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貢,白尾梢虹雉的繁衍與愛戀

2020年06月15日17:45  來源:保山日報
 
原標題:高黎貢,白尾梢虹雉的繁衍與愛戀

  白尾梢虹雉是世界三大虹雉之一,它與生活在川西岷山、邛崍山脈的綠尾虹雉,與喜馬拉雅山南麓的棕尾虹雉一樣,因高海拔、極度寒冷和隱秘的生存環境而蹤跡難尋。中緬邊境高黎貢3700米到4200米的雪線,是全球能發現白尾梢虹雉的重要區域。除護林員和極少數的野生動物研究者,目前能到達這一區域並看到它們的人僅有十幾個。它們的繁衍與生息,愛情與希望,抗爭與搏擊,都是自然界的一抹驚喜與律動。冰雪,暴雨,濃霧,風起雲涌,天地變幻,每一天,每一年,四季輪回中,寂靜的山谷,都是它們穿雲破霧的舞台。

  ●春天,一場自然界裡的愛戀與決斗

  人世間有人世間的緣分天定,自然界有自然界的牽手規則。隱身雪山雲霧裡的白尾梢虹雉,在塵世之外,尋著各自的戀人,做著四季的霸主。不走進冰雪覆蓋的雪山之巔,真不會知道,自然界裡一個物種的繁衍和種群的擴大,竟是以比武招親、擂台決斗這樣的方式實現優勝劣汰、物競天擇的。

  4月,高黎貢北段海拔4000米的山谷,冷杉,灌狀箭竹林,各色高山杜鵑﹔隱匿在竹林裡的美麗血雉,枝葉間筑巢相親的火尾太陽鳥﹔盤旋在頭頂尋找目標的金雕,構成了白尾梢虹雉生存的生態系統。

  正是繁殖季,花香與縹緲雲霧之間,一場求偶的大戲正在上演。

  因為懼怕金雕、禿鷲、老鷹等天敵,天氣晴朗曠野清明的時候,白尾梢虹雉可不敢暴露在陽光下,它們會暫時隱身在竹林裡,用尖利的嘴巴刨肉質的根,或者食植物的莖、花、嫩葉,等待雲霧涌動伺機而動。我們4月13、14日兩天歷經千辛萬苦從瀘水市的江邊爬上山,一直到16日,山川,雪山,杜鵑,都舒展在透明的陽光裡,任我們在山谷裡攀爬、蟄伏,甚至從3700米的營地躬身爬到4160米的雪山之巔雪帽山,白尾梢虹雉都隻在天微亮的時候出來閃了一下,就不見了。

  連綿600公裡的高黎貢山最高海拔5128米,我們所在位置最高海拔4218米,巨大的山體既阻擋了西北寒流的侵襲,又留住了印度洋的暖濕氣流,所以氣候多變,高寒之地不是烏雲濃霧就是雨雪冰雹。隻不過我們等了兩天都是晴天,大家有點著急,護林員八一夸(白族勒墨人)徒步20分鐘去到埡口有信號的地方查看天氣預報,回來說16日就會變天了。

  果然,16日下午風起雲涌,雪帽山在雲霧中時隱時現,頭頂盤旋的金雕不得不收起了翅膀。半夜,大雨如期而至。這是我們上山3天來最驚心動魄的一晚,靠幾根木頭作支撐立在懸崖上的小木屋,似乎在狂風中左搖右擺,那呼嘯聲,似千軍萬馬奔涌而來﹔除了3位護林員睡在隔壁廚房的地板上,我們7個人,蜷縮在各自的睡袋裡,房子很小,10平方左右放了3個高低床,上床的彭建生老師和張瑞榮老師頭頂在漏雨,睡袋外隻能用雨衣覆蓋﹔我和葉紅偉老師擠在一個床上,總擔心小木屋被風扯散了落到懸崖下,整晚都似睡非睡聽著疾風驟雨。

