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鄉村展新顏 百姓日子甜

2020年06月05日18:24  來源:保山日報
 
原標題:鄉村展新顏 百姓日子甜

  吳再忠 攝

  村村通上了水泥路、戶戶喝上了自來水、家家住上了安全房……這些變化,對於保山的貧困群眾來說,是看得見也摸得著的幸福。

  脫貧攻堅,基礎為先。自精准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保山市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緊盯最困難村組,瞄准最困難群體,通過實施農田改造、道路交通、飲水安全、通信網絡等項目,解決脫貧攻堅工作中最急需解決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讓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增強。

  荒地變良田

  小滿時節,站在昌寧縣柯街鎮萬畝高標准農田上放眼望去,隻見阡陌縱橫、路通渠連,筆直的田埂向遠處延伸,一株株水稻在夏日的微風中拔節生長。

  這是保山市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的一個縮影。

  2011年以來,保山市投入資金34.48億元,實行“田、土、水、路、林、電、管、技”綜合配套,建成各類高標准農田208.51萬畝,較好完成了國家、省《高標准農田建設總體規劃(2011-2020年)》下達的158.9萬畝建設任務,實現畝均提高農產品生產能力100公斤以上,為全市糧食十五連增,糧食單產和人均佔有糧食排名全省第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以前地太陡,一塊地巴掌大,隻能用‘二牛抬杠’的老方法種地。現在把地這麼一改造,田地變寬變平整,能讓農機‘跑’起來了。”昌寧縣柯街鎮芒賴社區村民伍光盈也是種了很多年地的老把式,他口裡的“變”,得益於高標准農田建設。

  2015年,昌寧縣整合高標准農田建設財政資金1319萬元,在柯街鎮柯街村、芒賴村和大地村,建成集中連片高標准農田1.07萬畝,修建渠道20公裡,建設田間道路9公裡,解決了項目區發展優質冬早蔬菜的水利、道路瓶頸。

  伍光盈說,以前隻能靠人力種地,人被“綁”在了地裡,一年到頭不得閑。現在“變”成了高標准農田,機耕路修到了田間地頭,水利條件大幅改善,多數都是機械化耕作,生產效率提高了,產值也提高了。

  “高標准農田建設,還有利於解決土地撂荒的問題,土地連成片,不僅便於機械化作業、便於管理,也便於規模化種植。”柯街鎮芒賴社區黨總支書記張紹華說道。

  如今,芒賴社區已成為枯柯河畔冬早大棚蔬菜的重要生產基地,昌寧縣南菜北運和柯街鎮無公害蔬菜重要種植基地之一。社區10個村民小組598戶有563戶種植冬早大棚蔬菜,種植規模達5000余畝,產量近萬噸,產品銷往國內各大城市。2019年,芒賴社區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未來五年,保山市將持續加強農業基礎,規劃建設高標准農田200萬畝。努力將中低產田地改造成“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高標准農田,保障糧食安全,實現“藏糧於地”,讓農民由“靠天吃飯”變成“旱澇保收”,心裡充滿穩穩的幸福感。

  清泉潤民心

  輕輕擰開水龍頭,一股清泉噴流而出。蘇志才伸出雙手,捧起干淨的自來水,清澈的水流從指尖穿過,讓他興奮不已。“過去我們喝的是‘望天水’,水清水渾全看天,哪像現在家家都有自來水,一年四季都安全。”蘇志才說。

  今年67歲的蘇志才,家住施甸縣甸陽鎮袁家村羊水井村民小組。“沒有水的日子,過得真是苦。”回憶起過去天還沒亮就去挑水的情景,蘇志才至今都會皺眉,“要麼大清早就去挑水,要麼晚上去挑水,來回一趟要花幾個小時,如果遇到干旱季,還要提著桶漫山遍野到處找,水比油還金貴”。

  袁家村地勢較高,村民們傍山而居,離谷底水源點較遠,鄉親們喝水一直靠肩挑背扛、馬馱車運。用車拉到家要100多元一車,大概是40元一方水。吃水難,一直困擾著當地的群眾。

  為了徹底解決袁家村村民的飲水難問題,2019年,施甸縣投資426萬元,全面實施袁家村人飲提水工程,採取“水池+泵站”兩級提水的方式將水從垂直高差593米的谷底提至羊水井村民小組,徹底解決了該村1800多位村民飲水難的問題。

  被水所困的並不隻有袁家村。“人在山中坐,水往山下流”是保山市大多數村寨飲水困難的真實寫照。一根扁擔,一對水桶,曾是每家的“標配”,村民祖祖輩輩喝水都隻能下河挑、井裡舀、山中找。

