。据总部工作人员介绍,“峨山菜园”通过直采基地监控系统、蔬菜农残快检和肉类快检标准化检测、农产品溯源信息化管理,实现了产品从耕种、管理、采收到销售等一体化溯源体系。
走进红塔区汇溪路“峨山菜园”溪园小区实体店,殷丽芳与同事一早就开始忙碌。500多平方米的店内,各类产品的绿色食品证书悬挂于墙面上,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
“店里的菜都是从峨山送来的,8点前会到。”殷丽芳一边为顾客找补钱一边说,“最多的时候有40多个品种,少的时候有20多个。最热销的有‘禾外香’大米,大龙潭乡的生态猪肉,小街街道的林下土鸡,还有河外村委会的生菜、黄瓜、番茄等。”一位常来购买蔬菜的顾客说:“他们家的新鲜菜都是当天一早到货,随时拿起手机就可以直接预订,遇到没有时间去店里取货,他们还送上门。”菜品新鲜、“零农残”、口感好、购买便捷、服务优质等诸多优点,成为附近居民喜欢来这里买菜的原因。
疫情期间,“峨山菜园”手机App与微信公众号上“足不出户、送货上门、零接触买卖”的服务,为居家抗疫的人们提供了生活保障,更多的人也是从那时开始接触“峨山菜园”。
今年4月,位于玉溪中心城区的“峨山菜园”山水实体店正式开业。从认识“峨山菜园”到决定加盟做“峨山菜园”线下实体店,店主李瑜做了大量考察和了解。她看到,人们对无公害、无农残绿色有机蔬菜的认同度越来越高,毅然决定加盟经营,她相信“峨山菜园”会越来越受大家欢迎。店员黄元雄一边为蔬菜做保鲜管理,一边说道:“开业至今不过短短两个月,我们对各单位食堂供货,也针对小区住户进行零售,在每天预订、留菜、送菜的过程中,‘峨山菜园’逐渐被大家熟悉和喜爱。”
绿色农业
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记者从峨山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2018年,峨山县根据中央和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及时成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通过走访调研、分析审视全县“三农”工作,发现全县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滞后,常规农产品增值空间不大,特色农产品没有形成规模;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农产品加工链条短,保鲜、包装、储运、销售体系落后;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带动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都制约着全县农业发展。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让峨山县在乡村振兴中见到实效,让广大农民走上生产脱贫、产业致富之路。
峨山耕地资源、水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素有“滇中咽喉”之称,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县城距昆明113公里、玉溪24公里,便捷的交通网络满足了生鲜电商和直采基地半日到达的要求;泛亚铁路中线建成后,10小时可达东盟各国,为农产品出口贸易打开了一扇便捷的窗口。
经过反复分析县情,认真研究政策,峨山县决定以绿色优质农产品为切入点,走一条“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科技化管理、组织化经营、品牌化运作、市场化营销”的绿色农业发展之路。在完成《峨山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新零售平台和体系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后,峨山县通过招商引资,确定了红楹农业为“峨山菜园”平台运营企业。
峨山县政府采取与云南省农垦集团下属的高原特色农业有限公司、云南省云勤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措施,为设立零售实体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重塑农产品产业业态,推动农产品生产、物流、销售迈入线上线下全场景融合,铸就知名原产地,打造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使农产品“近在眼前”、消费“身临其境”、安全质量“有源可溯”,成为“峨山菜园”吸引消费者的一个个亮点。
多措并举
凸显“峨山菜园”优势
红楹农业董事长柴金凤告诉记者,公司用3年时间在全县8个乡(镇、街道)建成菜园、果园、野菜园、菌园、牛场、羊场、猪场、鸡场、蜂场、渔场、磨坊、芽菜坊和粮油13类22个直采基地。每个基地都通过第三方对土、水、气进行严格检验,同时做好直采基地人员技术培训,实现对种养、直采基地合作生产者进行生产监督和技术指导,“依标种养、封闭生产”。
与此同时,为赋予农产品特色“身份”,“峨山菜园”融合了太极图、云茶山庄、凤窝庄园、“睡美人”、迭白水瀑布等峨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观设计产品标识,申请注册商标,彰显峨山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规模集约、安全健康、自然天成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峨山菜园”自2018年7月运营以来,紧紧抓住消费者对健康食材的需求,依靠直采基地生产市场需求的蔬菜、水产、家禽等特色产品。通过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检验检疫监管体系,实时对直采基地环境进行检测,实施农产品生产准入制度、查证抽检制度,建立不合格产品报告及安全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全程达标,打牢品牌基础,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峨山菜园”App是整个销售平台体系的核心,尊重消费者的体验,在订购报价、在线支付、物流跟踪、退货管理、订单评价等方面创造了全新的消费模式,推动农产品生产、物流、销售迈入线上线下全场景融合。客户管理系统将线上线下的人、货、物三要素重构,提供消费者线上订购、直接自提、实体店专营、即时配送、分类配送等多种方式,实现网上购物和线下实体系统有机结合,形成“商品通、会员通、支付通”的新零售模式,让人们购得方便、吃得安全。
“峨山菜园”
构建农民致富新模式
走进凤窝育苗场大棚,通过基质和水培两种不同介质培育的蔬菜长势良好。
技术员罗天龙指着使用基质栽培法栽种的作物说:“所有的育苗基质都要经过消毒处理,次日翻种。这些植物通过有效吸收根部的营养液,减少病虫害等问题,这样植株生长周期也会变长,产量就会有所提升。”整个育苗场里,无论是基质栽培的番茄、黄瓜、辣椒等瓜果,还是水培青菜、白菜、生菜等蔬菜,均未出现过检测超标的情况。
2019年,红楹农业流转了岔河乡河外村委会109亩土地种植韭菜、莴笋、芹菜等蔬菜,“峨山菜园”售卖的大多数菜品就出自这里,土地流转费用为每年每亩2000元,务工人员60余人,带动建档立卡户3户11人脱贫致富。
玉溪市嘉禾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从贵说:“合作社现有成员53户,自2014年成立以来,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67户,水稻种植面积从120亩扩大到3000亩,实现水稻种植亩产值增加350元。通过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水稻种植,把产业发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劳务输出这些帮扶措施落到实处,切实提高贫困户家庭收入。据粗略统计,6年来合作社为22户贫困户增收132万元。”
河外村委会党总支书记王云娟说:“有了合作社,村民不用到处找销路,收购价格稳定,技术有保障。土地资源被盘活的同时,村民参与务工,有效增加了收入。”
红楹农业以绿色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为核心,组建绿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起“公司+种养大户+合作社+农场主”的运营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绿色农业。
峨山县工业商贸和科技信息局副局长胡皎认为,“峨山菜园”借助国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绿色食品牌”的东风,顺应当今人们向往安全健康食品和都市人的田园情结,采取外引内联,规模化流转土地,工厂化育苗、生态化种植、数据化管理,走出一条致富路,让“峨山菜园”成为乡村振兴的一股绿色能量,不仅能够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也能够让广大农民在绿色产业实践中赚到更多票子,生活得更加美好。(记者 沈杰 文/图)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