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政府+集體+企業”模式

土雞養殖扶貧項目助力大維堵村脫貧致富

2020年06月18日19:06  來源:玉溪日報
 
原標題:土雞養殖扶貧項目助力大維堵村脫貧致富

民逸農牧負責人詩罕波進行雞舍管理

近日,走進雲南民逸農牧科技公司養殖基地,成群的土雞在林中悠閑覓食。“這是我們通過‘政府+集體+企業’模式建成的土雞養殖扶貧產業項目。”大維堵村委會主任李雲峰說,“通過創新模式建產業,產業帶動興鄉村,不僅為建檔立卡戶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路,同時還壯大了集體經濟,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

李雲峰介紹的土雞養殖基地位於峨山縣小街街道大維堵村委會大灘子小組,為了建成土雞養殖扶貧項目,大灘子小組通過村民集體表決,流轉256畝林地,為扶貧產業項目提供用地保障。小街街道投入60萬元產業扶貧資金,修路架電通水,還建蓋了雞舍及管理房,通過完善基礎設施,為招商引資發展扶貧產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民逸農牧負責人詩罕波介紹,企業入駐后,又投入52萬元加蓋了雞舍、工作間、脫溫房,還架設高壓線、建抽水站、清理整治養殖環境,進一步完善了基礎和生產設施。

根據雙方達成的15年合作協議,政府和集體用所投入的產業扶貧資金及所提供的土地資源入股,與企業合作發展壯大土雞養殖扶貧產業項目。企業每年支付4.2萬元土地設施租金及項目紅利,其中1萬元作為土地流轉租金,歸村組集體所有,另外3.2萬元作為項目紅利,用於增加貧困戶收入。同時,企業支付的土地設施租金及項目紅利每五年增加10%。

至此,大維堵村委會緊扣產業興旺、群眾增收目標,在各級黨委、政府支持和企業積極參與下,探索出政府、集體、企業三方攜手,發揮集體資源優勢,放大政策撬動效應,吸引社會投資參與,發展壯大特色產業新模式。

自2018年土雞養殖扶貧產業項目投入運營以來,連續兩年,全村69戶建檔立卡戶256名貧困人口人均獲得扶貧項目紅利120元,村組每年增加集體收入1萬元。此外,通過項目帶動,還帶動本村4戶養殖大戶形成年出欄7000隻土雞的養殖規模,10戶散養戶形成年出欄4000隻土雞的養殖規模。當地農民到企業打工,每年可獲得1.5萬元的勞務收入﹔民逸農牧通過參與脫貧攻堅,經營規模得到快速壯大。今年,企業自養土雞存欄8000隻,年出欄量可達3萬隻。同時,預計將回購農戶養殖土雞2.5萬隻﹔預計今年大維堵村委會全年土雞出欄可達7萬隻,實現年產值520多萬元。

詩罕波表示,接下來還要加蓋10幢雞舍,增加6萬隻年出欄量。通過提供雞苗和加大技術指導、防疫服務力度,進一步帶動大戶和散戶養殖,壯大產業規模。在現有線下合作專賣銷售和線上微信直銷的基礎上,加大與電商平台的合作力度,運用網絡直播打響品牌,擴大市場影響力,提升產品附加值。

據李雲峰介紹,運用“政府+集體+企業”的扶貧產業發展模式,沿著大產業、新主體、新平台和有機化、品牌化、特色化的“綠色食品牌”發展路徑,大維堵村委會還通過模式復制,引進經營主體,建成投產100畝獼猴桃產業扶貧基地、人工食用菌栽培產業扶貧車間,推動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快車道。(記者 沈建龍 文/圖)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