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產業 戶戶能增收

——龍陵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側記

2020年04月25日09:26  來源:保山日報
 
原標題:村村有產業 戶戶能增收

石斛大棚助農脫貧

春末,龍陵縣山區村寨的一間間標准牛舍裡,一頭頭膘肥體壯的肉牛在悠閑地吃料﹔一片片核桃林裡,村民正在施肥培土﹔一塊塊石斛園裡,種植戶在除草澆水……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冷涼山區養出“致富牛”

“日照充足,草場寬闊,水質良好,生態養牛肉質好,一般都是老板來上門收購。”正在喂牛的李正章說。

年近60歲的李正章是鎮安鎮官岑村的貧困戶,2018年,在政府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每頭能繁母牛補助3000元、每頭政府貼息3年期貸款1.2萬元的政策扶持下,購進2頭西門塔爾能繁母牛,加上原有的6頭役用牛,經過技術培訓,成為了養牛專業戶。他家種植了5畝甘蔗、3畝青貯飼料玉米、2畝優質牧草,建蓋了標准牛舍及青貯池,購買了4頭架子牛短期育肥,當年就出欄7頭牛,實現收入10萬余元,摘去了貧困帽。

官岑村牧草、庄稼秸稈資源豐富,發展肉牛養殖業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村“兩委”積極引導村民利用自然草場、庄稼秸稈、種植優質牧草養殖肉牛,拓寬增收路子。同時,把昔日的役用型牛向肉用型牛轉變,全村牛存欄1800多頭,其中退役牛達1570多頭。

村黨總支書記李應周介紹:“隨著農村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硬化村庄道路、機耕道四通八達,農業機械的普及,犁田耙地、馱運不用牛(馬)了,役用牛變成了肉用牛,全村342戶有321戶養牛,每年出欄肉牛700多頭,實現產值1200多萬元,佔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

“肉牛養殖成本大,每頭西門塔爾能繁母牛1.5萬元左右、本地能繁母牛1.2萬元,養牛戶可‘閃失’不起,最怕的是牛患病。政府想咱所想,辦咱所需,實行養殖20頭牛以上的大戶派科技特派員、一般養牛戶簽約獸醫制度,為肉牛養殖戶提供實打實地支持,讓咱吃下‘定心丸’。牛生疾帶病,一個電話打給簽約獸醫,立馬有求必應上門服務。”村民陳泰發說。簽約獸醫經常到村寨巡診,為養殖戶保駕護航。老陳家養殖了18頭肉牛,疫病防治跟得上,牛長得膘肥體壯,賣到了好價錢,去年他家出欄了9頭肉牛,收入13萬元,陳泰發感慨地說:“過去耪田種地日子過得緊巴巴,養殖肉牛讓咱發了家,黨和政府的富民政策真好。”

龍陵縣引進雲南東風皓月公司,投資20億元,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打造肉牛養殖全產業鏈,建成了佔地500畝、存欄能繁母牛1000余頭的勐冒養殖基地及10個養牛專業合作社、標准化規模育肥廠58個,共有2萬余農戶(合作社)養殖肉牛,全縣肉牛存欄15.2萬頭。

  核桃成為“致富果”

“山頭戴帽身披綠,山腰種起‘致富果’。農民鼓起錢袋子,山旮旯裡笑盈盈。”年過60歲的碧寨鄉三家村村民楊家如一邊哼著歌兒一邊給院子旁的幾棵核桃樹挖坑施畜糞。“以前我家是全村最窮的人,靠著核桃脫貧致富了。雖然去年核桃價格下跌,我家也銷售了4噸多干核桃收入6萬多塊哩。”靠山吃山,靠山養山。林改確權后,三家村的村民把山當地種,把核桃當菜栽,產出效益明顯,全村戶戶種植核桃樹,家家手捧“聚寶盆”,村民的錢包逐漸鼓了起來。

