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州市

云南马龙:一个彝寨的美丽蝶变

2022年03月03日16:05 | 来源:云南网
小字号

清新秀丽的半个山彝族村 供图

半个山彝族村广袤的土地 供图

《旧唐书》上说:纳垢部首领的儿子隐居半个山,创造、整理、规范了一千八百四十个字母,名《韪书》,成为了彝族的一部规范字典。在曲靖市马龙区月望乡沙坡笼村委会隐藏着“古彝文的发祥地”---半个山村。全村共有200多户人家,60%以上是彝族,勤劳善良的彝族人爱党、信党、跟党走,在脱贫攻坚、文明城市创建军、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示范村创建工作中,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村群众依靠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群众收入大幅提升、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彝家人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昔日的“穷山村”变成了“金窝窝”。

党群携手共建致富路。半个山村注重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帮扶干部帮带作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一线攻坚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党员在脱贫攻坚、乡风文明等工作中锤炼作风,锻炼党性;扎实开展“三讲三评”,以促进驻村工作队员充分发挥作用,督促村组干部主动履职担当,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增强自主脱贫意识,激发贫困户勤劳脱贫的内生动力。村民不等、不靠,自寻出路,努力从种、养殖业、就近就便打工,自主创业等方面着手,不断致富增收。

村干部走访群众 供图

彝族群众幸福感满满 供图

“以前的村‘两委’和驻村队员整天进村入户,秉承‘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理念,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所想,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遍访贫困户、了解贫困原因,出思路、想办法,努力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的老支书,就是为了半个山村的脱贫攻坚才以身殉职的,他们的付出,为我们的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作为接续者,将以前辈们为榜样,努力为群众谋幸福”月望乡沙坡笼村委会书记杜绍平说。

干群齐心共建美好家园。“原来我们的路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党委政府十分关心,脱贫攻坚把我们的水泥修通了,路平了,我们的出行也更方便了,虽然我们做不来别的,但是一起打扫打扫卫生还是可以的。”一位正在清理沟渠的群众这样说。这是半个山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在创文和人居环境提升中,该村广泛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共同参与村内人居环境提升,按照一户最少出一人的标准,共发动群众200余人清理道路两旁的杂草、沟渠等,各家各户更是“自检自查”起来,都把自己门前屋后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原本杂乱无章的木柴、建筑材料也堆放得整整齐齐,整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彝汉同心共筑文明之花。该村依托村寨周边自然环境,规划村寨发展,以景村相映、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目标,完善村庄规划编制。强化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好桥、古树、古寨院特色民居等历史元素,让新旧元素协调相融,把村内的四合院修缮和文化元素相融,修建了一个活动广场,让能歌善舞的彝家人茶余饭后大展“伸手”。村庄美了、生活富了、村民笑了,一股团结和谐、繁荣发展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文化广场建成后,我们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饭后跳跳广场舞和我们自己的民族舞蹈,我们也有自己的娱乐场所了!”一位正在跳广场舞的阿姨高兴地说。

村内丰富的文化元素 供图

因势利导推动乡村振兴。以乡情、乡愁、友情为纽带,以乡贤文化为引领,充分挖掘乡贤人士潜力,激活乡贤资源、凝聚乡贤智慧、汇集乡贤力量,助力乡村振兴。邀请在外公职人员、创业致富带头人、党员及村民代表组成领导小组,盘清盘活村内人口、文化、土地、交通、产业等资源,以三清高速出口就在“家门口”的区位优势,大力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及发展思路,输出特色农产品及民族特色文化。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带头致富,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基础发展种养殖业、民族特色手工业、餐饮业和乡村特色旅游业。利用优质土地资源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流转土地发展蔬菜和花卉产业种植, 提高闲、散、杂土地利用率,增加当地就业岗位,带动村民产业发展,形成“土地流转收入+企业务工收入+产业发展带动”三线保障的模式达到促农增收。

村内道路四通八达、干净整洁,活动室宽敞明亮,活动广场热闹非凡,四合院古色古香……乡村振兴实施后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庄处处展新“颜”。

回望过去,信心更足;展望未来,步履愈坚。站在新的起点上,半个山村将以历史文化底蕴为着力点,以发展民族特色产品为主线,以文化产业为主旋律,强基础、聚人气、增财气,奋力谱写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房袁志 杜绍平 李秀梅 谢瑞金

(责编:木胜玉、徐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