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羅平:多元產業發展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雲南省曲靖市羅平縣富樂鎮必米村曾經是“無產業、無資金、無信心”的“三無”村,如今千畝蔬菜基地綠意盎然、肉牛養殖場“牛”勁十足、特色果園碩果累累,在鄉村振興的畫布上勾勒出“產業興、村民富、鄉村美”的生動畫面,呈現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
駐村工作隊與村組干部了解茭瓜收入情況。
黨建引領“搭框架” 破解產業促發展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牛鼻子’,而黨建是牽起‘牛鼻子’的關鍵。”羅平縣教育體育局派駐富樂鎮必米村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黃李兵的話,道出了村子產業發展的核心邏輯。必米村依托“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從“組織化抱團”“利益聯結”“產業鏈延伸”三端發力,為產業發展筑牢根基。
“2018年我到必米駐村,經過幾年的努力,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產業破局、治理創新'鄉村振興的‘必米路徑',現在有肉牛養殖、蔬菜、水果等多元產業,通過‘一地三金'模式,即村民以土地流轉獲租金、務工就業得薪金、資產入股分股金等方式增收致富。”黃李兵說。
在必米村黨總支的牽頭下,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將原本分散經營的農戶緊密聯結成“發展合力”。該合作社負責人李治論介紹:“我們從2022年開始嘗試肉牛養殖,逐步組織起來成立合作社,參與養牛的群眾越來越多。后來,又成功爭取到滬滇協作資金370萬元,用於建設‘千頭肉牛養殖示范村’。如今,規模大的農戶養了30多頭牛,少的也有5頭以上。我們希望通過肉牛養殖,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專業合作社的成立,讓曾經“單打獨斗”的養殖戶有了堅實的“主心骨”。
如今,肉牛養殖帶是動當地25戶86名脫貧群眾年均增收超8000元。
特色產業“填空白” 荒田變身“增收田”
在必米村,曾經的廢棄田如今成了村民的“增收田”。“茭瓜種植基地負責人劉文飛分享了他的創業經歷:“2022年,我看到這片荒地,就想嘗試種植茭瓜。在村委會的協助下,我順利流轉了150多畝土地。雖然第一年試種沒有成功,但后面兩年逐漸走上正軌,收成還算不錯。去年我又擴種了150多畝,眼下正在採收。”
如今,劉文飛的茭瓜面積已擴至300余畝,畝產量達1.7噸至2噸,採收的茭瓜直供浙江、上海等市場,成了“香餑餑”。
必米村特色產業不止茭瓜,特色辣椒、竹蓀菌等產業與茭瓜、人參果形成“四季有產出、季季有收入”的種植格局。
同時,拓寬銷售渠道,實現土地“不空閑”,村民的腰包“不癟空”。
村民採收茭瓜。
產業興旺“結碩果” 鄉村振興“加速度”
如今的必米村,產業從“零”到“有”、從“有”到“優”,村民收入翻了一番,“三無”村已蛻變為產業興旺的“示范村”,在鄉村振興路上跑出了“加速度”。
“我們跟駐村工作隊一起出謀劃策,引進了多個產業,去年又引進人參果,種下來成效比較好,產值也比較高。”必米村黨總支書記劉文芳說,“下一步,我們將擴大種植、養殖規模,帶動群眾致富,讓更多人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從荒蕪田地到連片產業帶,從零散養殖到集約化規模經營,必米村正以產業振興為核心引擎,積極對接滬滇協作項目,建成現代化肉牛養殖場和冷鏈加工中心。如今,村裡茭瓜年產量超過500噸,實現純利潤180余萬元,真正形成了從生產、加工到銷售的一體化全產業鏈條。
目前,“必米方案”在富樂鎮5村推廣,新建6個產業基地、增700余就業崗位。如今的必米村,奏響鄉村振興的“奮進之歌”。(李忠橋、張正舉 文/圖)
來源:羅平縣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