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雲南楚雄

沃土生“金” 產業向“春”

2022年12月20日15:55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來到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龍街鎮倉屯村,雖是冬日,但顆粒飽滿的蠶豆、躍躍欲長的洋蔥……讓田間地頭一片生機勃勃。

資源提效,厚植發展潛力

按照探索轉型升級,推動多元產業發展,助力農戶持續增收的發展思路,大姚縣煙草專賣局攜手當地黨政部門,聯合開展智慧農業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

當地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化零為整”推進規模化種植,進一步挖掘土地資源潛能,開始了大姚縣德芸帆煙區產業綜合體建設。

金碧鎮廠房村的劉德華在煙草部門的指導幫助下,搞起了德芸帆煙區產業綜合體。

“要是能把土地集中起來,大型機械就能進田,效率就能提高。”他想,零散的“巴掌田”難成氣候,要搞綜合體就要把土地流轉過來統一管理。

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劉德華的合作社流轉了土地1852畝,在五福村流轉土地840畝,種植規劃以烤煙水稻為主,多元產業為輔。

土地集中后,大型機械就能進田,“一台大拖拉機一天就能完成40畝土地翻犁,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劉德華說。

今年流轉的2692畝土地,統一整地、理墒、移栽、施肥……,各個管理環節都能一氣呵成,劉德華說:“我們還用上了無人機飛防,200畝土地一天就飛完了。”通過土地流轉,田塊的宜機化、集約化、專業化管理程度高了,耕種的技術也隨之得到改進,品質也得到了提升。

劉德華(右)和蔡美聰(左)在田間採收蠶豆。張靜梅攝

劉德華(右)和蔡美聰(左)在田間採收蠶豆。張靜梅攝

產業提質,壯大發展實力

土地資源得到保障,就有條件多元發展。一半種烤煙一半種糧食和其他作物,來年就能有效輪作。於是合作社通過擴大種植、引入種植大戶等方式和其他農戶一起,種上了水稻、洋蔥、制種玉米、蠶豆和蔬菜,實現了從單一的生產轉變為與特色經濟作物種植相輔相成、融合發展的綜合發展模式。

劉德華介紹:“2022年,綜合體內的烤煙產值在648多萬元,600多畝洋蔥、80畝水稻,還有蠶豆、制種玉米長勢都很好,洋蔥還實現了訂單生產。”合作社還建設了冷鏈倉庫、大米加工場,充分利用冷鏈物流中心開展水果、蔬菜等非煙農產品的儲藏、物流、銷售工作。

不僅如此,綜合體還參與了美麗鄉村建設,在美泗古村附近種上了100畝彩色水稻,田裡養上了谷花魚,先后接待了旅游團隊20余個,游客3000多人。去年龍街鎮政府舉辦的豐收節,很多游客專門來游古村看稻田體驗鄉村生活,游客們紛紛下田摸魚,好不熱鬧。

隊伍提速,彰顯發展合力

綜合體項目區內不僅解決了土地問題和產業問題,還解決了人的就業問題,通過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合作社集合了村裡原先在外務工受疫情影響回村的人,家裡勞動力少無法獨立耕種的人,需要在家照顧老人孩子的人,對種植有一技之長的人……讓他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能打工。

今年是五福村的蔡美聰跟著劉德華打拼的第10個年頭,家裡土地零散而且就隻有他一個勞動力,又要照顧老人孩子,又要干農活實在忙不過來,“於是我就把家裡的土地流轉給了合作社統一管理,平時在合作社打工,一年也有三萬多元的工資。”這些年能領到穩定的“工資”比去外面打工強,蔡美聰這麼覺得。

合作社不斷完善專業化服務體系,全面開展育苗、機耕、起壟、植保、專業化烘烤等環節專業化服務,像蔡美聰一樣的工人在合作社固定的有33人,通過培訓,他們有的是拖拉機手,有的是技術能手、有的是“烘烤大師”……為綜合體內的水稻、玉米、蠶豆、洋蔥等作物提供機耕、無人機飛防植保等專業化服務。綜合體內還建成了冷鏈倉庫和大米加工場,實現了產業工人“一專多能”。

沃土生“金”,產業向“春”。借助綜合體建設,為當地農民增收、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張靜梅)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