  因為前兩天都沒多少收獲,奔襲1800公裡而來的兩位四川朋友和昆明來的張瑞榮老師,不顧寒冷五點就起床,雨衣雨傘羽絨服全副武裝讓護林員帶著上了3號、4號炮台。屋外大雨還沒有停歇的意思,為了心中的仙鳥,朋友們也是拼了。只是17日早上3位老師上去的有點冤枉,他們在山頂淒風苦雨,白尾梢虹雉的精彩表演卻是從營地上空開始的,這反倒讓我們幾個偷懶的人佔了便宜。

  為調度及拍攝方便,《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編輯、自然攝影師左凌仁及高黎貢瀘水保護局研究員王斌老師在1號至5號炮台,從營地3700米的大溝順海拔高度到4200米的山頂依次設立了拍攝點,5個在高聳陡峭巨岩上的“炮台”各有優勢,可拍到不同角度的鏡頭。

  4月17日,天才微亮,雨霧彌漫的山谷裡就傳來一聲空靈清亮的鳴叫,緊接著,左凌仁就在營地小木屋的右側驚呼“白尾來了”,我迅速沖出屋外,一隻大鳥從頭頂掠過,光線暗看不清它絢麗的羽毛,隻看到一對凌厲的翅膀秒秒間落到木屋后的冷杉上,然后有清麗激越的鳴叫從枝條間發出,那是它在召喚最親愛的白尾小姐。左凌仁、彭建生,趕緊把600mm的“大炮”轉向冷杉樹尋找目標。

  我們還在冷杉樹枝間搜尋,突然左前方更高位置的懸崖上,另一隻白尾梢虹雉也在引頸高鳴,迷蒙的蒼穹是它的背景,風中舞動的小香柏是它的點綴,那仙氣縹緲中的驚鴻一瞥,讓人心跳都加快了。左凌仁說這是一個挑戰者,同樣是來追小姑娘的,這裡將會有一場大戰。

  白尾梢虹雉的蹤跡是神秘且難以捉摸的,它有箭羽一樣強勁的翅膀,有鐵一樣硬的雙爪,你以為它在這裡的時候,其實它已毫無覺察地到了另一個你意想不到的地方。老師們還在遠距離找最佳角度,眨眼間兩隻大鳥就往更高更深的竹林隱去,想追到它們是不可能的,我們隻有等待。

  我們站在小木屋邊傻傻地等待,才幾分鐘,一個高亢的聲音從小木屋的左邊傳來,左凌仁、彭建生、王斌手忙腳亂地在懸崖邊支好腳架,那隻大鳥立在懸崖上,散發出的是覽雲擁霧的霸氣。盡管沒有太陽,但從頸部到尾羽那彩虹般的絢爛,讓杜鵑都黯然失色。望遠鏡下,它臉部因求偶興奮才會變成藍色的裸皮,在聽到谷溝對面竹林裡的雌鳥的召喚后,更是高山湖水般耀眼。左凌仁說現在這隻才是這個區域的領主,剛才那挑戰的小子不經打,落荒而逃了。大概是急於到對面尋找心愛的姑娘,彭建生好不容易才拍到一組它從懸崖飛下的瞬間,眼一閃,它又越過1號炮台飛到大溝對面竹林不見了。

  約10點,扒在窗台上看冷杉林裡雲飄霧散的我突然發現一隻白尾梢虹雉從竹林裡鑽出來,昂首闊步在2號炮台的巨石下巡視。有了一點陽光,它那白色尾梢的一抹虹,真是像極了一抹絢麗的彩虹,閃耀在雲霧之間。這就是它為什麼叫白尾梢虹雉的原因。它不停地擺弄身姿,足足有十來分鐘,可惜呀,冉亨軍老師蹲守在半山腰3號炮台下吹冷風,如果他在營地,他800mm的頭再加1.25倍的增倍,可就想怎麼拍怎麼拍了。我是聽到了竹林裡白尾姑娘的聲音,但沒看見它。突然,一個身影沖天而起,這片區域的領主飛上了左前方的冷杉樹,在卿卿我我和維護領地安寧之間,領主首先選擇的是驅逐入侵者。