三家村有村民544戶2036人,核桃種植面積7500余畝,人均3.5畝,投產面積4600余畝,今年產干核桃120噸,實現產值150余萬元,群眾收入主要靠核桃。村黨總支書記楊世金介紹,脫貧攻堅中,村“兩委”利用氣候、雨水適宜核桃生長的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核桃種植,不僅為脫貧之路按下了“快進鍵”,還實現了生態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全村21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核桃產業功不可沒。

村民陳啟仁家有4棵百年古核桃樹,其中1棵樹齡已逾200年,年年挂果,每棵老核桃樹有幾千元的收入。為了保護這4本“綠色存折”,陳老倌每年都要給這4棵古核桃樹施畜糞、滅虫,冬天為它們穿上“保暖外衣”——用稻草、草帘圍蓋在樹干上御寒。“俗話說‘積谷防飢,養兒防老。’我是護(種)樹養老,一棵老核桃樹每年有幾千元的收入,前幾年我栽的100多棵核桃樹有50多棵挂果了,每年賣核桃有幾萬元的收入,我家摘去窮帽子,過上了好日子,全靠這些‘搖錢樹’呢。”

村“兩委”積極引導村民發展林下經濟,在核桃樹下種植重樓、黃精、牧草,放養土雞、七彩山雞等,拉長產業鏈條,拓寬增收路子。全村在核桃林中種植中藥材1300多畝、牧草2000余畝,養殖畜、禽2.2萬余頭(隻),構建起一棵樹(核桃)唱“主角”,中藥材、畜、禽充“生旦”,同台唱“大戲”的格局。產業大合唱唱出新聲,去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640元。

  石斛拓寬致富路

龍山鎮河頭社區的田野裡一片熱火朝天。村民黃定常正帶領幾個村民,在搭建石斛種植床,他一邊忙著一邊指著身邊的大棚說:“看,這是咱家的聚寶盆,這4畝石斛去年賺了12萬元,今年再擴種3畝,力爭賺20萬元。”

黃定常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全家4口人,妻子和兩個上中、小學的孩子。為了幫助他家脫貧,社區“兩委”給黃定常安排了一份護林員工作,每月有幾百元收入。“靠每月幾百塊錢的收入,摘窮帽要得到猴年馬月呢?”與妻子商量后,認為盡快摘去貧困帽,咱就種石斛加工石斛楓斗兩樣都干。認准定盤星,夫妻倆齊心合力向前奔。在5萬元政府貼息扶貧貸款扶持下,種植了4畝石斛,讓妻子到社區舉辦的石斛楓斗加工技術培訓班學會了做楓斗。他怎麼也沒想到,這個石斛大棚,給了他一個個不斷的驚喜。“前年石斛鮮條價格下跌,4畝石斛銷售收入3萬余元,去年的石斛鮮條價格上漲產地價每公斤44元,收入12萬多元。妻子每月加工石斛楓斗收入2500多元。這幾年全家的吃用開銷、蓋新房、買摩托、添置家用電器、供兩個孩子上學的費用,全靠這個‘聚寶盆’哩!”2018年,黃定常家摘去了貧困帽,他高興地說。

談起石斛產業,村民郭學雲滔滔不絕。“這都得感謝社區黨總支的帶領,靠種植石斛和加工石斛楓斗能脫貧致富,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一畝石斛有幾萬塊錢的收入,有大戶隨行就市收購,不愁銷路﹔加工石斛楓斗是來料加工,一手交貨一手收錢,挺把穩的。”在社區黨總支書記楊慶祿的鼓勵下,郭學雲嘗試種植石斛,種植中,他的技術不斷提升。2018年,他不僅靠種植石斛實現了脫貧的願望,還被龍陵縣雲河石斛開發公司聘為石斛種植基地技術指導員,為村民提供科學種植管護石斛的服務。

“去年種石斛的村民收入都不錯,村民的干勁更大了,很多人都加入到這個產業中。”社區總支書記楊慶祿介紹說,目前,全社區石斛種植面積1060畝,石斛鮮條產量250噸,產值750萬元。全社區915戶村民有800余戶加工石斛楓斗,每戶每年加工石斛楓斗收入6000元至2萬元不等,石斛產業收入佔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左右,去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640元,從貧困中出列。(記者 雷 華)

(責編:薛丹、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