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擺依寨:美麗彝村“繡”出來

2020年06月29日15:22  來源:玉溪日報
 
原標題:擺依寨:美麗彝村“繡”出來

用於拼接的貼繡半成品

擺依寨距峨山縣城16公裡,是雙江街道寶山村委會下轄的一個彝族聚居村,既是“雲南十大刺繡名村”,又是省級民族團結示范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據說,村中彝族婦女個個善於挑花刺繡,隨身總會攜帶針線工具,無論何時何地,隻要有空就會情不自禁地繡起來。記者驅車前往擺依寨,聆聽傳說故事,一睹彝繡風韻。

寨子已有400年歷史

沿易峨高公路走,很快就能找到擺依寨。這個寨子背靠青山,依山而建的擺依寨,彝家文化氛圍濃郁。村民就地取材,以土、石、木為原料建蓋民居,採用彝族土筑民居的傳統技藝筑牆,以“灰瓦、白牆、紅腰條”的風格進行整體設計,牆面繪制太陽、花鼓、牛頭等圖騰圖案,門柱上懸挂玉米、辣椒以及木刻詩詞楹聯……

“擺依”究竟為何意?

擺依寨彝語為“西莫得”,意為森林茂密、柴多的地方。熟知擺依寨古今的村民柏又通說,據村裡的文獻記載:擺依寨村名的來歷可以追溯到16世紀初(400多年前),有一戶擺依人(傣族)居住在寨子裡,后來人們就把村名改為擺依寨。由於擺依人難以適應氣候、環境,后來就遷往新平居住。人走了,寨名卻留了下來。

2009年,修建易峨高公路時,施工人員從擺依寨附近的工地上挖出過古代土碗等生活用具,可以証明這裡很早就有人居住。據文獻記載,順治十七年(1660年),易氏落腳擺依寨,后改為柏姓,與當地的普氏家族在這裡繁衍生息,至今已歷經300余個春秋。

底蘊深厚的“彝繡”

彝族村寨裡有“不長樹的山不算山,不會繡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的古訓。擺依寨彝族刺繡技藝是彝族文化傳承中最出彩的部分,村裡從七八十歲的老藝人到十一二歲的小姑娘,個個都能飛針走線。全村有70余名繡娘,5名民間刺繡技藝傳承人。

擺依寨彝族繡品包括服飾和帽子、鞋子、圍腰、背裳、挂件、首飾,以及背、扛、挎、捏等用途不一的包,近年創新出了抱枕、桌旗、床旗、沙發靠墊、筆記本外殼、化妝鏡盒等精美飾品。

其繡品圖案的配色,是擺依寨彝家繡女審美取向的體現。抽象的文字、符號、圖騰,具體的日月、動物、植物等都是彝家婦女的拿手絕活。她們以挑花、貼花、平繡、鎖花、疊繡等技法,長短針、套針、齊針、打籽針、辮針等十余種針法,搭配黑、紅、黃、綠、白、藍等主色,將各種圖案繡在物件上,賦予了繡品做工精美、色彩艷麗、寓意美好等特點,具有很高的實用性和觀賞性,適宜收藏。

村裡幾位有著幾十年刺繡經驗的老人說,擺依寨的刺繡靠口耳相傳至今。彝家女孩,從七八歲就開始在大人的指導下學習刺繡。從簡單的花邊、單一的繡片開始,一直到節日盛裝、婚嫁禮服、家居生活用品等。

完成一件繡品得經過選布、裱袼褙、裁剪、繪畫、刺繡、拼接,六個步驟。彝族常選用黑、白、紅、藍幾個主色的棉麻或土布,用糨糊將其逐層粘貼在一起,根據繡品用途來定厚度,待布晾干,一塊布板就制作成功了。經裁剪,布板有了初步的形狀。彝繡藝人會按個人喜好在繡布上繪制刺繡圖案,或將剪好的圖案,用糨糊粘貼在繡布上,再挑選彩色繡線進行配色刺繡。

80多歲的彝繡藝人柏秀英說,圖案是彝繡的核心,而刺繡技藝的好壞是繡品成敗的關鍵。遇到需要拼接時,則需將繡好的半成品,進行拼搭或再次加工,將其制作成新的繡品。

擺依寨彝族刺繡,於2009年8月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目。2012年8月,擺依寨彝繡圍腰作品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

2015年6月,在創意雲南文博會第二屆“雲南十大刺繡名村”中,擺依寨從全省44個參賽村組中脫穎而出,榮獲“雲南十大刺繡名村”的殊榮。次年,峨山彝族自治縣刺繡協會在擺依寨成立,聘請雲南民族傳統刺繡傳承人、刺繡研發中心主任、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廖力耕為名譽會長。

針對市場的需求,協會以培訓學習為契機,交流鑽研,創作出桌旗、筆記本外殼、化妝鏡盒等多種作品,將彝族傳統刺繡文化推向市場。更讓人欣喜的是,這門頗具彝族特色的手藝在村中彝族刺繡傳習館、彝文化傳習館、刺繡工藝大師創作室得到了很好的傳承。(記者 沈杰 杜麗 文/圖)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