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4名优秀县委书记受到中央组织部表彰

苦干实干忘我工作 心系群众甘于奉献

2021年06月30日08:28  来源:云南日报
 

杨中兴在富邦乡佧朗村调研肉牛产业

杨承新到大兴镇走访调研农村危房改造情况

聂金辉到羊岑乡金坪村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

翟玉龙到塘房镇指导一线抗洪救灾工作

6月29日下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表彰会议在北京举行。经党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决定,对在县(市、区、旗)委书记岗位上取得优异成绩的103名同志授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云南省4名县委书记受表彰,他们是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委书记杨中兴,丽江市委常委、宁蒗彝族自治县委书记杨承新(白族),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委书记聂金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委常委、瑞丽市委书记、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党委副书记翟玉龙。

作为全国县委书记的优秀代表,他们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在脱贫攻坚中苦干实干,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建功立业,获得了组织和群众的一致认可。如杨中兴推动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民族直过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顺利脱贫摘帽,并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打通了群众脱贫致富的通道。杨承新带领全县扶贫干部真抓实干,让全县8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时狠抓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推动全县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聂金辉从福建省三明市跨省交流到剑川任县委书记,怀着深情厚谊扎根剑川、奉献剑川,为“白乡”发展带来了新思路、新办法。翟玉龙在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镇雄县担任县委书记6年多,带领全县干部发扬“啃硬骨头”精神,让56.58万贫困人口全面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还解决了群众反映的上学就医等实际困难。

杨中兴

打通群众脱贫致富通道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普洱市人口第一大县,属“民族直过区”,境内世居拉祜、佤、布朗3个“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前,20多万贫困人口占全市三分之一,是国家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说心里话,刚开始,组织上派我到澜沧,我心里也没底。”澜沧县委书记杨中兴回忆起5年前的赴任情景时说。尽管之前在普洱市扶贫办主任的位置上,他对全市贫困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但是到人口约50万、贫困人口居全省第4位、全市第1位的澜沧县当脱贫攻坚战“一线总指挥”,他感觉“责任重大,压力巨大”。

坚定信心,兑现庄严承诺向贫困宣战。上任伊始,杨中兴便带领全县各级干部立誓践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向贫困发起最后的“总攻”。他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遍访了全县所有乡(镇)、贫困村,白天走村串户访真贫,夜间深研细谈商对策,找准症结、开好药方。

全力打通民族文化资源、生态资源转化为脱贫致富的通道。如今,走进酒井哈尼族乡勐根村老达保自然村,俨然一幅全域旅游的景象,村民们脸上无不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可几年前的老达保却是另外一番情形:发展思路不清,路不畅,业不兴,贫困发生率高达79%。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是老达保村民的显著特征。杨中兴先后11次深入老达保村调研,为老达保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寻求对策。如今,老达保村在“党支部+公司+农户”模式下,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优势走上乡村旅游之路,把拉祜民族村寨做成了旅游文化企业,村民全部入股走上致富路。老达保是澜沧县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直过区”精准脱贫之路的缩影。

收官之战,澜沧战绩不凡。全县21.1万人脱贫,GDP年均增长12.1%,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获批“2022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古老的澜沧挥别了绝对贫困,兑现了向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抓实基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2017年5月26日,注定要载入澜沧史册。这一天,澜沧景迈机场正式通航,各族人民离首都北京的距离从未如此近过,澜沧与外界快速沟通的立体交通网已初步形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澜沧发展的最大因素,也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杨中兴带领县委一班人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超前谋划,科学规划,研究制定并带头严格落实县处级领导联系重大建设项目制度,深入项目建设一线协调保障,有力推动了重大建设项目快速推进。几年来,全县共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26.78亿元,全县村组道路覆盖率超过90%,思澜高速建成通车……

转变思路,走绿色发展之路。茶是澜沧最优质的资源之一,也是当地群众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杨中兴根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普洱景迈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作为突破口,创新工作方式,提出了组建以10户村民为一组、自由组合的同心互助组,实行单元化管理,有效引导广大群众主动支持申遗、参与申遗、宣传申遗,共同保护好大自然的恩赐、老祖宗的馈赠。