  對面的冷杉林與我們隔著一個溝谷,直線距離超過1000米,領主站立枝頭的姿態,是無以復加的帥氣。我們沒看到挑戰者藏在哪裡,也許它們正用我們聽不懂的語言談判、約斗。在老師們視頻錄得心滿意足的時候,一前一后兩個彩虹般的身影,箭一般穿向左前方更遠的橫亙入雲的山峰裡。憑經驗,左凌仁判斷兩三個小時內兩個決斗的家伙是不會回來的。但他也感嘆,盡管每年繁殖季都上山,像今早這樣活躍的場面,他是第一次碰到的。

  雄鳥們去決斗了,我們沒事就躲在小木屋烤火。到下午兩點多鐘,一聲接一聲清亮且充滿穿透力的鳴叫聲從屋后的懸崖響起,左凌仁說是決勝者回來宣示主權了。沖出屋外,它果然一副勝利者的姿態,鏡頭下,那絢麗的羽毛讓陽光都失去了顏色。幾個小時它在溝谷的懸崖間飛來飛去,這對在3號4號炮台冷了大半天的3位老師算是極大的補償。

  從清晨到下午,山谷裡一共有3隻雄鳥為1隻雌鳥決斗。晚7點,雨雪紛飛,大霧從谷底一陣一陣涌上冷杉林,從山頂至半山腰的竹林及杜鵑已披上厚厚的雪幔,冷寂壯美中的妖嬈讓每一個人都不願進屋,久久地站立在風雪中聽憑雪風呼嘯。左凌仁及幾名護林員則跟每個黃昏一樣,抬著望遠鏡盯著四周的懸崖巨石及對面的冷杉看白尾梢虹雉晚歇的位置,好判斷第二天一早它們會從哪個方向運動。

  據說,2015年,護林員念南子和研究生高歌在山上找到兩個巢,至2017年先后找到4個巢。念南子和高歌曾在營地區域看到9隻雄鳥爭奪4隻雌鳥的壯觀場面,它們在雪地和竹林裡你爭我奪,冠毛倒立,啄落的羽毛雪花般飄飛,直打得山月失色,雪崩三尺。高歌這樣講述當時的場景:“一場最激烈的擂台賽讓我看得驚心動魄,2隻雄鳥為求得1隻雌鳥芳心,在懸崖頂部平台上一輪輪向對手發起攻擊,其中一隻背部的毛都被啄得倒立起來,而雌鳥,則悠閑自得地在一旁欣賞兩個斗士為自己厮殺。最后一隻雄鳥獲得優勝權,立即向自己心儀的美女展開攻勢,臉部裸皮充血,並由暗藍色變成亮藍色,肩膀聳起,雙翅展開,尾巴羽扇一樣張開直立,雙目含情,慢慢接近雌鳥,雌鳥則像迎接凱旋的英雄一樣含羞帶嬌,一場曠世情緣就此上演……”

  ●自然保護和研究領域,誰在為白尾梢虹雉的繁衍作嫁衣?

  綠尾虹雉、棕尾虹雉,白尾梢虹雉,這三大虹雉因空靈縹緲,蹤跡難尋,對很多人來說是“仙鳥”般的存在。對它們的野外生態學基礎研究,除了近幾年綠尾虹雉在川西有人工繁育的初步進展,幾大虹雉的野外繁殖、巢址選擇、生活習性、生存環境等研究一直是一個難以突破的課題。而白尾梢虹雉幸運地因為雲南3代研究者的接力,因為保護區工作人員的付出,它們在喜馬拉雅東段至橫斷山脈的高黎貢山的高冷面紗,正一縷一縷被揭開。

  白尾梢虹雉的第一代研究者是西南林大教授、鳥類學家韓聯憲。早在30多年前,還在讀研究生的韓聯憲就對白尾梢虹雉的研究產生了興趣。1999年,他得到了雲南省基金項目資助及英國鳥類愛好者詹姆斯·吉德哈特的個人資助,開始了對白尾梢虹雉的野外研究工作。1999年至2004年間,韓聯憲的學生羅旭跟隨他在野外從事這項研究,成為白尾梢虹雉的第二代研究者。在白尾梢虹雉的生態研究中,繁殖是核心的一環,而找到它們的巢和卵是研究得以進行的基礎。這期間,韓聯憲、羅旭在騰沖境內的高黎貢大腦子一帶做白尾梢虹雉的調查,他們也找到1個巢。3年的繁殖季,當年的研究生羅旭也像后來的學生高歌一樣,一直搭個窩棚蓬頭垢面地守在巢旁,也發現了一雄一雌兩隻白尾梢虹雉連續3年都使用這個巢址繁育后代,只是第4年再到山上時,白尾梢虹雉已被獵殺,留下的只是兩堆燦爛的羽毛。因為研究半途而廢,過去的研究僅僅停留在對白尾梢虹雉野外生活的觀察,它的分布區域、種群數量、巢址選擇、求偶繁殖、孵化育雛等根本無從知曉。之后10年,韓聯憲和羅旭一直試圖在高黎貢北部區域尋找白尾梢虹雉的蹤影。

