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好的葡萄准备发往上海、广东等地。曹蔓夫摄
盛夏6月,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羊街乡老燕子窝村的40亩葡萄成熟了,一串串红似玛瑙、绿似碧玉、黄似琥珀的葡萄垂满园内,十分诱人。
有别于其他闷热的种植大棚,这里空气流通、青草繁茂、群鹅嬉戏,葡萄颗粒饱满、水灵动人,俨然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图景。
老燕子窝村因燕子年年来此做窝而得名,自然条件优越,三面环山,毗邻碧波荡漾的三角海,全村以种植优质稻为主,是远近闻名的“稻香乡”和“别墅村”。
2019年,在有关专家指导下,农业公司以打造“绿色生态、优质高效”高端葡萄示范园为目标,采用“公司+基地+农户”“专家+技术员+农民”模式,在老燕子窝村发展了40亩葡萄种植基地。近年来,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云南站站长、云南省农科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研究员杨顺林,都会定期前来指导村民种植葡萄,被亲切地称为“葡萄之父”。
杨顺林介绍,通过他多年的跟踪及研究发现,红河流域一带十分适宜种植葡萄。其中数羊街片区条件最好,这里青山绿水、土壤肥沃疏松、光照充足、温湿度适中、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葡萄生长,种植出的葡萄品质最好。
“2019年,我们挑选了30个葡萄品种在老燕子窝村试种,今年已进入盛果期,一年两熟,长势非常不错。”杨顺林介绍,夏黑、无核翠宝等葡萄很受上海、广东一带消费者喜爱,平均售价为68元/公斤,并且供不应求。
杨顺林在查看葡萄长势。李海清摄
走进大棚,只见葡萄架上爬满了茂密的枝叶,枝叶中挂着一串串色彩不一的葡萄,红色、绿色、紫色、蓝色、暗红色、淡黄色……杨顺林轻轻剪下不同品种的葡萄让大家品尝:“大家放心吃,这些葡萄都没打药,施用的是农家肥和有机肥,非常生态。”入口,葡萄口感脆甜,带有玫瑰香、茉莉香和各种果香,让人唇齿留香。
“传统种法为一亩地种三五百株葡萄,而我们的一亩地只种三五十株。”杨顺林称,株数虽然少了,但通过科学管理,葡萄的产量和品质反而提高了,亩产量均在1.2吨左右。
杨顺林介绍,他们创新改良了种植大棚,让葡萄尽可能在自然状态下生长,并一改以往葡萄密植的方式,采取稀植栽培、立体复合种养殖模式种植,即除了种植葡萄外,村民可以充分利用大棚内宽阔的区域种花、种菜、种草、养殖鸡鸭鹅等,极大提高了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同时,这种观赏性极强的种养模式散发出浓郁的田园气息,将极大地吸引外来游客,为下一步发展乡村旅游打下基础,达到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格局。
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兴旺,杨顺林说,下一步,他们准备从30个试种的葡萄品种中挑出最适宜这里种植的品种进行推广,将老燕子窝村打造成“葡萄村”,同时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村寨进行种植,助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除了种植优质稻,让稻花飘香外,我们还将利用房前屋后的旱地和庭院空地,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种植优质葡萄,让村里飘满葡萄香。”老燕子窝村村民小组长魏显荣高兴地说,在公司带动下,老燕子窝村准备于今年10月份再发展200亩葡萄,并逐年扩大种植规模。
望着眼前的硕果累累,杨顺林信心十足:“我们有信心在这里种出中国最好吃的葡萄,让农民的日子更香甜!”我们似乎看到,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老燕子窝村身披“新装”将再次腾飞。(曹蔓夫 李海清 开远市融媒体中心供稿)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