“素质性贫困是未来发展最大的制约,我们要把提升人口素质这项工作长长久久抓下去。”杨中兴说,全县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一短板必须尽快补齐。近年来,澜沧县紧紧抓住国家和省相关政策机遇,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如今6000人规模的普洱职业教育分中心、6000人规模的两所新建高中让全县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杨中兴还紧紧抓住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澜沧的重大机遇,在全县推进“产业+技能”科技扶贫、开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短短几年里,培养出产业技能型人才、新型农民数千名。(记者 左超 沈浩)

杨承新

“最美彝乡”带头人

2015年12月到宁蒗彝族自治县担任县委书记后,杨承新深入各地调研,与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一起聚势谋远、谋划未来,提出“努力把宁蒗建设成为凉山地区最美彝乡”的目标。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但又让人质疑能否实现的奋斗目标——由于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等原因,宁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这是一幅令人憧憬、但又让人顾虑能否绘就的美丽画卷——宁蒗县城环境脏乱差是出了名的,短期内只怕积重难返。然而,在杨承新的带领下,全县各族干部群众鼓起干劲、迎难而上、负重攻坚,“最美彝乡”建设正一点一点变为现实。

“纸上画不出最美彝乡,嘴上说不来幸福宁蒗。”杨承新将目光聚焦在建强基层党组织、转变干部作风上。作为县委班子“带头人”,杨承新带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下乡当常态,足迹踏遍村村寨寨,行程超过20万公里。在他的带领下,全县干部争相比学赶超、勇于担当作为;全县基层党建从有到优、从优到强,5年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134个,打造提升沙力村等30余个各领域省市级党建示范点,建成了一批党性体验、廉政教育和法治教育基地。

宁蒗是丽江市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和最大的主战场。5年前,宁蒗综合贫困发生率高达35.75%,贫困人口约占全市的46%,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

5年来,杨承新把绝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脱贫攻坚一线,带领全县各部门扶贫干部不停奔走,坚持“把最好的资源安排给贫困群众、把最好的房子建给贫困群众、把最好的设施配套给贫困群众、派最强的干部服务贫困群众”。经过不懈努力,全县居住在“六类区域”的4.2万农业人口搬出大山、迁入新居,占农业人口的18.3%。其中,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安置区的发展坚持“富脑袋、鼓口袋、改变下一代”的思路,配套建设了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医院、敬老院和集贸市场等设施,建设了一批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有效解决了易地搬迁和进城务工贫困户就业难、子女入学难、就医难、养老难等问题,被评为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经过5年奋战,全县8万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民生无小事。县财政再困难,花在百姓身上的钱一分都不能少,要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白族干部,杨承新对群众有着朴素而深厚的感情,始终将群众冷暖挂在心上,坚持为民谋福祉,用实际行动诠释一名县委书记的为民情怀。

为了改变宁蒗县城脏乱差的状况,杨承新投身一线督战指挥,推动依法拆除了县城“两违”建筑和与规划不协调建筑设施515幢,面积10.4万平方米,恢复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用地76.6万平方米。实施了泸沽湖大道改造工程、1300户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和街道美化、绿化工程。在旧城区新增4个小型公园、2个停车场,规划建设公共厕所30个,逐步打造街衢通畅、功能完善、干净整洁,具有历史记忆、民族特色、宜居宜业的美丽县城。

再穷不能穷教育。为了满足宁蒗各族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杨承新带队到江苏海安,签订支教协议,引进优质师资,在宁蒗民族中学开办海安班,让山里孩子享受到城里一样的优质教育,“宁海合作”模式开创了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的典型,海安支教团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6年来,宁蒗县每年教育投入始终占财政总支出的30%以上,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用地478亩,新增学位9000多个。2017年以来,累计资助贫困学生11.6万人次,资助金额2.45亿元。

