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引擎”激活“美麗大寨”脫貧源動力

2020年06月15日17:38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俯瞰大寨新村。(供圖)

走進保山市龍陵縣勐糯鎮大寨社區,一條條寬敞而干淨整潔的水泥硬化道路穿梭村寨之間,一間間古朴而極具民族特色元素的房屋有序分布在綠樹掩映之中,一處處生態和諧又充滿黨建氣息的美麗村寨格外惹眼,一幅幅特色產業與田園風光交融的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

近年來,大寨社區黨總支緊扣“圍繞黨建抓扶貧,抓好黨建促脫貧”的思路,在抓好脫貧攻堅其他工作基礎上,突出把黨建、產業、旅游、就業、群團等工作融入脫貧攻堅“大盤子”來落實,以“紅色引擎”激活大寨民族村脫貧“新脈動”。

“黨建+扶貧”互融激活黨建領航“新脈動”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為發揮好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示范帶動作用,社區黨總支切實落實“摘帽不摘責任”要求,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重點從強班子、強陣地、強集體經濟、強群建等方面下力氣花功夫,充分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紅色引擎”促脫貧攻堅作用。社區黨總支5名支委委員挂包10個自然村,102名黨員分片包干18個小組,持續推進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提升工作。

“為持續發力鞏固提升脫貧成效,我們充分調動全體黨員干部積極性,做到責任到戶、措施到戶,確保不漏一戶、不漏一人。”大寨社區黨總支書記魯麗華介紹道。2019年社區實現村級集體經濟51萬元﹔2020年大寨社區被保山市委組織部表彰為“保山市十強支部”。

大寨傣族織錦合作社。(供圖)

“產業+扶貧”互融深耕產業增收“新沃土”

產業振興是鞏固脫貧攻堅和振興鄉村的根本。社區黨總支認真落實“發展生產脫貧一批”的要求,把產業脫貧放在突出位置、作為鞏固脫貧成效的一項長效機制來抓,以產業驅動促進群眾經濟收益持續鞏固提升。全社區的重點產業主要有甘蔗、香料煙、芒果、澳洲堅果及肉牛等。如2019年全社區種植甘蔗6300畝,實現入榨量、產值分別達27690噸和1165萬元,戶均增收3.75萬元,惠及建檔立卡貧困戶15戶﹔2018至2019年度,全社區種植香料煙556畝,實現243.6萬元,戶均增收2.7萬元,惠及建檔立卡貧困戶12戶﹔肉牛是脫貧攻堅的重要產業之一。目前全社區105戶農戶養殖肉牛108頭。

據大寨社區監委會主任張德奎介紹,2018年以來,全社區有5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養殖肉牛,其中6戶出售肉牛8頭,實現收入9.6萬元。如侯發寬戶2018年從合作社領養肉牛6頭,到目前已產仔9頭、出售5頭,實現收入4.5萬元。2019年全社區實現生產總值達6780萬元,人均純收入15554元,同年大寨社區被評為“市級產業發展先進村”。

干淨整潔的村道。(供圖)

“旅游+扶貧”互融添加經濟富民“服務器”

社區黨總支著力打造以傣泐酒店為中心的食宿服務小區、以大寨特色街為中心的特色服務小區、以沿街農家樂為主的餐飲服務帶的“兩區一帶”旅游服務版塊,通過發展旅游增加老百姓收入來源。

“我主要賣芒果、桔子、傣味醬等當地土特產品,我的鋪子雖小,收入還行。在2019年端午節8天的時間裡,光賣草灰粽就收入3萬多元。”正在包草灰粽的大寨社區傣族經營攤主萬開蓮興奮地說。據勐糯鎮宣傳委員徐艷芬介紹,勐糯大寨社區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先后獲得“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雲南衛生村”“2019年度雲南省美麗村庄”“國家級AAA旅游景區”等多項稱號。2019年接待省內外游客3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586萬元。

勐大寨微景觀(郁雲江攝)

“就業+扶貧”互融 釋放就業助貧“新動能”

在“就業+扶貧”鞏固提升工程上,社區黨總支以提升勞動力培訓和轉移就業組織化程度為重點,著力拓寬群眾增收渠道。據勐糯鎮社保中心負責人何祖芹介紹,大寨社區於2018年5月創辦了專業合作社,目前共開展電焊技術、肉牛養殖、澳洲堅果種植等10多種技術培訓共25期、培訓群眾1100多人次﹔累計向廣東、福建等地及當地企業轉移就業農村勞動力56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46人,戶均增收達9500元。

作為“縣級十星級文明戶”的傣族村民殷興亮是大寨二組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參加專業合作社組織的烹調技術培訓后,經常在龍陵縣城當廚師,月收入超過6000元。“我去年到浙江、廈門打工6個月,實現收入3萬多元。”殷興亮的妻子赧文會高興地說。夫妻倆加入專業合作社后,每年還能享受到外出務工生活補助2000元,這對“脫貧夫妻檔”讓左鄰右舍很是羨慕。

濕地風光(胡興潤攝)

“合作化+扶貧”互融按下社會幫扶“快捷鍵”

經濟合作組織是鞏固脫貧成效的中堅力量。社區黨總支按照“支部指導、群眾或黨員創辦、多種經營、力促脫貧”的思路,立足實際創辦了肉牛養殖、甘蔗種植、果蔬種植、手工織錦、燒酒、勞務服務等6個專業合作社組織和1個鄉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截至目前發展社員610余人,已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全覆蓋。

大寨社區村委會副主任周雙美介紹,在鞏固提升脫貧成效中,社區各支部充分發揮經濟合作化和少數民族特色的“珠聯璧合”作用,變“單兵種作戰”為“多兵種作戰”,為加快脫貧增收步伐按下“快捷鍵”。目前僅果蔬專業合作社就實現產值140萬元﹔肉牛養殖合作社則帶動全社區發展肉牛190頭,已形成“花果飄香鼓錢囊、趕著牛兒奔小康”的特色經濟模式。(郁雲江)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