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起从觅池冲到雨他斗送情报的同志在一次行动中被敌人围剿,永远倒在了那条我们跑过的小路上。”李文贵爷爷哽咽地说道。
在解放战争期间,为向中央传递滇中地区的情报讯息,年仅15岁的李文贵就开始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觅池冲村担任通讯员。
“觅池冲”是个彝族聚居村,在彝语里意为陷入泥地里的小山冲。光看村名,就不难想象这里多山、少地,箐深、路险。滇中革命的火种正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像李文贵一样冲锋陷阵的彝族战士的坚持下得以延续。
经历过生死革命的李文贵觉得,不再受人压迫,有田种、有粮吃就是好日子。
1956年,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倔脾气的李文贵,饿过肚子、挨过枪子,自己一身力气,坚信靠自己一定可以填饱肚子。栽水稻、玉米、红薯,听说国家扶持栽烤烟,也边学边试,种起了烤烟。
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那一年,身为村长的李文贵已经是承包140亩地的种烟大户,在村里是名副其实的“种烟达人”,育苗移栽、兑水施肥、采收烘烤样样行。
肯苦会干的李文贵,靠自己一双勤劳的手,养活了家里9个孩子。让李文贵想也不敢想的是,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这两年,觅池冲作为滇中革命旧址,村子越发热闹和红火起来。李文贵作为滇中革命幸存老兵,精神好的时候总是到觅池冲滇中革命教育基地走一走、转一转,遇到来参观的人,他总是激动地讲一讲觅池冲光荣的往事。
村里借着“红色经济”“红色旅游”的东风,发展起了特色生态农业、休闲体验、旅游度假等产业。村里习以为常的“腌咸菜”“腌香肠”,成了外地人眼里的“土特产”“原生态”,因为味道好、用料足,销路多,老百姓的“钱袋子”也鼓起来。
“样样都好、样样都好!”李文贵对镇里、村上时不时来探望的村组干部总爱说这句话。今天的觅池冲,山更青、水更绿,日子更红也更美。(杨昕晔、普蓉)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