群众的日子红火了,县城的绿化增加了,孩子们的教育有保障了……如今的宁蒗,处处发生着令人欣喜的深刻变化。然而杨承新依然忙得停不下来,他和县里的干部们沾泥土、洒汗水,奋斗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征途中,为把宁蒗建设成为凉山地区最美彝乡继续努力拼搏。(记者 杨富东)

聂金辉

扎根“白乡”奋力开拓

2016年4月,聂金辉从福建省三明市跨省交流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任县委书记。

初入剑川,聂金辉便下定决心,要竭忠尽智,当好脱贫攻坚的“一线总指挥”,再苦再累也要完成好这一历史使命。为不负立下的决心,2017年,聂金辉力排众议,毅然组织了1184名干部职工吃住在村3个月,深入开展贫困对象动态管理,摸清了贫情、找准了症结。随后,他又谋划开展“同吃农家饭、共叙帮扶情”等帮扶活动,文化扶贫、控辍保学等措施更是一项接着一项,成效明显。2020年4月,剑川县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考核,实现了零漏评、零错退,群众认可度为98.72%,脱贫成效被考核组评定为“稳定可持续”——剑川县顺利退出贫困县序列。

剑川县90%以上都是白族同胞,是著名的“白乡”。5年间,聂金辉融入当地,举家搬迁到云南,变成了“剑川人”。他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接续奋斗,用新思想新理念带动新发展,白乡大地面貌焕然一新。“十三五”期间,剑川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9.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30.2%。

剑川是全国木雕艺术之乡。为推动木雕产业规模化发展,聂金辉多方努力,总投资34.14亿元的剑川木雕艺术小镇项目于2016年12月底落地。目前,已有35家木雕企业、340户木雕个体经营户入驻,木雕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4亿元,小镇就业人数比2017年增长35%。得益于此,近年来,剑川县连续举办了3届剑川木雕文化节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第33届年会、与泰国清迈府杭东县签订了文旅产业合作协议、“千年技艺·手工木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剑川木雕展”分别走进北京、上海,剑川木雕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为了开阔边疆干部视野,激活干部队伍一池春水,2017年起,聂金辉先后组织7批次350多名剑川干部到北京、上海、深圳、浙江、厦门等地开展轮训;为切实转变干部作风,他持续推动干部思想作风大整治大提升,让干部走出去学先进、跑上去争项目、沉下去抓落实。准确把握“三个区分开来”,对因沙溪古镇建设不力受到追责,又在沙溪整治提升中实绩突出的3名干部进一步重用或提拔;率先在全县实行公职人员月度政府奖励绩效差异化评价考核制度……5年来,以聂金辉为班长的县委班子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以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激发干部动力,以强有力的压责问责追责倒逼责任落实,不断激励干部在干事创业中担当作为、履职尽责。2016年以来共提拔使用干部322名、晋升职级196名。同时,通过反向追责,督促干部履职尽责。聂金辉主导在剑川电视台开设“问政剑川”栏目,以舆论监督倒逼责任压实,着力解决党员干部不想作为、不能快为、不愿多为、不敢硬为的问题。

建强队伍聚民心,同心绘就团结画卷。作为一名汉族干部,聂金辉用心用情融入白乡大地,抓党建引领走出民族团结进步新路子。桑岭村是典型的多民族杂居村子,有402户1688人,居住着回、白、汉三个民族。聂金辉多次深入桑岭村,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治理制度。2019年桑岭村被国家民委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向全国推广。看到村里各民族和谐相处,桑岭村退休教师马正清感慨万端,挥毫写就一联贴于大门:“世间松竹梅岁寒三友,桑岭回白汉温暖一家”。

剑川县有白、汉、彝、回、傈僳、纳西6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数的96%。在聂金辉的带动下,全县将民族团结创建与脱贫攻坚、基层党建、社会治理、生态保护等有机结合、融合发展、创新推动。2019年县政府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一簇簇民族团结之花正在白乡大地绚丽绽放。

誓言铮铮,决心如磐。5年来,剑川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和云南省美丽县城、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县城;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落户剑川古城,成为全国第5个、西南地区首个国家分馆。(记者 谢进)

翟玉龙

敢拼敢干啃下“硬骨头”