  如何補齊“短板”,徹底消除農村人口特別是貧困人口的“水困”“水愁”?近年來,保山市全力保障農村飲水安全,集中力量加快解決“兩不愁三保障”農村飲水安全面臨的突出問題。截至目前,全市共實施農村人飲鞏固提升工程3500多件,全市貧困村農村集中供水率達97.8%、自來水普及率達94.8%,有160多萬群眾受益。全市現行標准下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已全部有保障,全市農村供水安全保障格局基本形成。

  為了強化管理,建立機制,水務部門還積極探索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與建后管理工作的有效運行機制,指導各鄉鎮村庄量身制定飲水安全工程建管方案和水價制度、水費收繳機制,確保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長受益。

  山路暢富路寬

  農村公路既是關乎經濟發展的“大交通”,也是關乎農民幸福生活的“大民生”的時節,通村暢鄉的“四好農村路”承載著農民的脫貧致富夢、鄉村振興夢。

  眼下正值四季豆大量上市,在施甸縣由旺鎮大秧田村的紅鼎果蔬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基地裡,村民們正在忙著採摘新鮮的四季豆,等待打包好發往湖南長沙。合作社負責人告訴記者,蔬菜能點對點直接發到省外,這在村裡的路沒修好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以前公路不通,車子進不來,全靠背篼往外送。交通不便,農特產品賣不出也賣不起價,大秧田村的老鄉們一直過著苦日子。

  市交通運輸局作為大秧田村的定點幫扶單位,在了解村裡的交通難題后,積極協調項目,幫扶資金130萬元,於2018年對10公裡的進村主道路進行路面加寬,把路面由原來的4米拓寬為6米,徹底改變了大車進不來、農產品難出去的歷史。

  施甸縣紅鼎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新坤說:“現在路修好以后,外省老板直接開著大車來收購蔬菜,好產品再也不愁賣,我們的收入也增加了。”

  在保山,嘗到交通條件改善甜頭的遠不止大秧田村。針對脫貧攻堅中的交通短板,保山市堅持“脫貧攻堅,交通先行”戰略。截至2019年底,全市農村公路通車總裡程達12840公裡,公路密度達每百平方公裡73.3公裡。目前,全市75個鄉鎮956個建制村通硬化路、通郵、通客車均達100%,圓滿完成交通扶貧“三通”目標。

  “數字鄉村”添動能

  早上起床后打開手機,登錄愛奇藝,便開始了一天地追劇;中午打開淘寶網,一鍵下單中意的衣服;晚飯過后,躺在沙發上刷刷抖音,看看新聞、小說……這是在疫情期間,隆陽區芒寬鄉西亞村村民胡小龍居家日常。已經在江蘇打工10多年的他,不禁感慨:“在農村老家跟城裡一樣,上網速度也是杠杠滴。”

  胡小龍親身感受到的,正是保山市對農村通信網絡設施大力建設的成果。2016年至2019年,保山市積極籌劃建設了一大批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6億元,實現互聯網架構持續優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到2019年底,全市4G網絡物理基站總數達6000多個,基本實現城區、鄉鎮、行政村、熱點地區、高速公路等重點區域4G網絡100%覆蓋,4G移動用戶達175萬戶,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達59萬戶。

  當前,5G網絡正在加速布局,計劃2020年至2022年,實現保山中心城區5G網絡連續覆蓋﹔到2025年底,實現各縣(市、區)城市核心區、重要功能區、重要場所、重點景區5G網絡連續覆蓋,建成網絡覆蓋廣,行業應用全,產業支撐強的新一代通信網絡。

  長期以來,購銷難、運輸難、質量保障難等“老大難”問題一直影響著農村商貿流通的發展,同時也制約了農村經濟快速前行。如今,隨著“數字鄉村”工程的推進,一場變革正在保山的鄉野田間火熱上演——農村電商的發展,無疑為農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一次時間和空間意義上的變革。

  楊薇娜是隆陽區板橋鎮電子商務服務站的負責人,她的團隊讓當地的農產品“飛”往全國各地。通過直播帶貨,板橋鎮柴河村、秋山村等山區村都成了小有名氣的“鬆露村”,開播以來賣出鬆露1.5噸,產值達60萬元。2019年,楊薇娜在淘寶、微信、抖音等平台的電商總銷售額達到了80萬元。

  可見,數字鄉村、農村電商等已產生出明顯的流入和溢出效應,並對農村經濟發展和扶貧帶來了深遠影響。(李洪才)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