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之歌流淌明光河

2020年08月13日15:57  来源:保山日报
 
原标题:振兴之歌流淌明光河

  腾冲市明光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一河两岸”的独特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以明光河为主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串起丰富多元的产业链,铺绣出富民强镇的产业带。

  明光河发源于高黎贡山山脉的河头山,自北向南贯穿明光坝子,全长72千米,流域面积698平方千米,灌溉面积26789亩,占全镇水田的85%。沿着明光河一路走来,万亩青翠欲滴的高山乌龙茶、数千亩含苞待放的万寿菊、万亩价值连城的中草药,以及新崛起的荷兰豆、青花椒、金银花……

  上游:云端上的“青山”

  “作为自治社区第一批试种乌龙茶的茶农,又是村级产业致富带头人,多年来,发展产业实属不易。乌龙茶产业从刚开始的群众担心、质疑到现在发展成为社区的支柱产业,得益于明光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肥沃的土地。好山好水出好茶,自治社区种植的乌龙茶口感醇厚、香气芬芳,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和认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9118元增至2019年的12516元,离不开乌龙茶产业的带动,群众收入增加了,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守边固边更加自觉,边境社会一派繁荣与稳定。”在茶园采茶的茶农麻文旺笑着说。

  2004年以来,自治社区引进云南极边茶业公司,先在乌龙坝规划300亩作为公司基地,在种植、加工、产品、市场营销取得突破后,率先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订单”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百分之百的“订单农业”,开启了腾冲订单农业扶贫工作的先河,破解了自治“好山好水无特产、广种薄收贫困多”的困境,打造出一条“党建带动产业发展规模化,订单农业常态化,品牌打造特色化,农民增收长效化”的发展路子。

  中游:富民强村的“宝贝”

  沙河社区党总支书记周朝永说:“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号召下,我带领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从零星种植重楼、三七等发展庭院经济开始,一点点探索和培育,到现在规模种植羊肚菌、姬松茸,既解决了群众就近就地务工的就业难问题,又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特别是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大力发展产业充分激发内生动力,持续巩固了脱贫成效。下一步,社区还将继续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花心思,在明光河畔产业带中填充沙河特色,共同实现产业兴旺的宏伟目标。”

  松园社区村民周庆武说:“在村委会的号召下,我种植了15亩姬松茸,姬松茸生长发育快、见效快、收益大,每亩大约有2万元的收入。同时,我还帮扶了本地2户贫困户,带动了10余人就业,也算是为家乡发展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下游:多元繁荣的“共同体”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时下的明光川尾,万寿菊、金银花等各类产业之花竞相开放,产业发展齐头并进。据该镇党委书记刘建章介绍,今年他们结合云岩寺A级景区创建工作,在云岩寺脚发展种植了120亩万寿菊。未来在持续做好“水文章”巩固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还将念好“山字经”,以云岩寺文化和田园风光为载体,打造集产业、文化、旅游、集镇为一体的2A级景区,将文化旅游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呈现产业发展与文化旅游齐发展、同迈进的“双赢”良好局面。

  站在明光河畔,眺望不远处的东山社区,看着微风中随风摇曳的红花油茶,听着榨油厂传来的机器轰鸣声,想着那一条条产业发展链条下带来的都将是一个个富裕、幸福的新时代的农村“小康”家庭,让人感到充实而欣慰。(伯年龙)

(责编:木胜玉、徐前)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