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雪原》1957年9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在由上海京剧院创排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童祥苓饰杨子荣。
国家京剧院常演剧目《智取威虎山》演出剧照
在2017年版电视剧《林海雪原》中,李光洁(右)饰杨子荣,张睿饰少剑波。
在2014年版电影《智取威虎山》中,佟丽娅饰白茹。
1946年4月,牡丹江军区剿匪小分队的部分官兵在海林火车站外合影,《林海雪原》就是在这支小分队剿匪故事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
东北大地广袤无垠的林海雪原,见证了人民解放军剿匪小分队浴血奋战、智捣匪巢的英雄传奇。
1.“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
曲波原名曲清涛,1923年出生在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15岁便加入八路军,1944年夏从胶东抗大毕业,第二年随部队渡海北上,开赴东北。当时的牡丹江集中了许多土匪司令,座山雕、许大马棒、江左撇子……他们在国民党高级特务的控制下活动。为了肃清国民党土匪武装,牡丹江军区根据土匪武装的活动特点,成立了剿匪小分队,采取一边侦察一边打的战术,最终消灭了国民党土匪武装。1946年冬,时任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的曲波,曾率领一支英勇善战的小分队参加剿匪战斗,在牡丹江一带的深山密林中与土匪武装周旋,一共打了72仗,胜利完成了战斗任务。这段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素材。
1950年,曲波转业到工业部门,任机车车辆制造厂党委书记。为了怀念在战争中牺牲的杨子荣、高波、刘蕴苍等战友,1955年2月,他正式动笔创作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荡匪记》,并于次年8月完成初稿。在日后正式出版的《林海雪原》的扉页上,曲波深情地写道:“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这便道出了他创作小说的情感动机,也说明当年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正是这部小说的人物原型。
对于只读过六年书的曲波来说,写作长篇小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当小说初稿写完前三章,曲波觉得自己的文字不能表达那段历史,一气之下将原稿付之一炬,写作的困难可想而知。然而战友们的英勇事迹又不断激励着他继续写下去,经过一年半业余时间的“秘密写作”,小说初稿终于成型。这时候的曲波,连同他的《林海雪原荡匪记》,有幸遇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龙世辉。尽管这位年轻的编辑认为稿子在艺术和文字上还存在一定欠缺,但在向出版社副社长楼适夷汇报时,仍在总体上肯定了这部作品。于是,经过历时数月的修改,尤其是编辑龙世辉三个多月废寝忘食的“全权处理”之后,小说终于定稿。在这个过程中,龙世辉建议曲波在一群男人的战斗中增加一些诗性与爱情文字,这便是白茹这个人物的由来。尽管作者一度表示“实有其人”,但多年之后他也不得不承认,当时的作战“不可能带女兵”。然而,“小白鸽”白茹之于小说确实必不可少。首先,白鸽象征着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象征着和平,直接表达了共产党人“战争为了和平”的崇高思想;而另一方面,活泼美丽的白茹带来的情感元素,可以冲淡战争的紧张气氛,也避免了小说故事的单调。
为了扩大影响,听取读者意见,龙世辉把稿件推荐给当时的《人民文学》副主编秦兆阳。秦兆阳阅后大加赞赏,随即在《人民文学》1957年2月号上选载了部分章节,命名为《奇袭虎狼窝》,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小说出版时书名由《林海雪原荡匪记》改为《林海雪原》,是为了给读者想象的余地。有一次,中国作协副主席邵荃麟在北戴河就书名问曲波,曲波解释道:“我站在高山之巅,俯瞰着眼前的森林,风一刮,森林鼓凹鼓凹的,像海洋的波涛一样,‘林海’两个字出来了;这个雪是无边无岸的原野,这个‘雪原’就出来了。”邵荃麟听完,一拍大腿叫好:“看,没有生活怎么能行呢?你看,一个词也需要生活。”
1957年9月,《林海雪原》由作家出版社(当时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牌)正式出版,引起了巨大轰动。短短数年,小说印数就超过百万册,成为那个时代阅读量最大的作品之一。
