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樂業 向幸福出發

2020年06月12日18:09  來源:雲南日報
 

2015年以來

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177.16萬人次

省外轉移就業37.88萬人

新增轉移就業57.81萬人

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12.5萬人

2016年以來

保山市各級財政累計投入產業扶貧資金25.66億元

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9.08萬戶37.3萬人覆蓋率100%

夏日的保山大地,藍天白雲,山花爛漫,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扶貧項目復工復產,重大項目建設全面推進,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鼓響徹保山,催人奮進。

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保山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首要的政治任務和最大的民生工程,緊扣確保貧困縣全部摘帽、確保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任務,做到全市動員、全民參與、全力保障。截至2019年末,全市剩余未脫貧人口減少到2761戶10164人,貧困發生率從13.02%下降至0.49%,全市413個建檔立卡貧困村、33個貧困鄉、4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出列,奪取了脫貧攻堅戰決定性勝利,開創了保山高質量跨越發展的嶄新局面。

就業扶貧 “拼”出來的幸福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樂業才能安居。解決好就業問題,才能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貧。

開展脫貧攻堅以來,保山市千方百計拓寬搬遷戶就業門路,建立了市、縣、鄉、村“四級聯動”機制,全面摸清轄區內133余萬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情況,通過強化扶貧車間就近就業、入企務工、引導發展產業等措施,幫助搬遷貧困戶有事做、有錢賺、有盼頭。

走進位於施甸縣城小高層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保山大華海瀚科技有限公司第一扶貧車間,工人們正在忙碌完成手機配件的焊制工作。

2019年5月,28歲的楊應春一家4口人從酒房鄉舊寨村搬到了縣城,沒過多久,他和妻子就到了安置點的扶貧車間上班了,“我們每人每月有4000多元收入,周末還能休息呢。”楊應春說。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保山市積極拓寬轉移就業渠道,2015年以來,全市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177.16萬人次,省外轉移就業37.88萬人。新增轉移就業57.81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12.5萬人。

對因各種原因無法外出的農村勞動力,保山市依托扶貧車間、本地園區企業、發展種植養殖、以創業促就業等措施推動就地就近就業。2015年以來,全市就地就近就業83.79萬人,扶持創業4.32萬人,扶持資金44億元,帶動就業9.1萬人。

針對“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農村貧困大齡勞動力、殘疾家庭勞動力和有重病患者家庭勞動力,保山市積極開發一批公路養護、護林護草、生態管護等鄉村公共服務公益崗位。2015年至今,全市共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1.19萬個,安置貧困勞動力1.03萬人。

“授人以漁”的“造血”扶貧模式是推進精准扶貧的核心之策。為了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能夠“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保山市引進優質師資力量和精品課程,開展貧困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2015年以來,全市共培訓農村勞動力90.42萬人次,其中培訓農村貧困勞動力40.24萬人次,貧困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實現100%覆蓋。

保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張林森介紹,對外出務工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的貧困勞動力,保山按照省外就業每人最高不超過1000元、省內(縣外)就業每人最高不超過500元的標准給予外出務工獎補,每人每年可享受一次。

易地搬遷 “搬”出來的幸福

易地扶貧搬遷是“五個一批”中難度最大的一批,也是挪窮窩、拔窮根的治本之舉。保山市“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搬遷任務72169人,在全省16個州市中排名第6位。打贏易地扶貧搬遷戰,是扛在保山各級干部肩上的重任與使命。

2012年,在幫鄰居犁地時,李國周被旋耕機打傷了雙腿,不僅要承擔巨額的醫藥費還斷了收入來源,突如其來的災難使原本就困難的李國周一家雪上加霜。一家老小住在地質災害點的老房子裡,整天憂心忡忡。

“那幾年真的難熬,我在家閑了4年,妻子要照顧我和兩個娃娃,為了這個家父母還到城裡打工,原本計劃積攢幾年建新房的願望也不敢再想。”李國周是隆陽區辛街鄉龍洞村官家寨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回憶起過去,他總是感慨又感激。

2017年12月,李國周一家搬進了辛街鄉鄒裡社區安置點——夢想家園,住進了兩層“聯排別墅”。他說:“以前日子苦沒有盼頭,現在再苦也有個奔頭了。”

