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
多措並舉穩就業 多元渠道拓空間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的關鍵環節。
進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以來,雲南省始終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千方百計拓展就業渠道。結合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堅持外出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並重,多措並舉促進農民工就業,引導外出人才返鄉、城市人才下鄉創業,激活就業增收“一池春水”。
全方位幫扶培訓
外出務工有底氣
進入過渡期以來,雲南不斷提高外出務工人員服務組織化、系統化、精細化程度,有效拓寬務工就業門路。
2021年,昆明市東川區被列為雲南27個國家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之一。因搬遷勞動力就業穩定性不強等問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任務艱巨,責任重大。4年多來,東川區緊扣“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認真貫徹落實就業優先戰略,通過實施就業工作“六步法”,以實際行動幫扶東川區農村勞動力穩就業促增收。截至目前,東川區農村勞動力就業率達92.09%,87家就業幫扶車間帶動5607人實現“家門口就業”,脫貧人口就業規模穩定在5.1萬人,技能培訓惠及3600余名群眾。
鎮雄縣是雲南第一人口大縣,外出務工人員長期保持在49萬人以上,逐步形成了以勞務輸出實現增收致富的“打工經濟”。當地因地制宜,用好人力資源這一優勢。近年來,鎮雄縣圍繞有組織、有技能、有品牌、有服務“四有”目標,通過體系化構建、公司化運作、市場化推動、精細化服務“四化同步”措施,全力打好勞務輸出“組合拳”。
上海振華重工長興分公司的箱梁車間裡,臨滄技師學院2021屆機電一體化專業學生羅吳濤在認真學習機器人箱體焊接操作。正在指導羅吳濤的年輕技師,是機器人焊接技術員李會兵。他也是2021年從臨滄技師學院以實習生的身份過來,通過考核正式入職振華,現在已經在振華工作4年了。李會兵的經歷,是大部分“臨滄籍海裝工”成長就業的生動寫照。
如今,“臨滄籍海裝人才”勞務品牌已成為臨滄的亮眼名片。截至目前,臨滄籍海洋裝備人才在上海崇明六大海洋裝備制造企業從事電焊、鉗工、涂裝、海員等工種共2043人。
勞務品牌是融鮮明地域標記、行業特征和技能特點為一體的優質就業載體。近年來,雲南培育了一批特色鮮明、技能過硬、口碑良好的勞務品牌,有力促進了勞動力就業增收。為不斷提升“雲”字號勞務品牌市場競爭力,雲南持續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推動脫貧縣健全職業技能培訓統籌機制,開展實操培訓和以工代訓,提高脫貧人口職業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增強務工就業能力。充分發揮職業院校和招工企業作用,強化訂單培訓、以崗代訓,提高脫貧勞動力就業穩定性、競爭力。同時,進一步加大普洱咖啡工等“滇字號”勞務品牌培育工作力度,不斷提高勞動力素質能力,提升勞動力就業收入水平。
除了以縣(市、區)為單位、以州(市)為引領的方式外,雲南做到精准對接需求,深化東西部協作,促進就業。
雲南持續深化東西部勞務協作,簽訂勞務協作協議2158份,邀請福建、廣東、上海、四川人社部門和企業到雲南宣介政策、開展巡回招聘。派出251個工作組,聯合154個駐省外勞務工作站、317家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赴東部地區穩崗拓崗,省外轉移就業402.3萬人。同時,雲南農民工勞動權益保障不斷提高,外出務工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有效提升,讓農民外出務工吃下“定心丸”。
產業高質量發展
就近就業有門路
“務工不必去遠方,家鄉就是好地方。”這句話在雲南已成為現實。
春茶採摘季,勐海縣通過發布採茶用工信息和推薦用工崗位,成功組織了2萬余人參與採茶工作。不僅保障了茶區春茶生產,還實現採茶工收入增加,月人均收入3000元至5000元。
哲林、光筑這兩家永仁縣的農業龍頭種植企業,高峰期每天用工缺口近2000人。在藍莓上市季節,可帶動5000人就地就近就業。草莓產業可提供崗位100余個,農戶務工日均收入150元。通過推行“土地流轉+返聘務工”模式,建立合作社保底收購機制,草莓次果加工利用率達100%,提升種植戶收益穩定性。
如今,探索建設零工市場,成為支持農民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法寶。省內零工市場不斷壯大是雲南高原特色產業不斷發展的結果。雲南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提出圍繞花卉、咖啡、中藥材、蔬菜等高原特色重點產業,拓展種植、加工、銷售等就業崗位和季節性用工崗位,構建聯農帶農就業增收機制。
產業興,就業穩。在此支撐下,全省建成“幸福裡”社區76個、零工市場140個,設立村(社區)公共就業服務站點1.48萬個,引導2100多家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在基層設立網點,歸集省內外優質崗位保証脫貧勞動力就業需求,167.3萬脫貧人口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目前,“幸福裡”社區60%以上務工人員月收入達4500元,越來越多的脫貧群眾走上了致富路。
拓寬零工市場,還要開辟新的就業空間。近年來,雲南各地盤活用好閑置資產“招小商”,承接產業轉移,把車間廠房建到群眾家門口,讓群眾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目前,全省盤活閑置經營性幫扶資產475個、開發區閑置廠房88.1萬平方米,引進一批勞動密集型小企業,打造“家門口的務工車間”,讓4.6萬群眾實現就地就近就業。
瀘水市因地制宜赴廣東珠海以“棒球加工”增產延鏈為重點開展“招小商”。珠海市我能商貿發展有限公司確定,瀘水市棒球“縫合車間”從目前5個增至8個,用工600人以上。引進珠海市隆濱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在怒江建設電子元件加工車間,整體用工1200人以上。第一期車間建在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已組織30名技術骨干培訓並加快廠房建設,用工約600人。
為積極擴大縣域內就業規模,雲南實施“人社工作助力縣域經濟發展促就業”行動,加快建設7個勞動密集型產業園,將“家門口的務工車間”試點縣(市、區)由10個擴大至54個,全省運營就業幫扶車間2338個,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20.57萬人。目前,全省縣域內就地就近就業855.48萬人,較去年增加14.55萬人。雲南用一個個就業幫扶“小車間”實現鄉村振興“大作為”。
鄉村全面振興,關鍵靠人。返鄉農民工有較強的市場意識和較高的技能水平,返鄉創業有優勢。高校畢業生等青年有知識有眼界,返鄉創業能帶給鄉村新活力。如普洱學院涵蓋鄉村振興等的孵化項目正成為雲南鄉村人才隊伍的“孵化器”。人才與鄉村發展同頻共振,正在激活鄉村全面振興新動能。
過渡期進入沖刺階段,雲南努力讓廣大農民“走出去”有渠道、有保障、能賺錢,在“家門口”有活干、有錢賺、顧好家,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記者 王淑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