作为文学作品,《林海雪原》的成功在于,它并没有呈现小分队在牡丹江地区剿匪的全过程,而是集中选取了剿匪的几个重头戏——“奇袭奶头山,消灭了许大马棒”“智取威虎山,活捉了座山雕”“巧上四方台,歼灭了匪首侯谢马(侯殿魁、谢文东、马希山)”。用曲波的话说,这是对自己的真实经历“采取了聚而歼之的概括”,从而把当时牡丹江军区二团打过的72次战斗“概括为四战,集中塑造了几个人物”。曲波承认,关于四次战斗的地点,“不但威虎山的名字过去没有,奶头山、四方台的名字过去也没有,那都是我的艺术创作”。这种“艺术创作”,尤其是对于“奇”“智”“巧”的强调,情节组织上突出穿插各种出人意料、趣味横生的小故事,产生了扣人心弦的阅读效果,使之成为那个年代老少咸宜的流行读物。
曲波对于民族风格的发扬得到当时权威批评家侯金镜等人的肯定。在《一部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读〈林海雪原〉》中,侯金镜认为:“作者的自白和我们读了这部书过后的感受至少是共同的:这就是充沛的革命英雄主义感情,接近民族风格并富有传奇特色。”曲波曾言,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学名著,“我只能讲个大概,讲个精神,或者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可是叫我讲《三国演义》《水浒》《说岳全传》,我就可以像说评词一样讲出来,甚至最好的章节我还可以背诵”(《林海雪原》后记)。传统英雄传奇艺术因素给予作家如此深刻的影响,从而使《林海雪原》的文本表现出通俗性、传奇性特色,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2.贺龙元帅提出:“杨子荣不是有匹马吗?京剧里骑马上山会比踏雪上山更好看”
杨子荣智斗土匪,活捉匪首座山雕的故事,无疑是曲波《林海雪原》中最为精彩的段落。而这段英雄传奇,后来也被二次加工,完整记述到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之中。1958年春,上海京剧院的几位演员在观看了焦菊隐编导的话剧《智取威虎山》之后,对于能否将其改编成京剧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决定说干就干,并由黄正勤、李桐森、曹寿春拟定了一个提纲,分头各写几场,没几天就把本子编了出来。他们的创作活动,得到了院艺术室主任陶雄的支持,他特派编剧人员申阳生“驰援”。很快,申阳生就把各人写的草稿整理成初稿,随即开始排演。1958年9月17日,上海京剧院的《智取威虎山》在中国大戏院正式公演。
1963年,为了准备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海京剧院院长周信芳提出对《智取威虎山》进行加工修改,指派陶雄、刘梦德对剧本进行修改。为了加强这部京剧的现代气息,经上海市委同意,剧组从上海电影制片厂调来了老导演应云卫任导演,并投入排练。《智取威虎山》的第二稿在结构上保留了1958年演出本的基础,仅删去了定河道人的情节,在压缩个别反面人物戏的同时,稍微加强了杨子荣、少剑波的唱念做打,从整体上来说仍嫌粗糙。后来《智取威虎山》剧组赴京参演,在学习其他剧目众多长处的同时,获得了不少修改建议。如毛泽东在观看演出后,就提出了“加强正面人物的唱,削弱反面人物”的指示。为了落实这一指示,演出大会结束后,上海代表团在京延留了十来天,专门听取意见。尤其为了加强对当年剿匪斗争生活的认识,团里还请来作者曲波和他的爱人以及当年的战友孙大得。他们为剧组热情、生动地讲述了杨子荣的战斗故事和牺牲经过,以及他们当年剿匪的经历。这些真实战斗生活的介绍,对《智取威虎山》进一步的修改提高帮助极大。
1965年3月,在上海市委直接领导的“戏改”小组统一规划下,剧组在创作上充实了力量。在此过程中,该剧的演出阵容也作了很大调整。唱念做打极其繁重的杨子荣,改由童祥苓扮演,少剑波由沈金波扮演,贺永华饰演座山雕。
真正使《智取威虎山》有了后来样板戏雏形的是观摩演出大会后的第三次修改。在上海文联和部分解放军高级将领观看该剧后召开的两个座谈会上,编剧又吸收了不少好的建议。作家吴强、芦芒、魏金枝等不约而同地提出,剧本应该适当表现出军民鱼水情的关系,加强杨子荣及解放军小分队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正是根据这个建议,编剧增加了第三场杨子荣到深山访问常猎户父女的戏。这才有了女扮男装的小常宝控诉土匪罪状的唱腔,从而弥补了全剧无旦角唱段、音乐色彩不够丰富的缺憾。此外,贺龙元帅看戏中曾提出:“杨子荣不是有匹马吗?京剧里骑马上山会比踏雪上山更好看。”由此恍然大悟的编剧在杨子荣“打虎上山”一场中,结合传统京剧的以鞭代马的身段表演,添写了“马舞”。之后,为突出小分队群像,重新设计了“行军”“滑雪”等舞蹈和最后的“开打”。1967年,就在八个样板戏首次聚集在北京会演期间,毛泽东又一次出席观看了《智取威虎山》,并就杨子荣“迎来春天换人间”的唱词,提议改成“迎来春色换人间”,成为点睛之笔。
3.英雄的原型:“甘洒热血写春秋”
