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新時代,創造幸福新生活。
自改革開放以來,紅塔區大營街街道大營街社區堅持黨建領航和產業支撐,全面提高社區治理能力。在提升人民群眾福祉,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在構建社區綜合治理體系,推進思想文化建設,塑造社區精神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的獲得感。
一
堅持“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大營街社區以產業發展為支撐,著力提升基礎配套和公共服務設施,改善和提升民生福祉,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打造社會主義新農村升級版。
累計投資3.4億元,參與建成連接中心城區的兩條高等級公路,實施社區路網、水網、電網、互聯網城市化改造,互聯網寬帶進村入戶,水利化程度達到85%,人均綠地面積達到69平方米,社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建成全省一流的村級衛生所和村級幼兒園,配套完善老年活動中心、綜合集貿市場、自來水廠,建成兩個對社區居民免費開放的國家級4A級景區,社區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提升。
1985年,投資5000余萬元為社區居民統一規劃建設三層磚混民居,人均居住面積由過去的不足8平方米提高到50平方米,社區居民由此告別了土坯房。2010年,投資13億元在下西古城、唐旗、大營街片區按照“五統一”模式實施居民住宅提升工程,新建1482套滇中特色民居和112套高層單元住宅及相關配套設施,人均居住面積達80平方米,社區居民由此住進了斜頂灰瓦、粉牆彩繪的雙拼別墅。
2017年,啟動幸福小鎮項目,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打造以溫泉概念為核心,集康養宜居度假歡樂地,滇中民俗體驗為一體的生態宜居小鎮,大營街社區將進一步提升居民人居環境品質和生活質量。隨著集數字鄰裡、數字教育、數字健康、數字創業、數字建筑、數字交通、數字低碳、數字服務、數字治理在內的九大運用場景和服務、運營、管理三大版塊於一體的未來社區建設的推進,大營街居民將生活在開放、智能、高效的社區之中。
出生有保險,入學有補助,成年有就業,退休有保障,養老有補貼,高齡有獎勵,節日有慰問,年終有分紅。不斷完善和提升的居民福利體系,越織越密的民生保障網讓大營街社區居民充分享受到了改革發展的紅利。2018年,社區涉及5583名居民的16項民生福利支出達4208.1萬元,比2012年增長24%。
二
口袋鼓了腦袋不能空,生活富了精神更要充實。大營街社區堅持不斷完善和提升社區文化建設,充分發揮社區文化的引領、約束、凝聚、娛樂、激勵功能,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逐夢奮進”的社區精神,不斷促進社區居民全面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精神指引。
建成新時代實踐廣場,創建法治教育宣傳園、“飲水思源”黨建文化園、楹聯文化園、善行義舉榜,打造陳氏浮雕藝術館。投資352萬元建成社區電視台,與雲南大學新聞學院攜手共建大學生創新實習實踐基地,聚集文化傳播創新資源,推動社區融媒體中心建設。不斷強化提升的文化基礎設施,有力提升了社區文明形象,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開設文明講堂、開展“善行義舉榜”和“十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開辦家長培訓班,組建4支民間文藝隊開展“我們的節日”系列文化活動,組建志願者服務隊,開展學雷鋒志願服務活動。大營街社區堅持用先進典型引路,用身邊事教育群眾,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導社區居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社區精神文明建設。
社區企業倡導“誠信、和諧、優質、一流,用戶至一,用心服務”的企業宗旨,著力構建“守法誠信、顧客至上,以人為本、和諧共享”的企業核心價值觀。作為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營街社區集體企業大力加強企業文化建設,通過塑造企業價值觀、培育企業經營理念,促進員工職業道德建設,增強企業凝聚力和向心力,激發開拓創新建功立業精神,促進企業綜合素質提升,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實力。
三
堅持構建黨總支領導,全社會參與,法治保障的社區治理體制,大營街社區不斷推進社區治理社會化、法治化、專業化,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立社區股份經濟聯合社,堅持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共同享受集體資產收益權分配。建立健全制度,強化監督,加強服務,嚴格“三重大”“四議兩公開”程序推進集體“三資”管理制度化。大營街社區集體固定資產總值從1978年的不足5萬元增加到2018年的22.9億元,位居全省社區集體資產之首位。
堅持民主決策民主表決修訂《紅塔區大營街社區居民公約》,進一步規范了社區事務管理,確立了居民行為和婚姻家庭准則,大力倡導文明新風。制定《新增(減)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方案》,切實維護社區居民享受集體資產收益權分配的合法權益,大營街社區開啟了新時代鄉村治理新路徑。
修訂公約和制定方案,進一步增強了居民主人翁意識,提高了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主動性,進一步增強了居民的法治意識,切實落實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修訂公約和制定方案,有力化解了社會矛盾,實現了零越級上訪和零黑惡勢力,增強了社區凝聚力和發展活力。
建設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強化基層黨組織活動陣地建設,充分發揮服務群眾、組織動員群眾和宣傳教育群眾的載體作用。組建聯防隊並建成數字監控平台和智能門禁系統,實現人防物防有機結合,全面提升社區治安綜合治理能力。大力實施社區人居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實現“七改三清”,達到“三無一規范”要求,大力實施殯葬改革,社區火化率和公墓安葬率達100%,有力推動社區生態文明建設。
不遠的將來,當一個集民俗體驗區、活態集市區、水景休閑區、溫泉庭院區、玉水軒片區於一體,匯聚興福廣場、匯溪大橋、匯溪廣場、民俗商業街四大重點建設項目於一身的幸福小鎮展現在世人面前之際,揚帆領航的仍然是不斷提升的黨建,支撐發展的仍然是邁向高質量快車道的產業,保駕護航的仍然是不斷完善的現代化社區綜合治理體系。(記者 唐文霖)
短評
提升治理是保障
□ 雨林
聚力打造幸福小鎮,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大營街社區團結和帶領人民群眾創造幸福生活的生動實踐。其根本保障是大營街社區40年發展實踐的基本經驗——始終堅持提升社區治理能力。
回顧大營街社區40年發展歷程,從不斷改善民生福祉,到不斷加強思想文化建設,直至不斷完善社區綜合治理體系,所推進的每一項民生工程和實施的每一項制度建設,都緊扣提升社區治理能力,確保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提升治理保障能力,需要堅持黨的領導和依法治理,建設法治社區。大營街社區通過建立和完善居民集體資產收益權分配制度,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進集體“三資”管理制度化,切實維護社區居民享受集體資產收益權分配和福利待遇的合法權益。
提升治理保障能力,需要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大營街社區通過民主決策和民主表決方式,修訂社區居民公約,制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方案,有效破解了社會矛盾,開啟了新時代鄉村治理新路徑。
提升治理能力,需要大力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大營街社區通過不斷鞏固和提升思想文化教育陣地,不斷創新開展思想文化教育活動,著力塑造“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逐夢奮進”的社區精神,為人民群眾提供精神指引。
大營街社區之所以能不斷提升社區治理能力,成為全省建設美麗鄉村領跑者,關鍵在於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發揮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顯著優勢,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