  2011年以后,羅旭將搜尋地點轉移到高黎貢山更北的區域。2014年,當羅旭得知瀘水境內有白尾梢虹雉出現時,立即與王斌老師取得聯系,並申請到課題經費,與保護局共同開展研究保護項目,高歌作為執行人派駐高黎貢做基礎工作。高歌算學院派的第三代研究者。

  而王斌,作為與學院研究者緊密合作的自然保護工作者,已在山上連續工作了6年,營地的建設、白尾梢虹雉的野外習性觀察、后續項目的申報及執行、對白尾梢虹雉的拍攝和視頻制作、對周邊村民教育和保護意識的提高,王斌都付出了很多。

  2014年7月,王斌開始承擔瀘水保護局與西南林業大學合作開展的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項目,與西南林大項目執行人、研究生高歌一起,在冰雪覆蓋的高黎貢山對白尾梢虹雉的生活習性、野外繁殖、生存環境等問題進行專業研究,為白尾梢虹雉種群數量的擴大提供了精確科學的數據。2015、2016兩年,高歌與護林員念南子一共找到4個巢。其中2個為次年重復利用。這期間,每年3月至6月繁殖季,在3500米至4000米海拔的雪線區域,王斌與高歌在懸崖峭壁下一住就是一兩個月,拍到上萬張白尾梢虹雉打斗、飛行、求偶、交尾以及從孵蛋、雛鳥出殼到離巢全過程的珍貴照片和視頻。央視、中國國家地理、中國綠色時報、中國鳥網多次採用這些影像資料,向讀者展現鮮為人知的鳥類奇觀。

  有了這個基礎,白尾梢虹雉成了雲南鳥類學野外繁殖研究的明星項目,2016年省林業廳撥付項目研究經費40萬元,2017年、2018年繼續撥付20萬元。加上羅旭支持的幾十台紅外相機,對白尾梢虹雉的野外觀測已進入一個成熟的階段。至今,對白尾梢虹雉的研究已整整過去6年,這些美麗神秘的大鳥,已成為王斌生命的一部分。他說,有一個場景給他的震撼,也許會伴他終身,不管何時何地,一想起來,他就會心醉神迷,熱淚長流。

  那是2015年5月12日,他已經上山22天,除了攀岩爬壁,聽呼嘯的雪風,還沒拍到一張照片。這天天微亮,四周雲遮霧繞,王斌正准備吃早餐,一隻雄鳥突然從頭頂懸崖上方的夜棲樹飛到營地下方的河谷,絢麗的羽毛形成彩虹般的弧線消失在眼前,王斌抓起相機沖往河谷方向,還沒到,高歌在對講機裡說鳥已經從河谷中間岔道走了,王斌於是循著岔道跟上了它,跟到3900米海拔,慢慢靠近,距離20米遠時,看它一邊吃植物的嫩根一邊走,跟到4218米海拔,時間已接近12點。白尾梢虹雉也許是寂寞了,走到一個小懸崖邊鳴叫,隨著一聲哨音般的鳴叫響起,整個山谷此起彼伏,猶如一場訓練有素、分幾個聲部的大合唱,王斌和博士生梁丹聽呆了,正在河谷放紅外相機的高歌和念南子也聽呆了,持續了五六分鐘,領頭的這隻停了,四周才安靜下來。這個過程王斌離最近的白尾梢虹雉大概隻有5米,300mm的鏡頭都拍曝了,唯有手機拍的視頻非常清晰。

