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元谋:党建引领聚合力 民族团结促进步

近年来,楚雄州元谋县凉山乡抓实党建引领,凝聚各方力量,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把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融入到党建工作中去,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凉山乡先后被评为全国创建无邪教示范乡镇、省级卫生乡镇、省级文明生态乡镇、楚雄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乡镇,冷水箐移民新村被评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
民族公路连民心
绵延群山,云雾缭绕,雷应山腹地的云上小凉山美景如画。远处眺望,宽阔的通村硬化路在半山腰上犹如一条白色的丝带镶嵌在茂密的森林间,网状的进村道路连着民族村寨,显得格外地靓丽。
“原来,我们出行全靠人背马驮,去趟县里都得绕着山走好几个小时,逢年过节或去办一些重要事情,我们才会出村,村里的老人有些几年都没去过县城。”说起道路带来的新变化,冷水箐村原老支部书记安培德回忆道。冷水箐村的变化,正是元谋县凉山乡在近几年党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显成效的一个缩影。
“十三五”以来,元谋县凉山乡立足实际,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群众基础,结合乡村产业、旅游业的发展,投资3872.32万元,硬化了冷水箐、那迪、大水井39.66公里通村公路,实施了12个村小组村巷道硬化。此外,元谋县凉山乡全面强化交通项目建设,全面改善乡域间普通公路服务水平,完成公路延长线修建与武定县环州乡、白露镇相连接,基本消除干线公路“断头路”“拥堵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目标,加速了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
目前,元谋县凉山乡已逐步形成以干线公路为主骨架,通村公路为支撑,高密度进村公路网为基础,形成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有力地带动了山区民族的脱贫致富,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民族人才夯根基
元谋县凉山乡注重从致富带头人、高校毕业生、少数民族中选拔培养村两委干部,全面实现经历、学历、年龄、民族结构“四个优化”目标,村两委班子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整体功能明显增强。同时,深入实施农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和“领头雁”培养工程,培养后备干部51人,回引种养殖、彝绣行业人才16人。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整合党员、群众、志愿者队伍,各族群众在就业、入学、看病、就业等方面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就业介绍、信息传送,在生产、生活上给予各民族群众最大限度地帮扶。开展移风易俗,革除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薄养厚葬等陋习。在全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宣讲民族政策39次,接访122人次,走访慰问68人次,收集意见百余条,帮助协调解决就业、就医、道路修缮等揪心事操心事烦心事和各类问题217件。各民族民风转好向善、互鉴良俗,呈现出宜居乡村的优美画卷和良好风貌。
民族文化兴彝乡
文化是民族团结的魂,产业则是民族团结的根。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中,凉山乡坚持以党建引领为主线,抢抓“文化旅游强县”和旅游脱贫机遇,规划投资近2000多万元建设彝族特色文化旅游小镇。目前,集餐饮、民族刺绣、野猪养殖、电子销售商务为一体的凉山彝族风情园已初具规模;刺绣公司制作传统或改良彝族刺绣服饰、香包、绣花鞋垫、挎包、精美手链……大小成品、半成品销量上万件,年收入可达80余万元。
据了解,凉山乡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项、省级传承人5人、州级传承人11人,县级传承人13人。彝族式摔跤、彝族英雄史诗《阿鲁举热》均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元谋县拥有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最多的乡镇。彝风古朴、气息浓厚,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凉山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邱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