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为《林海雪原》带来了更大的影响,故事主角也顺理成章地转移到曲波深情怀念的战友杨子荣那里。如人们所看到的,《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英勇无敌的形象,确实显现出无比耀眼的主角光环。其中的著名唱段《胸有朝阳》,抒发了杨子荣的革命斗志与豪情:“山高不能把路挡,抗严寒化冰雪,我胸有朝阳。”这个人物形象固然包含着艺术想象的成分,然而并非完全虚构,而是基于真实的人物经历所做的艺术加工。
在对杨子荣的人物原型进行挖掘考察时,我们不难发现,真实战场上的杨子荣就是一位经验老到、胆识过人的解放军剿匪英雄。据悉,杨子荣原名杨宗贵,为山东牟平人。他在抗战末期参军,被编入了牡丹江军区二团。一心想要冲锋陷阵杀敌立功的他,阴差阳错地被编入炊事班,成为一名伙夫,只负责烧菜和做饭。为此,他常常“不务正业”,一有机会就丢下锅碗瓢盆去前线侦察,还屡建奇功。在一次剿匪中,一名班长英勇牺牲后杨子荣被火线提拔,成功带领该班战士完成了既定的剿匪任务。1946年3月,在攻打据守杏树底村残匪的战斗中,为了尽早结束战斗,减少部队和村民伤亡,杨子荣只身入村,最终兵不血刃劝降了400多名土匪。他也由此荣立特等功,被评为“战斗英雄”,后提升为侦察排长。1947年1月,杨子荣得到了号称“座山雕”的匪首张乐山在海林县境内活动的线索,他化装成土匪吴三虎的残部,取得了土匪的信任,打入内部。到当年的2月,他一举将座山雕及其联络部部长刘兆成、秘书官李义堂等相关人全部活捉。1947年2月19日的《东北日报》以《战斗模范杨子荣等活捉匪首座山雕》为题,对他的英雄事迹进行了详细报道:“牡丹江分区某团战斗模范杨子荣等六同志,本月二日奉命赴蛤蟆塘一带便装侦查匪情,不辞劳苦。以机智巧妙方法,日夜搜索侦查,当布置周密后,遂于二月七日,勇敢深入匪巢,一举将蒋记东北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座山雕’张乐山以下二十五名全部活捉,创造以少胜多歼灭股匪的战斗范例,战斗中摧毁一敌匪窝棚,并缴获步枪六支,子弹六百四十发,粮食千余斤。”这便是《智取威虎山》的故事原型。
然而,英雄的悲歌是曲波在《林海雪原》中不忍记述的。事实上,真实战斗中的杨子荣在剿灭座山雕不久之后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30岁。“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就在庆功会的第二天,杨子荣接受了新的战斗任务,踏上了剿匪的新征程,这次是负责歼灭海林北部梨树沟一带的漏网残匪,也就是土匪丁焕章和郑三炮等人。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就在杨子荣和几个侦察员逼近敌巢,准备向敌人发起猛攻之际,没有料到的是,由于天气寒冷,枪支撞针受冻,没能打响,慌乱中的敌人得以趁机朝屋外乱枪齐放,一颗子弹击中了杨子荣,英雄倒在了血泊之中……虽然漏网的残匪被后续部队成功消灭,但英雄永远离开了他的部队和战友。历史也永远记住了这一天:1947年2月23日。3月7日,杨子荣所在的部队在海林镇朝鲜族小学操场上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授予杨子荣“侦察英雄”光荣称号,并将他生前所在的排命名为“杨子荣侦察排”。同日,海林镇举行非凡的葬礼,数千名军民抬着花圈,胸佩白花,从四面八方涌到这里,为他们敬仰的英雄送行。英雄的遗体被安葬在海林镇的山坡上,一块木质纪念碑竖在烈士墓前,陪伴英雄永远守望着这块土地。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连部队首长也不知道英雄的详细出生地,只知道他是胶东兵,所以他的墓碑上并没有留下籍贯信息。直到后来《智取威虎山》上演,杨子荣的名字家喻户晓的时候,部队和驻地人民才一次又一次派人远赴胶东,寻访英雄的踪迹。1969年,有关部门成立调查组对杨子荣的身世进行了详细调查和走访,几乎走遍了山东牟平、荣成、文登、海阳4县50多个公社,查阅了大量档案,终于确定了杨子荣的所有信息。1970年7月,海林县政府修建了杨子荣墓地,墓前立有“杨子荣烈士之墓”的石碑。到了1978年,又在此兴建了“杨子荣烈士纪念馆”,陈列他生前的遗物,讲述他的英雄事迹。2009年,杨子荣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就在杨子荣牺牲前的一个月,他的战友高波已经长眠在茫茫林海之中。据高波的侄子回忆:1947年1月19日,高波带领一个班的战士押着满载军用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小火车返回部队时,列车行驶到二道河桥头,土匪引爆了提前埋在桥下的炸弹,小火车被掀翻到桥下。高波带领战士们与土匪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被俘,受尽酷刑。土匪将高波的衣服除去后,将他绑在大树上,在近零下40摄氏度的户外实施惨无人道的“冻刑”,高波英勇就义,年仅19岁。他生前在给父亲的一封信中写道:“报上登的日本已经无条件投降了,但在投降当中,有的部队不缴枪,我们就得很快地把他们消灭,请父亲放心吧,儿的思想是一切为了抗日,为了革命,为了把祖国建立成一个民主、独立、幸福的新中国,就是死了,也愿为革命服务……”