  雪山頂上的大合唱,成為王斌最珍貴的記憶。

  早期,為了能近距離觀測拍攝到白尾梢虹雉,王斌他們用箭竹搭建了11個隱蔽拍攝點。白尾梢虹雉每天早上6︰30分就在夜棲樹上鳴叫,王斌每天總是隨著白尾梢虹雉的第一聲鳴叫起床,匆匆吃點早餐,帶點干糧,背上相機就開始一天的尋找和拍攝工作。由於白尾梢虹雉棲息地山高坡陡,雪峰林立,溝壑縱橫,空氣稀薄,周圍長滿了箭竹,加上雨雪、冰雹,行走非常艱難,也給監測工作增加了很多困難。王斌覺得,白尾梢虹雉實在太警惕,即使在隱蔽篷裡,20米外,它聽到相機一響就飛了。

  從這天以后,王斌總結出新的策略,跟它,讓它放鬆戒備,接受自己。王斌就每天在白尾梢虹雉覓食時與它保持10米的距離,平行跟隨,三四天以后,它不怕他了,還邊啄食邊望他一眼,王斌報以親切的眼神,再后來四五天,距離縮到了兩米,王斌隨意就能拿手機拍照。從驚惶飛離到不懼不怕,這對王斌來說已經是重大突破了。再后來的一天,也許是走累了,白尾梢虹雉走到一棵枯死的冷杉樹下,鑽進根部一個面積很大的空洞,站著站著就閉上了眼睛,時間是中午1點,難道它要睡午覺嗎?王斌就守在它面前,半個小時過去了,它終於睜開了眼睛。哈,原來它真的在睡午覺。在海拔4000米雪山絕頂,原本萬分警惕的白尾梢虹雉竟然在他面前安然午睡了!真是太不可思議了。但奇跡又確確實實發生了。王斌做過記錄,12天裡,他一共監測到4隻雄鳥,其中2隻能夠在他面前酣睡。

  為了完整記錄白尾梢虹雉孵蛋、出殼、離巢的視頻,每天早晨王斌都要艱難行走1個多小時到達觀測點,下午五六點返回營地。說是營地,其實就是在懸崖下搭建的一個5平方米的簡易塑料帳篷。生活用水需要徒步40分鐘才能到河谷裡取到,與外界聯系需攀岩過崖50分鐘才有手機信號,許多時候一天隻能吃到一頓熱飯,而且還是稀飯,因為2800米海拔以上,高寒缺氧,沒有特別的技術是煮不熟飯的。還有一件耗時費力的事是砍竹子,做飯燒的是干竹子,砍一頓飯的竹子需要兩個小時,這在沒有經歷過的人心裡是不可思議的。幾十天不能洗澡,甚至吃飯的碗都隻能用紙擦擦。

  幾十天的觀測,讓高歌和王斌驚訝的事很多,首先是白尾梢虹雉繁殖的成功率。新發現的2個繁殖巢,每個巢3枚蛋,最后6隻小鳥都孵出來了。這個過程中,雌鳥非常負責任,付出也非常大,在極度寒冷的高海拔,為保証孵化的溫度,28天孵化期裡,雌鳥一直蹲守在窩裡,隔兩天才出來覓食一次,每次四十來分鐘,吃完就快速回去孵窩,而且隻在巢附近。其次是巢址的選擇。選址的條件非常苛刻,必須是高約30米的垂直懸崖或巨石,為的是最大限度減少豹貓、雕類的傷害,巢址上方還要有一個突出的平台,為的是能遮風擋雨,巢前既要有陽光照射還要有草遮擋外界的視線。巢離地面基本6米,為准確測量巢的溫度、大小,觀察雌鳥的孵化狀態,高歌必須腰上綁著繩索在懸崖上往返攀爬,這很危險,但又不得不做。