在脱贫攻坚最吃劲的时候,到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镇雄县任县委书记;在瑞丽疫情告急的时候,临危赴火线,连夜奔赴瑞丽市开展工作……这是瑞丽市委书记翟玉龙的6年时光。担任县委书记的6年来,无论在什么地方,翟玉龙都以“敢拼敢干敢担当”的作风,以“不负初心不负党”的情怀苦干实干,啃下了“硬骨头”,获得了群众的认可。

翟玉龙2015年2月至2021年4月任昭通市镇雄县委书记。地处乌蒙山腹地的镇雄,山区占比高达98.8%,143万农村人口中,有56.5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县。面对决战全面脱贫的艰巨任务,他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弘扬“啃硬骨头”的精神,全员下沉、全面下沉、全力下沉,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创造了一个个佳绩:

用一年时间帮助5万人搬出了深山;精准完成126万人安全饮水巩固提升、7.5万户农村危房改造、709所薄弱学校改造、5942公里农村公路和1218万平方米串户路硬化等扶贫工程;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64家、各类专合组织1039个,使新型经营模式全覆盖贫困群众;以高度组织化推进转移就业,5年推动全县转移就业人数翻了一番……今年2月,镇雄县委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除了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翟玉龙接任镇雄县委书记时,还面临着一系列发展困难:主要经济指标“断崖式”下跌,GDP负增长17.9%,教育医疗落后,全县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异常突出。

为了给发展“破局”,翟玉龙努力推动县城南部新区开发建设。面对项目推动滞后等问题,他蹲到一线,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了引进优质资源合作办学、办医,他凭借着“一颗真心、两条勤腿”,争取到与云南师范大学合作创办云师大附属镇雄中学、与华西医院合作创办华西医院区域联盟医院。云师大附属镇雄中学刚创建的前两届高中毕业班就有9人考取北大清华、本科上线率达100%。华西医院区域联盟医院极大提升了县域疑难杂症诊疗能力和危重病患者救治能力,每年为群众减少6亿多元的额外支出,近万个家庭避免了因病致贫和返贫。

短短几年,镇雄县城的规模和品质大幅提升,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县城”“全省文明城市”,全县GDP实现了从100亿元到200亿元的跨越,在全省129个县(市、区)中的排名,也由2015年的40位跃升至2020年的28位。

共产党人永远是奋斗者。今年3月29日,德宏州瑞丽市通报新冠肺炎感染病例,瑞丽市时隔198天再度封闭管理。翟玉龙坚决服从省委安排,连夜奔赴瑞丽市开展工作。

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翟玉龙调整完善市委、市政府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自己担任组长和指挥长,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组织领导、集中指挥、压实责任,大力配合开展流调溯源,及时转运隔离密接次密接,全面查找传染源、切断传播链,开展了两轮社区网格人员“大排查大起底”工作,确保不漏一户一人,有序开展核酸检测;科学推进疫苗接种,构建起全民免疫屏障;设置655个抵边封控点,24小时巡逻值守、应急处突。经过艰苦鏖战,疫情处置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织密织牢了边境疫情防控阻隔网,进一步筑牢祖国西南安全屏障。

多年来,翟玉龙用亲民的服务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身边同事的敬重和地方群众的认可。他勤学善思,无论怎么忙,都坚持每晚学习两小时以上,推动建立“第一议题学习制度”,示范带动全县干部掀起学习热潮。2017年中联部举办“五级书记讲扶贫故事”,他因熟练运用英语同各国使节进行沟通交流获得好评。

他把群众反映的每一件小事都当成大事来办。在镇雄工作期间,手机上每天群众发来的短信少则几十条、多则两三百条,即便是深更半夜,他也要一一回复了再睡,之后还要盯着相关部门解决反馈问题。他待人亲和,没有架子,一次到结对帮扶户家中走访,看见小孩吊着鼻涕,便下意识地蹲下身帮他擦了,并叮嘱小孩要讲究个人卫生。没想到这一幕被群众用抖音传开了,群众称赞他是镇雄人民的好书记。(记者 郎晶晶)

(责编:徐前、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