4.影视改编:回望历史,致敬经典
迄今为止,关于《林海雪原》,有三次重要的电影改编。第一次是1960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林海雪原》,该剧由刘沛然、马吉星编剧,刘沛然导演。当时,刘沛然根据小说和自己随部队在东北战斗的经历,写出了上下两集电影剧本,下集的内容主要围绕“智取威虎山”来展开,所以,电影厂计划先拍下集。因为小说的戏剧性本来就很强,改编成电影并不困难。《林海雪原》公映以后,人们对影片中杨子荣的形象给予了高度评价。电影中,由王润身扮演的“比土匪还像土匪”的杨子荣,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1970年,由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改编的同名彩色戏曲电影上映,才让京剧表演艺术家童祥苓超越王润身,成为几代观众心目中“杨子荣”的代名词。
之所以拍摄1970年这版戏曲电影,是考虑到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传播问题。当时,“革命现代京剧”这一新兴的艺术样式由于受表演时空的限制,无法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而电影显然具备更强大的传播效应。然而,由于样板戏电影的拍摄没有什么现成的经验,导演谢铁骊在准备拍摄时一度陷入困境。后来,他在北京电视台的黑白舞台纪录片《智取威虎山》“照搬舞台”的启示下,结合适当的电影手法与舞台艺术效果,以“既还原舞台,又高于舞台”的方式圆满完成了创作。1970年9月,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摄制完成,并被指定在国庆节期间全国公映。电影上映之后迅速引起轰动。
在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上映44年之后,《林海雪原》终于迎来了第三次电影改编,这便是香港导演徐克执导的3D电影《智取威虎山》。这部2014年上映的“贺岁片”带有徐克鲜明的武侠风格。3D特效技术给《智取威虎山》增添了视觉奇观,比如,战斗场面中子弹、手榴弹在空中的运动轨迹清晰可见,使得一场狼烟满地的战争戏,成了一招一式皆有韵味的武打戏。而影片最为人称道的当属过往电影改编中无法呈现的“打虎上山”的桥段,借助电脑特效,电影中的东北虎被制作得惟妙惟肖。改编赢得了当代年轻观众的喜爱,这也难怪该片得以凭借8.8亿票房在当年竞争激烈的“贺岁档”中杀出重围。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机的普及,《林海雪原》也屡屡成为电视剧改编的重要对象。与电影改编一样,这里也有三个版本的电视剧值得一提。首先是1986年吉林电视台出品的10集电视剧《林海雪原》。该剧由朱文顺执导,林达信、韩再峰、白玉娟等人主演。2004年,30集版的电视剧《林海雪原》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深圳市委宣传部文艺创作中心与万科影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该剧由李文岐执导,王洛勇、于洋、童瑶等人主演。2017年,《林海雪原》第三次改编电视剧。作为向建军90周年献礼的重要电视剧,这部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由金姝慧导演,李光洁、张睿、倪大红等人主演的64集《林海雪原》,播出后引起了热烈反响,也获得了业界的普遍好评。观众一致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完整、最全面、最系统的一个改编版本。据悉,总编导金姝慧的编剧团队写了65万字的电视剧本,最后呈现给观众的是64集的电视剧。这便有足够空间还原全本的小说故事,使以往影视改编中没有得到全面展现的主体情节都能得到充分表达。除了这种全面性,该剧最关键的特点还在于对原著的敬畏。如观众所看到的,该剧并没有追求所谓的“市场热点”,而是完美展现《林海雪原》所洋溢的革命情结、英雄主义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献身精神。在导演团队看来,这既是对历史的回望,向名著的致敬,也是对《林海雪原》故事及其精神的传承。
时至今日,从小说《林海雪原》改编而来的电影、电视剧,包括动画电影,甚至邮票、年画、屏风、雕塑等各种艺术形式仍然层出不穷。曲波的经典作品,以及由此改编的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早已成为人们永恒的红色记忆、一种连接着革命传统的文化资源。在几代人的阅读与欣赏之中,这座理想主义的永恒丰碑,注定会彰显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徐刚)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