截至目前,保山市建檔立卡搬遷對象16687套安置房全部竣工,除高黎貢山移民13戶109人外,72169名建檔立卡搬遷對象已全部搬遷入住。

集山區、民族、貧困、邊疆於一體的保山,貧困人口主要分散在高山深谷地區和中緬邊境,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土地貧瘠,辛苦一年到頭連口糧都不夠,群眾要擺脫千百年來的貧困狀況,隻有搬出大山。保山市啟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以來,貧困人口邁出了告別窮山惡水的堅實步子。為穩步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保山市共規劃建設集中安置點223個,集中安置66214人,集中安置率92%﹔分散安置5955人,分散安置率8%。223個安置點中城鎮化安置131個,城鎮化安置39080人,城鎮化安置率54.15%。

保山市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科學謀劃、精心組織,實化細化易地扶貧搬遷措施。以“搬遷群眾滿意”為標准,整合多部門資源和管理力量,形成“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工作格局,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設實現“換擋提速”,全面推進。

易地扶貧搬遷不僅讓貧困群眾走出眼前的大山,更走出了心中的大山。搬出大山天地寬,貧困群眾逐步融入新的環境,教育、醫療和文化生活條件大為改善,真正過上城裡人的生活。

“截至目前,易地扶貧搬遷‘搬得出’基本實現,公共配套設施基本到位,安置點管理組織日漸完善,拆舊復墾(復綠)穩步推動,增減挂鉤工作進展順利,產業就業幫扶成效初顯,搬遷群眾脫貧成果顯著。”保山市發展和改革委副主任楊廷輝表示,下一步將加大拆舊復墾(復綠)力度、抓實產業就業幫扶、加快易地扶貧搬遷項目驗收工作等。

產業開發 “干”出來的幸福

徹底擺脫貧困,隻有自力更生,找到一條徹底斬斷窮根的路子。

這條路怎麼找?怎麼走?保山作為傳統農業大市,擁有豐富的農業產業資源,隨著消費市場需求的變化,為保山產出的高質量綠色生態農產品創造了一片新天地。貧困人口脫貧致富,走農業產業這條路最便捷,門檻也相對較低。

為此,保山市出台了《關於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走在全省前列的實施意見》,指導各地立足資源優勢,突出產業特色,因地制宜培育扶貧產業。同時,建立了產業扶貧工作機制,組建了4個產業扶貧技術專家團隊,在4個貧困縣組建了15個專家組,聘請74名科技人員開展產業扶貧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2014年以來,累計開展產業扶貧培訓1.4萬場(次)、培訓人數達70.68萬人(次)。

保山市以擴大扶貧產品銷售、提升產業效益為核心,以發展規模農業、創建優勢品牌為重點,規劃建設了“10個萬畝”規模農業示范區,推動扶貧產業規模化,全市“10個萬畝”規模農業示范區共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3079戶11154人發展產業,吸納523名貧困人口在企業長期就業,實現戶均增收0.75萬元。

產得出,也要賣得好。保山市積極推動扶貧產業品牌化,創立了“一座保山”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催生出一批優勢農產品品牌,有效助推了扶貧產品的市場銷售。

2016年以來,保山市各級財政累計投入產業扶貧資金25.66億元,覆蓋有產業發展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9.08萬戶37.3萬人,覆蓋率100%﹔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發展各項產業人均獲得收入4288元,佔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5元的39.4%﹔通過發展各項產業實現人均純收入1313元。

“截至目前,全市帶動有產業發展條件的農戶發展產業、與農戶間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的新型經營主體數量達3631家,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達2352個。”保山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志偉介紹,保山市主體帶動有產業發展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90866戶373043人,新型經營主體帶動有產業發展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率達100%。

為滿足搬遷群眾產業發展需求,保山市集中易地扶貧搬遷后期扶持資金投入和工作力量,做到產業發展與搬遷安置區建設同步規劃、同步推進,結合搬入區發展條件和搬遷戶發展能力,在搬遷安置區重點發展種養業和鄉村旅游業。全市易地扶貧搬遷戶中,主要依靠產業增收的貧困戶達14598戶,佔搬遷貧困戶的74.95%。

李志偉表示,下一步保山市將持續加強農業基礎,推進扶貧產業建設,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產業發展能力,鞏固產業扶貧成果,從而提高脫貧人口產業發展能力,實現貧困地區產業持續提質增效。

時不我待,隻爭朝夕。隨著百日總攻行動全面推進,保山各族干部群眾向最難啃的硬骨頭聚焦發力,確保實現“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記者 楊艷鵬)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