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窝棚”里的甜日子

2021年05月21日11:21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邱大留夫妇正在田间劳作。

守着绿水青山,过着“美丽而贫困”的苦日子曾经是云南省保山市龙江乡岩子脚村乡亲们的真实生活写照。没有耕田、没有产业是这个村的“致命伤”。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岩子脚村乡亲们迎来了他们的曙光,政府和烟草部门一同帮助他们在坝区的耕田里发展烤烟、摆脱贫困。

2008年,在外打工多年的邱大留一家,日子过得还是有些紧巴巴,考虑到家里的老人年纪大了,孩子也需要照顾,他决定回家务农,开始到自家的6亩耕田里试种了3亩烤烟,邱大留家与其他村民一样,自家的耕田离村有10公里,虽然有些远,但对于农民来说它是宝贵的。

由于肯吃苦、好学习,邱大留家第一次种植的烟叶比较成功。看着一棵棵绿油油的烟叶一天天长大,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高一般心里美滋滋的。为了方便看护这些茁壮成长的孩子,邱大留和妻子在烟田边用茅草和篱笆搭起了一间临时居住的“小窝棚”。白天夫妻俩蹲在田里看护烟叶,晚上住在窝棚里。期盼烟叶健康生长。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试种第一年的烟叶没有辜负他们的希望。从此,邱大留一家就依靠种植烤烟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邱大留明白种烤烟是三分种七分管的技术活。为了一年一度的好收成,邱大留和妻子住在窝棚里,反复琢磨烟叶的田间管理、采摘、烘烤等各环节的关键技术;起早贪黑,严格按照各项生产技术规范管理烟叶、守护烟叶。天道酬勤,经过反复总结,邱大留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引以为傲的烤烟种植技术。

从试种烤烟的第一年开始,邱大留家的日子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种烟第4年,为空荡荡的家里添置了冰箱、电视、洗衣机等电器,全家人的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台阶;种烟第10年,买了一辆汽车,全家人的出行和生产便捷的同时,幸福指数爆棚。

如今47岁的邱大留已是远近闻名的烤烟种植大户,烤烟种植面积也是逐年递增,去年他种了20亩烤烟和一季水稻,有10多万元的收入,用来供孩子上学和一家人的吃用开销,日子过得还算充裕。今年种了30亩,看现在的烟叶长势,收成应该会比去年更好。

邱大留说,他是家中的顶梁柱,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让辛苦一辈子的母亲好好歇歇,也要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邱大留的母亲已70多岁,多数时间在家养养猪、种点茶叶什么的;两个儿子,大的今年22岁,农闲时在县城里打工,农忙时回来帮着耕种;小儿子17岁在县城读高一。

用邱大留的话说,和过去相比,现在的收入不知翻了多少翻,这几年两口子苦是苦点,但生活是越来越好了。现在国家对农民的扶持政策多:看病不贵、农田灌溉水也修了水库解决了、还有田地周边的道路和沟渠也都硬化了……这些都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以后准备让大儿子来接班,如今当农民只要舍得吃苦,日子不会难过;小儿子目前学习成绩还可以,指望着他能考个好大学,在城里找个工作过日子。

转眼13年过去了,见证邱大留夫妻二人艰苦奋斗、一步步从贫困走向富裕的“小窝棚”,也从茅草和篱笆搭建改成石棉瓦、空心砖建盖。窝棚里除了之前的床铺,还添置了桌椅、电磁炉、电饭锅、电视机,更像一个建在生产基地里的家。这个家承载着邱大留一家人的希望、快乐和幸福,更承载着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杨聪娟 文/图)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