  28天過去了,5月20日,小鳥出殼了,剛出來,它們就不停地跟在媽媽身后玩耍,還會借助其它小鳥的力量往上爬。才第二天,居然就能從懸崖上飛下來。王斌目測,飛行距離大概達到了12米,體現了超強的生存能力。韓聯憲教授這樣解釋這一現象:高山上的雉類,由於生存環境惡劣,幼鳥必須更早地具備飛行能力,白尾梢虹雉在一出殼的時候,翅膀上就形成了小的飛羽,而中低海拔的雉類剛出殼的時候,翅膀是毛茸茸的,基本看不到這種飛羽。但是,因為還沒有建立恆溫機制,幼鳥隻能出來活動幾分鐘,就要躲到媽媽肚子下面取暖,這個過程要持續一到兩個月,它們才會成為真正的恆溫動物。

  2015年,王斌在研究營地堅守了35天,一直駐守到最后3隻小鳥離巢才下山。加上高歌之前早到的10天,在45天裡,兩人至少發現5對10隻白尾梢虹雉個體和幾隻亞成體,加上幼鳥,總數約20隻。此外還找到20個血雉的巢,同時有血雉在育兒,這也是很珍貴的野外觀測。在35天裡,王斌不僅聽到了壯觀的白尾梢虹雉大合唱,陪雌鳥完整地做了月子,還能與這些美麗的大鳥一起平行散步,甚至坐在雄鳥身旁守著它睡午覺,種種艱辛、樂趣和成就感,使他覺得能做一名自然保護工作者實在是一種福氣。

  2016年是項目進行的第二期,這年的繁殖季在上年的基礎上發現了一個新繁殖巢。王斌最想弄明白的是白尾梢虹雉在冬季是怎樣集群的,它覓食能夠下到的海拔究竟是多少,各種海拔的食物特性是什麼?為此,1月、3月、4月,他幾次到3個觀測樣區“偶遇”白尾梢虹雉。採用2015年已獲得成功的跟蹤方式,每天他會跟蹤8個小時。3月 14日,雪下得特別大,他一邊欣賞美景,一邊搜尋白尾梢虹雉。運氣實在好,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了,就在前方,眨眼間,3道華麗的彩虹閃過,3隻白尾梢虹雉一起飛到了樹上,白雪覆蓋的大樹霎時就流光溢彩起來。為更好地拍到它們美麗的身姿,王斌需要找一個平行的角度,正好離大樹2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棵杜鵑,碗口那麼粗,約10米高,王斌想也沒想就爬到杜鵑樹上,斜靠在樹杈上一陣狂拍。3隻鳥在樹上東啄啄,西啄啄,還不時梳理一下羽毛,雖然天空灰暗,但七彩羽翅醒目而亮澤,尾部一圈紅色分外搶眼,它們在樹上活動了約有20分鐘,王斌拍了20分鐘,內存卡都要拍滿了。這次,王斌初步斷定白尾梢虹雉冬天活動是喜歡集體出行的。后面幾次遇到的也是三四隻一起,最多的一次集群是5雄5雌。王斌之前看到的白尾梢虹雉的棲息地有冰川、高山湖泊,主要藏身地是高山草甸、箭竹叢、杜鵑灌木叢和暗針葉林,這次,跟著白尾梢虹雉沿雪線往下走,最低海拔竟到了2500米,突破了原來所說的2800米,無疑又是一個重要的發現,這就意味著對白尾梢虹雉的保護要下到這個海拔。

  目前該如何保護白尾梢虹雉,王斌與團隊可謂費盡心機。在白尾梢虹雉生活的區域,有大量的高山花卉、重樓、貝母等珍貴藥材,近幾年,周邊百姓上山採藥、採野菜的情形在春夏較為普遍,導致管護難度加大。在幾個新分布點上,科研人員安放了紅外相機,一方面收集種群數量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監測人為活動情況,為下一步的管護提供參考依據。韓聯憲教授認為,保護白尾梢虹雉,一是控制偷獵,二是為當地居民尋找替代生計,減緩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三是加強對這個物種的研究,對其生態行為、棲息地需求了解越清楚,制定的保護措施才越有針對性,越有效果。

  在我們下山半個月后,王斌發信息說護林員念南子和八一夸又找到兩個巢,一個新巢,一個舊巢。這真是令人興奮的消息。因為從2017年到2019年,連續3年護林員都沒有在此區域找到過巢了。

  雪山頂上關於白尾梢虹雉的繁衍故事,還將在自然界一年一年講下去。(刁麗俊)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