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圖
“孫書記來了以后,我們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家的生活狀況改善了不少,能有現在這麼好的生活,多虧了孫書記!”說起孫宗廣,村民們紛紛豎起了大拇指。村民所說的這位孫書記就是雲南省陸良縣人民檢察院駐小百戶鎮老母村扶貧第一書記孫宗廣。
2018年1月,孫宗廣帶著脫貧攻堅的重任奔赴老母村。老母村地處小百戶西南,與宜良縣的九鄉鄉接壤,基礎設施極差,群眾文化水平較低,1735人分8個自然村,每個村寨都坐落在一個山窪裡,地廣人稀,地勢偏遠,交通不便,發展滯后。
來到老母村后,面對貧窮落后的村庄,扶貧工作該如何開展,成了擺在孫宗廣面前的一大難題。為盡快找准扶貧工作的切入點,孫宗廣駐扎在村裡,與村干部同吃同住,走村入戶,逐個排查,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切實做到應納盡納。經過一個多月的走訪,孫宗廣摸清了每戶村民的基本信息,也摸清了貧困戶的致貧原因。
根源找到了,接下來就是對症下藥。孫宗廣帶領駐村扶貧工作隊針對不同貧困戶的致貧原因開展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做到精准施策。其中,有個叫王學明的貧困戶,今年56歲,妻子和唯一的兒子去世多年,留下因智力障礙生活不能自理的20歲女兒,王學明要在家照顧女兒無法外出務工,家庭收入微薄,生活和生產一度陷入困境,對生活也逐漸失去信心,常年人畜混居。為盡快幫助王學明一家走出困境,孫宗廣帶領駐村工作隊隊員幫助他家修繕房屋,經過一年多的耐心說服,他終於搬進了新家,平日裡,孫宗廣還經常到他家指導、幫助他打掃衛生,還為他家購置了電視、桌椅、櫥櫃等電器和家具。
在孫宗廣看來,扶貧除了“輸血”,還要“造血”,隻有讓貧困戶有了穩定的收入,才能幫助他們實現真正脫貧。自駐老母村以來,孫宗廣積極引進龍頭企業,積極協調各方專家指導貧困戶進行種養殖技術培訓,大膽探索提升村民創業致富的信心。通過流轉土地,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種養殖業成為群眾脫貧增收的重要部分,補齊產業短板。
供圖
“在各級領導特別是孫書記的幫扶下,我家的生活得到極大改善,搬進了新房、心情也舒坦多了。”王學明對孫宗廣滿心感激。
在孫宗廣帶領的駐村扶貧工作隊的精心幫扶下,村出列和13戶貧困戶順利通過考核驗收,2019年圓滿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
在村民物質生活提高的同時,村裡又迎來幾件喜事:困擾村民們大半輩子的出行難、旱廁等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從2018年開始,孫宗廣帶領駐村扶貧工作隊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狠抓村容村貌整治,規劃了90多萬元用於入戶路、入村路、村內串戶路建設﹔30多萬元用於廁所、垃圾房、路燈、兩個村飲水工程建設。由於扶貧資金不足,孫宗廣還積極向檢察院領導反映,協調資金60余萬元,用於入村路缺口資金,為村委會建蓋了400多平方的便民中心,對原村委會辦公樓、廚房進行了改造,極大改善了該村的面貌。
現在,天一黑,村主干道及岔路口的路燈便照亮了房前屋后、街道廣場,也照亮了村民們脫貧致富的“幸福路”。
駐村工作有苦有累,但孫宗廣覺得,能為百姓做哪怕一點點的好事實事,內心都會升騰出一種幸福感、自豪感和獲得感。
“駐村工作重在平時,一聲問候、一點呵護、一個不經意的善意舉動,都會在群眾內心深處留下深深的印記,干群關系也就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拉近。”孫宗廣說道。
駐村兩年多,孫宗廣每天不是在村民家裡幫助村民解決各種問題,就是在去走訪的路上,甚至周末節假日也都如此。在村民心目中,這個縣裡來的扶貧干部早已成為老母村的一員。孫宗廣走在村裡的大街上,不時有匆匆而過的村民跟他打招呼:“孫書記,中午到俺家吃飯吧!”“孫書記,有空來家裡坐坐,有件事想讓你給拿個主意。”
正是有了孫宗廣帶領的駐村扶貧工作隊持之以恆的付出、全心全意的傾注,老母村逐步改變了貧窮落后的面貌,如今的老母村,已經變為一個環境秀美、生機盎然、民風淳朴,既有“顏值”又有“內涵”的“幸福村”。(劉雪嬌 梅江文)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