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圖
初夏時節,距離雲南富源縣城約半小時車程的勝境街道洞上社區,一排排新式小洋房緊依著洞上水庫而建,遠處望去,一幅山水田園畫盡收眼底,格外美麗。
感慨時光飛逝,歲月如梭,幾年前那個貧弱的洞上村,在扶貧產業的帶動下,已經脫胎換骨,宛如新生。
“社區人多地少,傳統的小農產業隻能勉強維持生計,要增收,隻能發揮好集體經濟的帶動作用,向產業化、集約化轉變,向先進的經營模式和管理方式要效益。”說起產業發展時社區第一書記李全旺說。
為了提高社區產業組織化程度,增強產業帶動力,2016年社區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在全村范圍內帶動農戶發展辣椒種植500余畝,101戶建檔立卡戶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盈利后獲得分紅。當年,合作社實現銷售收入240萬元,淨增收30萬元。101戶建檔立卡戶不僅有了分紅,平時還能在合作社辣椒種植基地務工,實現戶均增收2000余元,跟著發展辣椒種植的32戶村民戶均增收6500元以上。
供圖
“前些年大家都有種植辣椒,但考慮到市場價格變化和技術問題,不敢像現在這樣大規模地種。”今年種了15畝辣椒的大洞村民張興為說。
該社區在動員農戶種植辣椒時,為了打消農戶的種植顧慮,就已經與四川、湖南等地的收購商簽訂了收購協議,同時積極對接本地蔬菜批發商,打好“外通內聯”先手牌,盡可能掌握優質的市場資源,最大程度降低市場波動對合作社和農戶造成的影響和損失。
對於缺乏技術的農戶,合作社技術員從育苗、移栽、施肥、採摘等各個環節,提供全程的上門服務,手把手教會農戶。
從技術到市場農戶都有了保障,像張興為一樣已經嘗到種植甜頭的大戶有30多家。
“看著村裡有人跟著合作社種植辣椒賺了大錢,去年租地也種了28畝,淨收入5萬多元,今年30畝辣椒已經全部移栽,估計能有更好的收入。”
據了解,隨著種植辣椒的農戶越來越多,今年全村已經移栽的面積已經超過了800畝。
供圖
“通過種植辣椒,集體經濟實現了從無到有到增收,有了積累,大家就想著繼續尋找新路子,擴寬增收渠道。”談及今年的產業規劃,該社區總支書記張小伍說道。
2019年,該社區在發展辣椒產業的同時,引進了人參果試種項目,當年畝產達到了2噸,有了很好的種植效果。今年年初,社區與人參果收購公司簽訂了保底收購協議,按照均價4元每公斤到社區進行收購。
4月初,社區合作社在村裡流轉了400畝土地用來發展人參果種植產業,目前已經全部移栽且長勢良好。
據張小伍介紹,隻要管養得好,今年的人參果項目估計可以實現500萬元左右的產值,到明年就能在全村進行大面積推廣,帶動更多農戶發展人參果種植。
由於人參果產量高、市場好,勝境街道年初組織鎮村干部到洞上觀摩學習,並將人參果項目確定為街道新的扶貧項目,派出干部與企業商定合作協議。目前,已在全街道推廣種植1000畝。
幾年來,在社區帶著群眾發展產業的影響和帶動下,很多群眾主動走出村寨,對接市場,依靠自身發展實現增收。
在岔河村前的壩地裡,村民石瓊波和劉小剛種植的80畝小莢豌豆從月初開始已經全面上市。
“從去年開始村裡就有人通過種植小莢豌豆賺錢,今年他們就跟著種,按照目前的長勢和產量,估計他們能有好的收益。”據社區干部介紹。
除了辣椒、人參果、豌豆產業,社區結合近幾年魔芋市場走俏的實際,鼓勵引導農戶種植魔芋1000余畝。
結合社區離縣城和滬昆高速近,洞上水庫沿岸風景秀美的實際,引導村民發展休閑農家樂,既擴寬了村民的增收渠道,也為下步社區發展鄉村旅游奠定了基礎。(郭燚 吳振坤)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